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網文: 為資本主義正名

原標題:在經濟政策中,沒有奇蹟

人們運用的描述詞常常是頗為誤導的。在談論現代的行業巨頭和大企業領導者的時候,人們稱他們為——比方說——「巧克力大王」或者「棉花大王」或者「汽車大王」。使用這樣的稱謂表明,人們認為現代的行業巨頭與早期的封建郡主、地主或王公沒有什麼差別。

但事實上差別十分巨大,因為巧克力大王並不統治,他服務。他並沒有統治一個獨立於市場獨立於消費者的被征服的領地。巧克力大王——或者鋼鐵大王或者汽車大王或者任何其它現代行業大王——依賴於他經營的行業和他所服務的消費者。「大王」可能深受他的臣民——消費者——的垂青;但是一旦他不再能夠比他的競爭者以更低的成本向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他就失去了他的「王國」。

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區別

二百年前,資本主義出現之前,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自始至終是固定的;他從祖先繼承,永不改變。如果他生而貧窮,他就永遠貧窮。如果他生而富裕——地主或者領主——他就將終生保有領地和其上的財產。

至於製造,那些日子裏的原始手工業幾乎只是為了富人服務的。大多數人(歐洲人口的90%或者更多)在土地上勞作,沒有接觸面向城市的手工業。這個僵死的封建社會制度幾百年來統治了歐洲大部分發達地區。

然而,隨着農村人口增長,土地上出現了富餘人口。對於這些沒有繼承土地和房產的富餘人口來說,沒有足夠的活干,他們也不可能在手工業行業工作;城市的王公們禁止他們進城。這些「底層人口」數量持續增長,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他們是完全意義上的「無產者」,政府只能將其納入勞動營(workhouse)或者貧民營(poorhouse)。在歐洲某些地區,特別是荷蘭和英國,他們數量太大,到了十八世紀,他們成了對現行制度的真正威脅。

今天,在討論印度或者其它發展中國家的類似狀況時,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在18世紀的英國狀況更糟糕。那個時候,英國有大約六七百萬人口,但其中一百多萬或許兩百萬是貧窮的流民,當時的社會體制對其沒有任何保障。對這些流民怎麼辦是十八世紀英國的嚴重問題之一。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原材料的匱乏。英國人被迫十分認真地提出這個問題:今後,當我們的森林不再能夠給我們工業和供暖所需的木材的時候怎麼辦?對於統治階層來說這是一個絕望的境況。政治家們不知道怎麼辦,統治者對於如何改善處境一籌莫展。

從這個嚴重的社會境況中出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端倪。這些流民、窮人中的一些人組織其它人建立小作坊生產點什麼。這是一個創新。這些創新者不生產只適合高等階層的昂貴物品;他們生產滿足大眾需求的廉價產品。

這就是今天的資本主義的起源。它是資本主義工業的基本原理的大規模生產的起源。過去只有服務於城市的富人的手工業為滿足上層社會的需求而存在,而新的資本主義工業則開始生產普通人能夠買得起的東西。這就是滿足大眾需求的大規模生產。

這就是今天存在於所有那些有着高度發達的大規模生產體系的國家的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數所謂的左派的瘋狂攻擊的大企業幾乎完全是為了大眾的需求而生產的。只為上層人士生產奢侈品的企業永遠不會達到大企業的規模。今天,正是那些在大工廠工作的人們是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的主要消費者。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之前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間的根本區別。

為顧客而存在,資本主義的本質是服務於人

人們有時候認為或者宣稱大企業的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是不同的人,這是完全錯誤的。在美國的百貨商店裏人們聽到這樣的口號:「消費者永遠是對的」。這消費者正是那些在工廠里生產那些擺在百貨商店裏出售的那些商品的人。

認為大企業擁有巨大權勢的人也錯了,因為大企業完全依賴於那些購買其產品的人們的庇護:一旦失去顧客,最大的企業也喪失權勢和影響。

五六十年前,據說在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鐵路公司都太大,太有勢力;它們壟斷;無法與它們競爭。據說在運輸領域,資本主義已經達到了摧毀自身的階段,因為它已經消除了競爭。

人們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鐵路的威力取決於比其它交通方式更好地服務於人的能力。當然了,在已有的鐵道旁邊建設新的鐵道線與這些大鐵路公司競爭是荒謬的,因為已有的線路足以滿足既有需求。但是其它的競爭者很快就出現。

