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王赫:焦小平落馬一罪名與中國PPP亂象

作者:

中國PPP資本結構。資料來源:轉摘自「中銀研究:PPP模式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

7月27日,中紀委網站公佈焦小平被「雙開」。焦有一條獨特的罪名「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走形變調,加劇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製造金融安全隱患」。公開資料顯示,焦1989年(23歲)起即在財政部工作,2022年6月才調離、升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履新8個月就在任上落馬。顯然,落馬與焦曾是PPP在中國的一個主要推手(財政部PPP中心副主任/主任)的經歷有關。

PP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適用於投資規模較大、價格調整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類項目。從英國引入,2014年在中國興起,當年5月財政部成立PPP工作領導小組(一個副部長擔任組長)。從下圖可以看,2014-2017年是PPP的漲潮期。不過,由於亂象橫生,PPP很快由熱變冷,2017年11月「92號文」發佈,PPP清庫,眾多項目叫停,由此轉入低潮期。

中國PPP趨勢圖。轉摘自「中銀研究:PPP模式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

目前,中國已成全球最大PPP市場。今年1月3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稱:截至目前,全國PPP綜合信息平台項目管理庫累計入庫項目10,338個、投資額16.78億元,其中示範項目866個、投資額20,115億元。可問題也在累積着,以至於2023年進入停擺狀態。財政部PPP中心項目庫暫停入庫,一些地方政府整改以往實施的PPP項目,PPP下一步走向何方,是個懸念。

而這期間(2014-2022年6月),焦小平先後擔任財政部PPP中心副主任、主任一職,地位重要,他還主持編寫編譯了多部與PPP相關的書籍。焦小平「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走形變調,加劇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製造金融安全隱患」,應該就在這段時期。

今日PPP的亂象,從今年6月26日審計署署長侯凱所作《國務院關於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可見冰山一角。該報告披露2022年PPP項目審計情況:此次重點抽查了18省市本級及187個地區計劃總投資1.53萬億元的408個項目,發現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入庫環節審核不嚴。11個地區的19個項目是由中介機構通過誇大預期收入、調減財政支出責任等方式虛假包裝後得以入庫,其中14個項目存在政府部門虛構財政財務數據的現象。

二是履約環節不盡誠信。11個地區的14個項目以承諾辦理用地手續引入社會資本,但由於佔用基本農田無法獲得用地許可等,導致項目因土地未落實而停工停建或進度緩慢。

三是建設運營環節不當推責攬責。一方面,6個地區將新城新區產業規劃、城市運營等職能,與具體項目「整體打包」交由社會資本方實施,因遠超社會資本方能力,大多半途而廢。另一方面,10個地區在15個項目中違規約定由政府方或當地國企負責運營,不當承擔了應由社會資本方承擔的風險。部分項目形成損失浪費。至2022年6月底,有151個項目進展緩慢、停工甚至爛尾等,造成國有資產損失17.22億元;10個地區違規建設10個會議場館或景觀工程等,涉及計劃投資75.66億元。

據署名「老蠻頻道」的推特賬戶說,財政部對抽查的408個PPP項目都公開提出了嚴厲批評,說有些根本就不應該作為PPP項目存在。這還是抽查,整體情況當更嚴重。

而當前PPP最大的問題,是顯着增加了政府的債務風險。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社會資本結構失衡。PPP本意為分散政府投資風險,帶動民營資本;但是,PPP項目中的社會資本方通常以國資背景企業為主(圖5)。2021年,國有企業(含央企及地方國企)中標項目數量已超全年總投資的81.2%,中標投資規模更是超全年投資總額的95%,民企中標項目投資規模已不足3.6%。

資料來源:轉摘自「中銀研究:PPP模式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

第二,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大量項目仍需依賴地方財政補貼。截至2022年末,需地方財政補貼的「可行性缺口補助」及「政府付費」兩類回報機制已成為PPP項目的主流,二者合計佔所有PPP項目比重近97%(圖6)。大規模補貼對大量使用PPP模式的中西部省份的地方財政帶來較大壓力。

資料來源:轉摘自「中銀研究:PPP模式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

雖然當局規定「嚴禁申報財政支出責任超過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紅線的項目和存在影響PPP項目規範運作,增加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項目」的,但往往流於形式。

當局正為地方債務頭疼,現在PPP大漏洞又被掀出來,豈不惱火?焦小平落馬,罪名有好幾個,其中「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走形變調,加劇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製造金融安全隱患」這個罪名卻是很嚴厲的。

中國PPP的亂象,焦小平當然負有責任,但還有更多責任者也須追究。事實上,PPP興起時,除財政部外,國家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也在力推。在政府內部,對PPP也有不同意見。2016年10月14日路透社刊發的「財經洞察:中國力推的PPP面臨什麼樣的困與惑?」一文,援引中共官員的話說:很多地方政府官員只把PPP項目作為政治指標和任務來完成,這不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反而變成「挖坑埋雷」;中共在政策制訂方面只考慮短期政策的效果,卻忽略了長期制度建設,而後者又恰恰是中國目前最需要建設和完善的方面,包括如何提高國民素質、完善社會基本信用體系、確保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和經濟環境等等。這說明不是沒有清醒的人,但他們卻起不了作用。

據說,中共力推PPP之初,外國資本非常興奮,覺得這是自己的強項,「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不過,在參與了兩個PPP項目的競標之後,發現不對勁(與國外有很大不同),就基本沒有參與。

總體來說,中國PPP的畸變與亂象,在個人罪責之外,更多體現的是中共體制的糜爛與治國的失敗。

大紀元首發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