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這個上海富家少爺,全世界都欠他一個人情

如今幾乎人人離不開網絡,大部分家庭都是「光纖入戶」,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傳說中的「光纖之父」,竟然是一位華人。

所謂的「光纖上網」,即通過一條叫「光纖」的線來傳輸數據,「光纖」里走的信號是「光」,楊振寧說過,長久以來,西方科學家一直解決不了傳輸過程中光源由強變弱的問題,不管他們怎麼努力,傳送距離只能是1到2米。

今天我們使用的光纖,是由玻璃等材料組成的。它依據的理論,正是1966年時一位叫高錕的華人科學家提出的觀點: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代替電線。

此理論一出,旋即被大部分人斥為「痴人說夢」。

●「光纖之父」高錕

為了尋找一根「沒有雜質的玻璃」,他費盡了周折。後來,有家美國公司通過參考其論文,成功研發出了「光纖」,他的理論、他的「痴人說夢」,終於變成了現實。

因為其卓有成效的工作,耶魯大學校長讚譽高錕:「完全改變了世界」。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則說:「世界欠你一個極大的人情」。

01

高錕出身於江南望族,如其曾祖母之言:「我平生喜聞三聲,謂嬰兒啼聲、機杼聲、書聲是也。」他們的大家族裏,總是充盈着傳統書香門第應有的氣息。

高氏家族稱得上顯赫,但那是他的祖輩一代代奮鬥而來的。

高氏家族最早由山東遷移至江蘇金山(現在的上海市金山區)。他們家的第一代,「一無所有,有的只有勇氣」,經過四代人辛苦經營,高家「薄有幾畝田地」,才開始慢慢進入小康之境。

清朝末年,江南多戰亂,軍隊數度橫行江南,五代人的艱辛,轉眼之間灰飛煙滅,一夜回到解放前。

高氏一族以「木、火、土、金、水」五字排輩,到了第七代時,出了一位「勇略文才兼備」的子孫,名叫高桂(即高錕的曾祖父)。從此人開始,家族的事業得以重振。

●高家老宅,拍攝於1949年前後(圖片來源:金山區博物館)

高桂肯用功讀書,並且,為了給四鄰爭是非,不惜去衙門打官司,他因此獲得鄉民鄉鄰的擁戴。

對於平時的吃飯穿衣,他能省則省,據後人回憶,高桂的妻子何夫人「紡織之業,祁寒暑雨,晨夕不休」,「凡所用巾箱器物猶嫁時所用也,禮服猶嫁時所服也。」

但對於文化事業,高桂卻不惜傾囊而出。

高桂曾花重金出資請書社刻輯書籍,晚年又建「藏真樓」用於收藏叢書。對一個農民來說,此行為堪稱「瘋狂」。

他的兩個兒子高煌(字望之)及高燮(字吹萬)都極有出息。

高煌是高家史上第一位舉人,因為他的中舉,鄉里人評論說:「高家總算把牛尾巴拔掉了」,意即他們家不再是農民了。

●高煌

高燮雖然沒有考取功名,某種意義上,卻比他哥更厲害。他開創了文學團體「南社」,而當年的民國社會有「文有南社,武有黃埔」之說。

●高燮(圖片來源:金山區博物館)

社會地位的提高,也使得他們家族的財富急劇增加。高桂在世時,家裏只有幾十畝土地;到了高煌、高燮一代,這個數字飆升至一萬五千餘畝。

但高家並沒有為富不仁,恰恰相反,還斥重資修橋補路、建設學堂。高氏的義舉感動了村民,有當地老鄉甚至說:「每年清明祭祖,我都在祭台上放兩個牌位,供兩份祭品,一個是自己祖宗的牌位,一個是他們高家祖宗的牌位。」

●高氏曾在家鄉修建「實枚學堂」

從晚清至今,高家人才輩出,文學家、革命家、天文學家、科學家、建築師……沒有一個是紈絝子弟。

02

高燮的第三子名高筠,人稱「高家七君子」之一的他,便是高錕的父親。

高筠曾經遠赴美國研讀法律,兩年之後取得法理學博士學位,回國時即受到上海市長的親自接待。彼時,高筠還不到三十歲。

當年上海市遍地洋人,為方便審理與外國人相關的訴訟,上海市專門設立特別法院。法院的主審官為外籍人士,毫無執法經驗的高筠則被任命為華人法官。

對於父親的任命,高錕當初頗不以為然,他認為父親的職位,裝飾性的成分居多。

●高筠夫婦及兩子(左二為高錕)

高筠後來審理過一宗案件,被害者是一位社會名流,父親的名字也因此常常見諸報端,成為所謂的「公眾人物」。因為好奇,高錕常常向父親打聽案件的細節,父親卻總是諱莫如深——即便是數十年之後。

高筠常常告訴家人,作為一個律師,案件的細節必須要保密,除了他和當事人,永遠不能向別人透露。

他不但是一位優秀的法官,由於同時受過傳統的私塾教育和西方的「放任式」教育,對孩子能夠做到切實的感同身受,因此也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兒子高錕就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高錕幼時在自己的家裏上學,由一位老先生教古文、一位菲律賓人教英語,他接受的是最傳統的私塾教育。