競爭的自由並不是說你通過模仿或者照抄別人的做法就能成功。出版自由並不是說你有權抄襲它人著述而獲得成就。它意味着你有權寫你自己的著作。比方說,關於鐵路的競爭自由意味着你可以發明新事物、做一些事情挑戰鐵路公司並將其置於非常不穩定的競爭局勢中。

在美國,鐵路遭遇的競爭——公共汽車、小汽車、卡車和飛機——使鐵路遭受損失,幾乎完全被排擠,至少就客運而言。

資本主義的出現意味着每個人都有權更好和/或更廉價地服務消費者。這個方法、這條原理在相對短的時間裏改變了整個世界。它使世界人口得以史無前例地增長。

雖然功績無量,資本主義卻一直遭到批判

在十八世紀英國,土地只能負擔六百萬人很低的生活水平。今天,五千多萬人享受着比十八世紀最富裕的人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今天的英國的生活水平本來還能更高,要是英國人的精力沒有被浪費在從各方面看都是可以避免的政治和軍事「冒險」上。

這些就是資本主義的事實。於是,如果一個英國人——其實世界上別的國家的人也一樣——對別人說他反對資本主義,有一個絕妙的辦法回答他:

「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比前資本主義時代多十倍;你知道今天所有人比資本主義之前的祖先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要是沒有資本主義,現在的十個人里只能有一個活下來。你活着這個事實就是資本主義成功的證明,不論你是否看重你的生命。」

雖然有這些功績,資本主義卻一直遭到劇烈的抨擊和批判。我們有必要理解這種憎惡的根源。對資本主義的仇恨並非發端於群眾、工人,而是發端於地主貴族——英國和歐洲大陸的紳士貴族。他們對資本主義感到不快:十九世紀初期,工業工人的高工資迫使地主貴族向農業工人支付同樣的高工資。貴族通過指責工人群眾的生活水平抨擊資本主義。

當然了,從我們現在的立場看,工人的生活水平是極其低下的;早期資本主義的狀況絕對是令人震驚的,但這不是因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損害了工人。受僱於工廠的人們之前一直生活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境況中!

[page]

工廠僱用婦女和兒童、而這些婦女和兒童在進廠工作之前過着心滿意足的生活是個重複過幾百遍的著名的老故事,這是歷史上最大的假話之一。那些在工廠工作的母親們沒米下鍋;她們並非離開廚房進工廠,她們進工廠是因為她們沒有廚房,或者有廚房但是沒米下鍋。兒童們也並非身處舒適的照料之下。他們在忍飢挨餓,在死去。

所有所謂的早期資本主義難以言表的恐怖都能夠被一個統計數字駁倒:正是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年頭裏,正是在1760到1830年被稱為英國工業革命的時代,正是在那些年裏,英國人口翻了一番,這意味着成千上萬之前會死去的兒童活了下來並且長大成人。

無疑,從前的狀況是非常令人不滿的。正是資本主義經濟改善了這些狀況。正是這些早期的工廠滿足了工人的需求,直接滿足或者通過出口產品並從其它國家進口糧食和原材料間接滿足。

資本主義早期史學家們再三地——人們大概找不到更溫和的詞了——歪曲歷史。他們講述的一個傳說很可能是杜撰的,其中有本傑明•富蘭克林。這個故事說,富蘭克林參觀英國的一家棉紡廠,廠主滿懷驕傲地告訴他:「瞧!這些棉產品是給匈牙利生產的。」富蘭克林環顧四周,看到工人們衣不蔽體,說道:「為什麼您不也為您自己的工人生產?」

但是廠主說的那些出口其實意味着他的確為他的工人生產,因為英國必須進口所有原材料。英國和歐洲大陸都不產棉花。英國糧食短缺,必須從波蘭、俄國和匈牙利進口糧食。這些出口是對英國人民生存所需的糧食進口的償付。

那些時代的許多例子都表現出了對工人的紳士和貴族態度。我只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著名的英國「濟貧」制度。根據這個制度,英國政府支付所有沒有達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的工人他們的實際工資與最低工資的差額。這為地主貴族省了不少錢。貴族們支付傳統的低農業工資,政府補足差額,這樣使工人留在農村而不去城市工廠工作。

