新聞 > 人物 > 正文

再見了,瓊瑤….

4月19日,才過86歲生日的瓊瑤發文,表示自己將要淡出社交媒體。

年齡與衰老讓她逐漸不堪重負,體力、精力以及睡眠問題,都不再允許她「奢侈」地享受社交媒體的快樂。

前幾年因丈夫平鑫濤失智離世、情敵林婉珍出書舊恨重提而再上熱搜的瓊瑤,如今偶爾露面臉書賬號,閒弄花草,歲月靜好。

近70本小說、55部電影、逾500集電視劇、約10億元版權收益、身家超25億……

一支筆封壇言情教主,創造巨量財富,引眾生顛倒數十年,瓊瑤此生可謂足矣。

功成歸隱,任人評說。

只是,今日讀瓊瑤的,還有誰?

每一代都一樣,對嗎?

30多年前的中學課堂上,一女生枕書酣睡,悄然出現的班主任怒拍課桌吼道:

「你的六個夢該醒了!」

自1982年《海峽》雜誌刊登《我是一片雲》開始,瓊瑤的言情小說席捲內地,成為年輕一代的愛情範本。

電影《我是一片雲》段宛露(林青霞飾演)

金庸,女瓊瑤。

彼時的瓊瑤言情小說和金庸武俠小說在內地擁有最廣大的讀者,之後更因影視劇加持,長年霸屏,熱度持續到二十一世紀初。

就連王朔,恐怕沒幾個人記得,剛出道時他的標籤曾是——「大陸瓊瑤」。

王朔雖以「痞子文學」聞名,但他多部早期作品被認為是瓊瑤小說的仿寫升級版:

一寫到愛情,就有些鋒利的姑娘,飛蛾撲火,逐愛天涯,無視世俗輿論,與瓊瑤女主無異。

悲歡離合、滄海桑田、天荒地老,瓊瑤織造的唯美夢幻故事,如專門狩獵年輕人的狙擊手,卡位在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上,十年換一波讀者,精準截擊。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當年互相打掩護防備家長和老師沒收《一簾幽夢》、《心有千千結》的這一撥撥讀者,成年尤其是為人父母之後,至少有一部分「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95版《一簾幽夢》劇照

他們現在的觀點如下:

「瓊瑤作品中的愛情都是夢囈,不能教給人真正的生存哲學,沒營養,是毒害青年人的精神麻醉劑。」

「現在大了,越來越難以忍受三觀不正的瓊瑤,無腦愛情讓人看了想吐。愛情是理想的,生活是現實的。」

「腦子進了瓊瑤的水,還沒幹透。很多道理必須親身經歷才能懂,代價太大了。」

「我要把瓊瑤清出書架,把三觀正的書放在女兒容易看到的地方。我就是要做那種讓屌絲男痛恨的丈母娘!」

這些言論其實不新鮮。瓊瑤作品自問世起,「公害」論就沒消停過。

年輕時的瓊瑤(左)與林青霞

六七十年代的台灣文化界、教育界大有非徹底清除「瓊瑤公害」不罷休之勢。

內地輿論對瓊瑤相對溫和,但也免不了「痴男怨女故事俗套」、「文化內涵淺薄」的評價。

1986年《光明日報》一篇報道中,「一位快50歲的中學女教師蹙着眉頭抱怨,那些平日規規矩矩的女學生,上自習課時偷偷傳看瓊瑤小說。」

這就是當時老師家長們的態度。

歸結下來,幾十年來對瓊瑤的批評其實一以貫之:

從文學價值看,瓊瑤不高級。

文化精英視角的雅文學,對滿足市井平民世俗化閱讀需求的俗文學,輕蔑由來已久且毫不掩飾。

從個人成長看,瓊瑤不現實。

尤其是曾沉湎於瓊瑤式纏綿痴狂情愛故事的女孩,經歷瑣屑庸常甚至狗血涼薄的現實生活,落差之下,轉而指責「無聊的言情小說」害人不淺。

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劇照

所以說,看不上才子佳人橋段的賈母、斥責寶玉專在濃詞艷賦上下功夫的賈政,並非先天理性,應該也是在成長的道路上被粗糙的生活磨礪到無趣又頑固的。

近幾十年和瓊瑤言情小說同樣備受追捧又飽受嫌棄的,包括但不限於武俠小說、古惑仔系列、韓劇、迪士尼傻白甜公主系列、霸總系列、瑪麗蘇劇……

圍繞這些作品的毀與譽,只不過重演了代際轉換的老梗:

上一代人經社會規範後進入既定軌道,肩負起教化下一代人的職責,該擔心擔心該阻止阻止,反正也沒多大用。

教化失效的時候,「荼毒心靈、拉低智商」的瓊瑤們用來背鍋蠻好。

這個時代不一樣,是嗎?

