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管不好孩子學習的父母,都應該學學這個套路

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愛學習,而是被父母逼得太緊了。

因而一味地逼迫,換來的只能是孩子的反感和逃避,只有真正喚醒孩子心中內驅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昨夜,我這個老母親失眠到凌晨。

原因嘛,簡單得有點不好意思說:兒子不聽話唄!

昨天放學回家,這小子好不容易磨磨蹭蹭吃完飯,就一屁股賴在沙發上看電視。

哪怕我已經吼了1001次「該寫作業去了!」,他還是失聰般不理睬。

後來,這臭小子終於被我摁在了書桌前,卻開始哭哭啼啼,抱怨作業太難,不想寫。

一年級的作業難?

早已耗盡耐心的我,只能被氣得啞口無言,摔門而出。

我就不明白了,怎麼看電視玩遊戲那麼積極,一到學習就那麼頹廢?

鬱鬱寡歡時,我無意中在小紅書上看到了一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新套路」,簡直醍醐灌頂!

這位媽媽給女兒買了一部學習機,可她卻告訴女兒:「這可是老媽我的,你別亂玩。」

一聽到這話,女兒的好奇心泛濫了,便求着媽媽給她玩一陣子,還承諾玩到時間了就會還給媽媽。

最後,女兒一直都以為這部學習機真的是媽媽的;而她也在「借來」的時光里津津有味地利用學習機學習着新知識。

底下評論區里一片感同身受,大家紛紛表示:

「就是這樣的!越不讓他做什麼,他越想做什麼。」

「反其道而行之才是治理孩子的最好辦法!」

仔細想來,的確如此啊!

越是有限制、越是被禁止的事,越能激發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求。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越想讓孩子提起學習興趣,就越要想辦法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渴望。

畢竟,孩子真正的內驅力,從來不是家長「逼」出來的。

被父母強迫

是最糟糕的學習狀態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初中的男孩紀睿迷上了遊戲,每日不吃不喝、沒日沒夜地玩,後來乾脆連學也不上了。

蘭海應邀來到了紀睿家中進行觀察,找尋問題根源。

在觀察中,蘭海發現媽媽一直在兒子身後窮追不捨,咄咄逼人:

「飯點了,怎麼還不吃飯!快吃啊!不吃怎麼行?」

「別打遊戲了,快把電腦關了,怎麼還不關電腦!」

「你該去上學了啊!快收拾一下去上學!」

面對媽媽的逼迫,紀睿一臉不耐煩。

本來都拿起勺子打算吃幾口飯了,可一聽見媽媽的說教,他馬上扔下勺子;

本來主動提出了周日就會去上學,可面對媽媽的強勢,他立刻塞上耳機躺下睡覺......

後來,蘭海與紀睿媽媽剖析了最深層的原因:

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你越是逼得緊,孩子越是想逃避,教育越是無效。

可很多父母都會忽視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總是會出現「越教育越糟糕」的情況。

有位班主任朋友曾跟我分享過學生糯糯的故事。

有一次糯糯父母打電話給班主任投訴,說女兒在家不愛學習,希望班主任可以開導一下她。

經過了解,班主任才得知緣由。

其實並不是糯糯不愛學習,而是被父母逼得太緊了。

比如糯糯想起身喝杯水,父母要在一旁指責:「你能不能專心點?」

比如糯糯偶爾開個小差,父母也要責罵道:「你快寫作業呀!分什麼心!」

有一次,糯糯明明就是在認真預習,媽媽卻說了一句:「認真點啊!」

那一刻,糯糯像個被點燃的炸彈,一下子把筆和書扔在地上。

再後來,每次被父母催促寫作業時,糯糯都特別反感,漸漸地就不願意在家裏學習了。

「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是感覺爸媽越叫我做什麼,我越不想做什麼。

可在學校就不一樣,沒有人會催我,我反而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有人說,一個優秀的孩子,永遠不是靠外界的壓力打造出來的,而是靠內心的動力塑造而成的。

父母一味的逼迫和催促,只會換來孩子的反感和逃避。

唯有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內驅力不是被「逼」出來的,

而是被「激」出來的

在商業里,有一種營銷方式叫「飢餓營銷」。

簡單說,就是商家營造商品稀缺的假象,以刺激消費者搶着購買該商品。

畢竟,物以稀為貴。

日本一位小提琴教育家鈴木也創造了一種與之類似的「飢餓教育法」

鈴木不允許初次上課的孩子摸琴,只讓他們聽其他孩子演奏。

當優美動人的旋律響起時,這群初學者各個心動不已。

這大大激起了他們努力學琴的欲望。

後來,鈴木才慢慢允許初學者們每節課輪流摸琴幾分鐘。

因為可接觸小提琴的時間很短,這群孩子格外珍惜,每次練習都特別投入,學習效果當然也特別好。

有心理研究表明,當某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求知慾;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極易被引起。