八十年後,資本主義從英國擴張到歐洲大陸後,地主貴族再次抗拒新的生產體系。在德國,普魯士地主由於資本主義行業工資高而喪失了許多工人,他們發明了一個詞:「逃離土地」——Landflucht。在德國議會裏,人們討論了如何制止這一邪惡,從地主貴族的立場看這的確是邪惡。

德意志帝國的著名總理俾斯麥王子在一次演說中說:「我在柏林遇見一位曾經在我的農莊幹活的人,我問他,『你為什麼離開農莊?你為什麼離開農村?為什麼你現在住在柏林?』」據俾斯麥說,那人回答道:「農村沒有柏林這麼好的啤酒館,你可以坐着喝酒聽音樂。」這當然是從農莊主俾斯麥王子的立場敘述的故事。這不是所有那些僱工的看法。他們去工廠是因為工廠付給他們更高的工資,並將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儲蓄是資本的源泉,它符合所有僱主和僱員的利益

今天,在資本主義國家,所謂的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基本生活相對來說只有不大的差別;兩者都不匱乏吃穿住。但是在十八世紀和更早期,中產階級人士和下層社會人士的差別是前者有鞋後者沒有鞋。在今天的美國,富人和窮人的差別常常不過是凱迪拉克和雪佛萊的差別。雪佛萊可能是二手的,但基本上它的功能是一樣的:車主能夠駕駛它從一地到另一地。美國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自有的房屋和公寓裏。

對資本主義——特別是對其高工資——的抨擊來自這樣一個錯誤的前提:工資不是由那些在工廠工作的人們支付的。經濟學家和學習經濟學理論的學生當然可以區別工人和消費者。

但事實是每個消費者都必然掙錢才能花,而絕大多數消費者恰恰正是在生產消費品的企業工作的人。資本主義的工資水平不是發工資的人決定的,而是掙工資的人決定的。

電影明星的工資不是荷里活電影公司支付的,是買電影票的人支付的。給拳擊手開出天價獎金的不是組織拳擊比賽的企業家,而是買票看比賽的人們。人們可以在經濟學理論中區分僱主和僱員,但這個區分不是實際生活中的;在實際生活中,僱主和僱員最終是同一些人。

許多國家都有一些人認為,一個拖家帶口的人與一個單身漢掙同樣的工資是不對的。但是僱主不應對僱員家庭撫養人口的多少承擔責任。

這裏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如果你知道烤麵包的人有六個孩子,你是否願意出更多的錢買麵包?誠實的人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原則上說我會出更多的錢,但事實上我更願意買一個沒有孩子的人烤的更便宜的麵包。」

事實是,如果買主不出足夠高的價錢給僱主,僱主付不起工人工資,他就無法繼續經營。

[page]

把資本主義制度稱為「資本主義」的人不是贊同這個制度的人,而是一個認為它是歷史上最壞的制度、人類最大的邪惡的人。然而這個稱謂,清楚地描述了資本主義造成的巨大社會進步的根源。

這些進步是資本積累的結果;它們得以發生是由於這樣一個事實:人們並不消費生產的一切,而是儲蓄並且將儲蓄的一部分投資。關於這個問題有個誤解,在這一系列講演中我將有機會論述人們關於資本積累、資本使用和資本使用帶來的巨大好處的最根本的誤解。我將重點在我關於對外投資和當今政治最關鍵的問題——通貨膨脹——的講演中論述資本主義。當然,你們知道,通貨膨脹不僅存在於你們國家。它是當今世界範圍的問題。

關於資本主義人們經常沒有認識到的一個事實是:儲蓄符合所有那些希望生產或者希望掙工資的人的利益。如果一個人攢了一筆錢——比方說1000塊——並且把這筆錢存入銀行或者保險公司而不是花掉,這筆錢就會到企業家生意人的手裏,使他得以實施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沒有資金就無法實施。

生意人用這筆新的資金做什麼呢?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對資金的最先使用,就是僱人、購買原材料,於是引起了對人工和原材料的進一步的需求,引發工資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趨勢。在儲蓄者或者企業家獲得任何利潤之前很久,待業的工人、原材料生產者、農民和工薪者就已經享受這筆儲蓄帶來的利益了。