然而事實是,沒什麼人讀瓊瑤了。

電視台暑期不再循環播放《還珠格格》,對人們淡忘瓊瑤沒什麼影響,因為看電視的人也不多了。

新媒體控盤的時代,書寫和創作失去邊界,文字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界限模糊。

內容樣態雜糅莫辯,去中心化導致大眾文化日趨分眾和小眾,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洞穴和圈層中。

網友發文

嫌瓊瑤沒品的,沒料到還會進一步閱讀降級。

身體互換、歷史穿越、霸道總裁、學渣學霸戀愛……

滿屏幻想的無腦爽文、甜寵文、發糖文把愛情低幼化為玩具和甜食。

另有一批三觀黨,不僅認為瓊瑤的作品和為人不堪入眼,《亂世佳人》女主在他們眼裏也是綠茶婊,恨不能說服《梁祝》裏的祝英台選擇馬文才。

不甘也不敢躺平的,為「普通人如何升階」的知識付費課程買單,試圖搞掂成功人生的「底層邏輯」,建立「強者思維」,從被「割韭菜」一步跨越到「割他人韭菜」。

致力於搞錢的,奉亦舒的「如果沒有很多很多愛,就要很多很多錢」為圭臬,不再把愛情和婚姻當必需品。

網友發文

情感專家直播間連線粉絲,傳授覓得勢均力敵婚姻合伙人的方法論,教女孩們計算自身條件更匹配淨資產8位數的A8男還是9位數的A9男,技不壓身再附贈一套婚後御夫術。

喝圖文雞湯,跟樊登雲讀書,隨帶貨主播董宇輝學寫小作文,在切割快進後的短視頻里追文追劇,於深夜的催眠直播中期待被治癒……

不同次元中人與人的悲歡,前所未有地無法相通。

像瓊瑤熱那樣引領大眾文化潮流的現象,似乎再也不會出現了。

可以沒夢想,但不能不做夢

文學,自誕生以來就是帶有公共屬性的文化空間。

所有閱讀都是功利性的,儘管人們很多時候不願承認。

人們需要文學,需要那些能幫他們在蕪雜現實中釐清問題、找到根源,對自己有所規誡、警醒、觸動、安撫的文學。

瓊瑤與丈夫平鑫濤

說現階段「文學已死」吧,短視頻金句、微博段子、淘寶文案、圖文雞湯難道不是文學的變種嗎?

文學元素被豐富的傳播載體解構,摻入時下的鮮活材料,重新建構之後,變成輸入門檻更低、人們更容易接受的音視頻信息。

這些信息以無序又碎片化的形式,影影綽綽地閃爍在男女老少的手機里,形成一種新的類閱讀。

數億用戶每天刷手機投票出來的內容,就是當今的大眾流行文化。

大眾流行文化忠實地反映了當代人類的審美與價值觀,儘管其中一部分看起來相當魔幻。

從大眾文化這幅熙攘喧鬧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窺看到了這一代人的怕和愛。

而每一代人的怕和愛,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作家、藝術家、社會學家,包括經濟學家,實質上都是在探究這個茫茫人世。

人性與人心幽深款曲,寫作者以自己的觀察,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份解讀。

文學似一條滔滔長河,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寫作,是對人類生存和困厄的接力式摸索。

當我們拉長時間維度,重新審視瓊瑤作品這一曾經的流行文化旗幟,會更加客觀地發現:

瓊瑤植根於她所處的時代,誠懇地寫出了自己對世道人心的理解。

瓊瑤

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瓊瑤值得擁有姓名。

你可以把那些唯美故事看作是瓊瑤編織的夢。

我們生命中亟需的鼓舞、理解、悲憫、同情和祝福,很多時候不容易在現實中得到。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仰賴的文學、藝術,都是療愈人類困境的夢。

人生可以沒有夢想,但不能不做夢。

瓊瑤

傳統文學載荷越來越輕的時代,文學改頭換面融合進新媒體的空間場域,依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社交媒體的時代里,瓊瑤的名字伴隨着《情深深雨濛濛》的歌聲,逐漸消逝於海海的人潮,就像一切曾經閃耀的歷史名字一樣,從時代舞台走向了文學史的故紙堆中。

至於瓊瑤作品,和其他的經典一樣,於時間之河中沉降積澱,作為新興創作者的精神養分,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這應該是最理想的結局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投稿指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