●高錕(左二)幼時留影

八歲那年,家裏的傭人兼三輪車司機將高錕送進上海法租界內的一所特殊小學——上海世界學校,由於高錕國學底子好,加之年齡偏大,一入學就上三年級。

六年級時,他們開始進行化學實驗。高錕長久以來在私塾里被壓抑的童心和創造性,在此時也被完全地釋放出來。

他做了很多有趣搞怪的實驗,以及,因為手邊的化學藥品大多數易燃易爆,高錕捅了不少婁子,萬幸沒有造成大的災難,晚年的他還在心有餘悸:「當時我們手上的氰化物,足以毒害全城的人。」

父母因此禁止兒子做任何實驗,好在,高錕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趣——他漸漸迷上了無線電。這個小小的愛好在他心底埋下種子,日後,高錕竟以電機工程作為事業。

●高錕在英國哈洛的標準電信實驗室

由於戰亂的緣故,高家舉家搬遷至香港。高錕入學香港,中學畢業時,又以全香港前十名的成績,考入當年香港唯一的大學——香港大學。

作為尖子生,高錕可選擇的專業很多,他最終決定追隨幼時的興趣,主修電機工程專業。但可惜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大學還不具備教授電機工程的條件,高錕一拍腦門,啟程前往英國深造。

經過四年的苦讀,1957年時,24歲的他正式從大學畢業。大學甫一畢業,高錕被著名的電信公司錄取,成為人人羨慕的「金領」。

03

高錕的人生,就是富家少爺的「奮鬥故事」。

可能有人會說,這有什麼「勵志性」可言?如此好的資源與條件擺在那裏,想不上進都難。

但一個人必須萬般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高錕「毫不費力」的人生,是他一步步奮鬥出來的。他的學習之路是如此,科研之路亦是如此。

●高錕在香港中文大學

早在1959年時,激光就被發明了出來。1964年,高錕因此提出一個想法:讓光代替電流,成為傳輸信息的新的載體。

光作為信號的「搬運工」,有着無數的優點,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它實在太過羸弱、太經不起折騰,往往傳輸不了一兩米,就徹底歇菜了。

為給光「保駕護航」,高錕進行了無數次實驗,經過兩年多矢志不移地潛心研究,他發現一個現象:純淨的玻璃有可能滿足光線衰減率最少的需求。

●高錕在做實驗

1966年7月,高錕首先提出一個很大膽的設想:「只要解決掉玻璃的純淨度問題,就能實現傳輸光信號。」他把這一觀點寫進了論文,發表在相關期刊上。

後來,這個日期被視作是光纖通訊誕生的日子。但在想當年,高錕等來的卻是無盡的嘲諷,因為,「完美的玻璃」並不存在。

高錕不得不親自參與最純粹玻璃的製作,他本人也從一個科學家硬生生變成了玻璃工藝的專家。

那是一段殫精竭慮,卻註定充滿了坎坷的時光。很多大企業對他的研究並不感興趣,因為與製作瓶瓶罐罐相比,研發「沒有雜質的玻璃」,費錢費力不說,還看不到前景。

「改變世界」的口號誰都會喊,但當要投入真金白銀時,誰又都不願意做了。

高錕從沒有想過放棄。他選擇忠於科學,為了科學而堅守信念、矢志不移。

●谷歌首頁中的塗鴉人物——高錕

後來,他接觸到了康寧公司(就是如今為手機廠商生產「大猩猩玻璃」的那家公司),後者對他的研究非常感興趣,在高錕的啟發下,康寧成功研發出了「光纖」。

光纖的發明,無疑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功名成就之後的高錕,卻選擇走上了他的祖先走過的老路:積極投身於教育。

從1987年開始,高錕開始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之職。十年校長任期內,他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譬如,率先在香港引入相對靈活的「學分制」。

●高錕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

然而,有些學生並不買他的賬。1996年,高錕即將離任之時,有同學在校報發表署名文章,大意是:「高錕任職十年,是中文大學最無能的校長。」

鑑於高錕在科研方面的工作,香港回歸前夕,有關方面聘請他為港事顧問。高錕的這一任命,再次引發部分同學的不滿,有好事者在學校高舉「高錕無恥」的橫幅,藉以表達對校長的憎恨與不滿。

高錕並沒有懷恨在心,反而,大度而幽默地向別人讚美學生:「你看我的這些學生厲害吧,他們連校長也敢批,也敢砸,這才叫大學生。」

就是這樣一位智商超群又善良的科學家、教育家,在人生的暮年卻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

瑞典王室想把沉甸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他時,因為患病的緣故,高錕已經無法上台領獎。

主辦方為他作了特別的安排:免除上台領獎、鞠躬三次的傳統領獎禮儀,由瑞典國王破例走下獎台,把獎牌親自送到高錕的手裏。

●2009年,高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很喜歡一句詩歌:「我的忠誠就是我的盔甲。」

他一生忠於科學、忠於學生、忠於自我,他也值得世人的尊重。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一日一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