企業家什麼時候能夠從項目中取得收益取決於市場的未來狀況以及他正確預測市場未來狀況的能力。但是工人和原材料生產者卻立即得到利益。

三四十年前人們談論過亨利•福特的「工資政策」。福特先生的偉大成就之一是,他付給工人比其它工業家或者工廠更高的工資。他的政策被說成是「發明」,這裏只需說這個新的「發明」是福特先生的慷慨的結果就夠了。新的行業或者已有的行業的新的工廠必須從其它行業或者工廠、其它地區甚至外國吸收工人。唯一的辦法就是提供更高的工資。這就是資本主義早期的狀況,今天也是這樣。

▲中國企業招工難,但是特斯拉上海工廠除外

英國的生產商最早開始生產棉製品時,他們付給工人比從前更高的工資。當然,這些新工人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從未掙過錢,願意接受任何工資。但是不就之後——當越來越多的資本積累起來、越來越多的新企業開辦出來——工資就上漲了,結果就是我前面說過的英國人口的史無前例的增長。

人口增長需要資本同步增長,否則社會必然陷入貧困

一些人把資本主義污衊為使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制度,這個說法從頭至尾都是錯誤的。

因為他的論斷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上:工人越來越窮,群眾越來越窮,最後國家的財富都集中到幾個人或者一個人手中。那時候一無所有的工人最終會奮起抗爭並剝奪有錢的剝奪者的財富。根據這一學說,工人的狀況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絕無任何改善的可能。

如果我們回顧1865年以來的世界史特別是英國史,我們就會明白這一論斷在所有方面都錯了。

在所有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群眾的狀況都有了史無前例的改善。過去八九十年的所有這些改善反駁了這一預言,因為激進主義者相信,工人的狀況絕不會改善。他們信仰一個錯誤的理論,著名的「工資鐵律」——這條定律說,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資不會超過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數量。

激進主義者是這麼敘述他們的理論的:如果工人的工資上漲,超過維持基本生存的水平,他們就會生養更多的孩子;這些孩子成為勞動力後就會增加工人的數量,導致工資下降,使工人又回到基本生存線——勞動人口勉強維持生存的最低限。但是激進主義者的這個觀念把工人當作生物學家研究的動物——比方說鼠。

如果你向動物或者微生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它們的數量就會增加。如果你限制食物,你也就限制了它們的數量。但是人有所不同。即使工人也有食物和繁育之外的人類需求——雖然很多人不承認這一點。真實工資的增長不僅導致人口的增長,它還首先導致平均生活水平的上升。這就是西歐和美國的生活水平高於——比方說——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原因。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依賴於資本的供應。這就說明了美國和印度的區別;預防治療傳染病的現代方法——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入印度,導致人口史無前例的增長,但是由於人口的增長並未伴以資本數量的增長,結果就是貧困加劇。一國人均資本數量與繁榮程度成正比。

▲貧窮的本質:資本增長遠遠落後於人口增長

我希望在其它講演中有機會更詳細地論述並澄清這些問題,因為一些術語——比方說「人均資本」需要詳細的說明。

但是你們一定要記住,在經濟政策中沒有奇蹟。

你們在許多報紙和講話中讀到所謂的德國經濟奇蹟——德國在二戰的失敗和破壞之後的恢復。但這不是奇蹟。這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原理、實行資本主義方法的結果,即使沒有在所有方面都徹底實行。

每個國家都能夠實現同樣的經濟復甦「奇蹟」,雖然我堅持說經濟復甦並非來自奇蹟,它是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的結果。

當下,提到資本主義的本質,很多人不再簡單歸為某種「剝削式的怪獸」。然而,無論將其視為一個「死而不僵的世界體系」,還是一種「不斷優化的可擴展秩序」都逃不脫「意識形態」的範疇

我們最看重歷史,卻被歷史遮蔽最深。對外開放四十年,無論經濟成就,還是個人自由的拓展,正是源於拋開了意識形態爭論,逐步為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鬆綁,而這一切,又源自對資本主義及其歷史的認識回歸常識。

為此,特別推薦2022年於國內首次出版的《劍橋資本主義史》。這是一部「革新與資本主義相關的幾乎所有傳統觀念的新觀念史、新全球通史」。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網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