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突然大跌,「史無前例事件」將發生?半導體全線崩潰 復甦要到2024?熟悉的一幕正回到美國!

突然大跌,「史無前例事件」將發生?半導體全線崩潰 復甦要到2024?熟悉的一幕正回到美國!北京五味雜陳;全球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米荒;代工巨頭「緯創」關閉泰州廠;小米上訴被印度駁回

全球大米市場將在2023年出現近20年來的最嚴重的短缺,米慌會愈演愈烈嗎?

全球半導體需求出現銳減,各企業處於全面崩潰的局面。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眼中的「東升西降」夭折,美國製造業「東山再起」。

A股崩了,拜登的新政策將是「史無前例」。

小米6.76億美元資產遭印度法院凍結,上訴被駁回,印度市場霸主地位被三星取代。

全球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米荒

從中國到美國、再到歐盟,大米的產量都在下降,導致了全球超過35億人面臨米價上升的局面,尤其是在亞太地區——該地區消費了全球90%的大米。

根據惠譽集團旗下研究機構Fitch Solutions提供的數據,全球大米市場將在2023年出現近20年來的最嚴重的短缺。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報導,有分析師對CNBC表示,作為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穀物之一的大米,出現如此大規模的短缺,將為主要大米進口國帶來損害。

Fitch Solutions的國家風險與行業研究部在4月4日發佈的一份報告中稱,預計在2024年前,大米價格將一直保持在目前的高點附近。

根據該報告,到2023年為止,大米價格平均將為每英擔(cwt)17.30美元,到2024年才會緩解到每英擔14.50美元。Cwt是某些商品——如大米——的計量單位。

該報告預測說,2022—2023年的全球大米短缺量,將達到870萬噸。

哈特說,這將是2003—2004年度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大米缺口。在當時,全球大米市場曾出現了1860萬噸的缺口。

根據農業分析公司Gro Intelligence的數據,中國的主要水稻生產中心——廣西和廣東省的累計降雨量,是近20年來的第二高。

同樣,佔全球大米貿易量7.6%的巴基斯坦,由於去年的嚴重洪災,年產量同比暴跌31%。美國農業部(USDA)表示,其影響「比最初預期的還要糟糕」。

全球食品和農業領域的知名銀行——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的高級分析師奧斯卡‧查克拉(Oscar Tjakra)表示,美國和歐盟等其它國家的大米產量同比下降,也是造成短缺的原因之一。

高夫里還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和小麥生產國,目前中國的大米種植區,正經歷着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然而,大米短缺的情況可能將很快成為過去。

Fitch Solutions估計,全球大米市場將在「2023—2024年恢復到幾乎平衡的狀態」。

半導體全線崩潰,復甦要到2024?

全球半導體需求出現銳減,各企業處於全面崩潰的局面。業內最大廠商台積電(TSMC)4月20日發表的數據顯示,2023年1~3月的淨利潤僅比上年同期增長2%。預計全年營業收入將下降。韓國三星電子的利潤也大幅下降。

半導體被視為經濟的先行指標,當前的需求反映出今後半年的經濟前景。世界經濟的前景面臨消極因素。

台積電召開記者會,作為經營首腦的行政總裁(CEO)魏哲家就1~3月表示,全球經濟低迷導致需求超預期下滑,尤其是中國下滑明顯。針對全年預期也提出悲觀看法,認為2023財年(截至2023年12月)按美元計算將出現中低個位數(1~5%)的營收下滑。

中堅和中小企業率先受到打擊,在尖端半導體領域排在世界首位的台積電也受到了影響。

其它大型半導體企業也同樣處於嚴峻局面。台積電的競爭對手韓國三星電子1~3月的營業利潤(快報值)下降96%,降至6000億韓元。美國英特爾和韓國SK海力士也在2022年10~12月陷入最終虧損,1~3月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美國美光科技截至2023年2月連續2個季度出現最終虧損。該公司行政總裁桑傑-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在3月表示:「該行業將面臨過去13年來最嚴重的衰退」。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的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營業收入2月比上年同月下降24%,跌幅僅次於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底~2009年初。

與此同時,設備投資也踩下急剎車。國際團體SEMI預測稱,各半導體企業對製造設備(前工序)的投資額2023年將比上年減少22%,降至760億美元,4年來首次低於上年。

目前也看不到新的需求拉動因素,由於台積電此次業績超預期下滑,日本一家實力供應商的高管大失所望,表示「6月好轉的論調就此消失。全面復甦要等到2024年」。

台灣經濟研究院的劉佩真認為,如果世界經濟在這種情況下持續低迷,半導體行情的反轉將推遲到年底,重返增長軌道要到2024年以後。

熟悉的一幕正回到美國!北京五味雜陳

美國製造業「東山再起」。美國工廠去年的產量有所增長,但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比工廠本身的生產速度更快。