鈴木正是通過禁止孩子摸琴的方式,激發孩子最深的求知慾,喚醒孩子真正的內驅力。

想起了一位網友在知乎上分享的趣事:

網友小時候特別愛看言情小說,日日沉迷在書中的浪漫劇情中,學習成績漸漸下降。

可爸媽卻沒有為此責罵過她。

有一日,媽媽買回來兩大箱世界名著,並告訴網友:「你看你的言情小說就好,這些書是我的,你別拿去弄壞了哈!」

每天晚上,媽媽都會躲進房間關起門看書。

有一次,媽媽瞥了一眼網友正在看的《狼的誘惑》,便嫌棄地說:

「這情節完全不如我的《傲慢與偏見》浪漫嘛!」

這可大大激起了網友的好奇心,她便求着媽媽把那本書借給她連夜看完。

沒想到,網友看得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她漸漸看到了世界名著的魅力。

最後,網友不再看言情小說,而是把滿書櫃的名著讀了個遍。

艾利特·菲什巴赫在《內向生力》一書曾說:真正持久的動力,一定是源自內心真正的渴求,而非外驅力。

有智慧的父母,會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益處與樂趣,從而讓他們找到真正的內驅力。

想讓孩子內驅力爆棚

就要讓孩子時刻保持「飢餓感」

孩子的優秀,都源於內驅力,這是廣大家長都聽說過的道理。

可問題是,到底應該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

答案很簡單:讓孩子時刻保持「飢餓感」。

相信以下3個方法,一定能夠給您啟發和幫助:

1.限時限量,營造稀缺氛圍

記得有次跟小學英語老師聊天,她跟我說了一件趣事。

那個年代學英語,靠的還是錄音機和錄音帶。

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台錄音機,孩子多的家庭便只能大家輪流使用。

可英語老師發現,獨生子女的英語成績總是不如家中兄弟姐妹多的學生。

後來分析才知道,正是因為家裏弟兄姐妹多,學生使用錄音機的時間和次數都有限,所以他們反而更加珍惜用錄音機學英語的機會,效率更高,成績也就更好。

因而,父母可以嘗試「限量供應」孩子的學習資源,以此激發孩子對學習機會的珍惜。

比如,可以給孩子設定使用學習軟件的時間,超時則不能使用該軟件了;

再比如,孩子喜歡的課外書籍,不要想買就買,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借閱;

如此一來,孩子便能在這份「稀缺氛圍」里,嘗到學習的甜頭。

2.善用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

鄰居家的孩子球球曾是個淘氣又愛面子的男孩。

他每天回家總是各種瘋玩後才開始寫作業。

後來球球媽媽想了一招:乾脆就不讓孩子寫作業了。

所以球球一回家,媽媽就把他書包藏起來,讓他安心出去玩。

才玩了一天,球球就慌了,因為他發現不寫作業會被老師當眾批評。

「媽媽就是想我當眾出醜,我偏不能讓她如願以償!」

此後,球球一進家門就鉚足勁兒寫作業,再也沒有讓媽媽「得逞」過。

孩子的逆反心理,如同一枚硬幣,反面是教育的障礙,可正面卻是教育的秘籍。

好好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便能事半功倍。

3.與孩子競爭,一較高低

網友@Radiant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每次兒子不乖乖吃飯時,網友就會高興地說:「太好啦!我馬上吃完就是吃飯第一名!」

聽到這兒,兒子就開始拼命吃飯,嘴裏還嘟囔着:「媽媽,我才是第一名!」

晚上兒子不肯睡覺時,網友也說:「那我今晚又要贏了。」

每每這時,兒子都會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爬上床,緊閉眼睛,試圖儘快入睡。

發展心理學認為,3-5歲的孩子正在經歷「完美主義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勝負欲特別明顯。

因此,當父母希望孩子去完成一件事時,可以創造一種「競爭」環境,激發孩子的勝負欲,從而讓他們積極主動去完成這件事。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被強制外力推着行走的孩子,只會走走停停,永遠都抵達不了終點;

唯有被父母喚醒了內驅力的孩子,才能心懷熱忱與希望,抵達夢想的遠方。

營造學習資源稀缺感,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勝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這才是父母最妙的教育方式。

最後,願每個父母都擁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智慧,讓我們的孩子在內驅力中不斷前行。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