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顯示,2022年,與製造業相關的建築支出達到1,080億美元,為有史以來的年度最高值——超過了興建學校、醫療中心或是辦公樓的開支。

新的工廠正在城市中心、鄉村、沙漠平原和衝浪小鎮拔地而起。其中大部分增長都來自電動車電池、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它們被美國視為重點發展目標,在政府刺激計劃中得到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扶持。另一方面,那些曾完全依賴低成本國家來生產眼鏡、自行車和健身補充劑的企業,也找到了回國的理由。

為追求速度與靈活性,襪子廠家針永公司(FutureStitch Inc.)去年夏天在加州歐申賽德(Oceanside)開設了一家新廠,這是它在美國的首家工廠,而該公司在中國和土耳其均設有廠房。

舒佩談到,公司將繼續保留海外工廠,同時在研發新品的過程中,還會在美國建第二家工廠,最後說不定還會有第三家。

「『美國製造』變得越來越有價值了。」舒佩說,「在我看來,這裏值得留下。」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目前美國私營領域中,製造業的就業人數穩定在10%左右,過去兩年間該行業新增近80萬個崗位。在美國勞工統計局最新公佈的就業報告中,該行業從業總人數為1,300萬,幾乎沒有變化。

從用工角度看,該行業其實正身處困境——據全美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它存在約80萬人的用工缺口——這不禁使人擔心,勞動力短缺及其他瓶頸或許會讓這場繁榮戛然而止。

全美之所以掀起這股製造業浪潮,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縮短產品生產地與銷售地之間的距離。丹麥玩具生產商樂高公司(Lego A/S)目前主要通過墨西哥的一家工廠向美洲地區供貨,它說正因為如此,它才會在弗吉尼亞州里士滿(Richmond)附近建造第一家美國工廠。

自行車生產商Kent International Inc.行政總裁阿諾德·卡姆勒(Arnold Kamler)表示,他原本是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後來他的頭號客戶沃爾瑪指出,它更願意銷售在美國製造或是組裝的商品,於是2014年,Kent在南卡羅來納州開了一家工廠。

在成立至今的20年間,總部位於加州的眼鏡銷售企業Zenni Optical Inc.大多數時候都只使用自己設在中國的製造廠。去年5月,它在俄亥俄州哥倫布(Columbus)附近開設了第一家美國工廠,以更好地服務於中西部和東海岸地區,這裏也是該公司大部分銷售額的來源地。

代工巨頭「緯創」關閉泰州廠,上千人面臨裁員

據大陸澎湃新聞報導,4月20日晚間,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3231.TW,緯創)發佈公告稱,因整體經貿局勢的改變和客戶需求,公司近年來在逐步調整全球產能佈局,泰州工廠因未達到經濟規模連年虧損,所以經泰州工廠董事會決議通過,結束營業。

據台媒報導,緯創泰州工廠4月26日起正式停工停產,5月26日與所有員工解除勞動合約,並按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

緯創是全球著名的IT代工巨頭,其代工的產品包括筆記本電腦、桌面台式機、伺服器、智能手機等。緯創是iPhone第三大代工廠,規模僅次於富士康與和碩。

小米6.76億美元資產遭凍結,上訴被印度駁回

中國手機製造商小米公司對印度執法局扣押其555.1億盧比(6.76億美元)資產提出上訴,但被當地法院駁回。

去年4月,印度聯邦金融犯罪機構執法局凍結小米公司價值555.1億盧比的資產,指控該公司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向外國實體非法匯款。上周,一個上訴機構確認了這一扣押決定。

小米公司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由於當地消費者正在把眼光轉向高端產品,小米已經失去其在這裏第一的地位,被競爭對手三星電子所取代。

突然大跌,「史無前例事件」將發生?

周五下午收盤,A股上證指數大跌了接近66個點。軟件、半導體、互聯網、ChatGPT、數據等板塊或概念跌幅居前。

而這一波大跌的背後,是一件兩天前就被媒體報道,即將發生的「史無前例」事件:

拜登政府將出台新規,在更大範圍內限制美國企業、資金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以遏制北京的技術和軍事崛起」。

美國媒體稱,拜登的新政策將是「史無前例」的。

據說,限制主要涉及微機晶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工程和綠色能源等領域。也有消息說,生物工程和綠色能源可能豁免。

今天A股跌幅居前的板塊,跟上述限制範圍高度吻合。這說明,A股今天的下跌,主要是受拜登新一輪「脫鈎政策」的影響。

華為在被美國全面制裁後,2022年營收只有6423億元,低於2018年的水平。2022年華為的利潤為356億元,只有2018年的60%;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額同樣為近五年最低。

美國會進一步聯合盟友,讓更多西方發達國家加入美國組建的「反中大同盟」,聯合起來在科技上封殺中國。流入中國的境外風險投資和技術,都會逐步減少,中國獨角獸的企業數量可能被美國甩開、被印度逼近。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