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馬踏飛燕為什麼都是側面照?正面才是精髓,卻讓人哈哈大笑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過去的五千多年裏,湧現出了很多文物,這不僅僅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凝聚,更是歷史的符號與象徵。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朝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繼秦朝以後的一個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西漢由劉邦建立,東漢由劉秀建立,兩漢歷史共60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王朝。

漢朝時期的科技、文化、軍事,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景象,在我國文物出土的數量上,漢朝文物居多,這些文物中不乏國寶級別的文物,比如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的「東漢銅奔馬」(馬踏飛燕)就是很重要的國寶級文物,也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

東漢銅奔馬出土的小村莊位於甘肅省,經過測量有34.5cm高,45cm長,13.1cm寬,有14.6斤重,造型乃一匹飛奔的駿馬,軀幹壯實有力,四肢修長,馬蹄輕盈快捷,身上的鬃毛和肌肉清晰可見,它的三隻蹄子騰空而起,另外一隻踩踏着一隻飛燕,形象生動。也因此在民間有着各種稱呼,比如「馬踏飛燕」「馬超龍雀」,它既彰顯了東漢時期藝術家的超高技藝,也極大的推動了我國古代雕塑的發展,同時也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是中國雕塑史上難得的明珠。

這件文物的精妙之處就在於,以燕襯馬。不論是馬奔跑的風采,還是燕子轉頭回望的神態,抑或者是鑄造工藝的高明,無不顯示出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藝的高超。我們都知道,要想塑造出一匹奔跑中的駿馬形象很容易,但是要將靜態之物表現出它的動態美感來,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但是古代的藝術家們不僅做到了,還讓巧奪天工的技藝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合二為一,讓一隻凌空飛翔的燕子和一匹陸地飛奔的駿馬渾然天成。靜止的畫面張力盡顯,飛燕和奔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馬的動態凝固在一個靜態的空間,但腦海中的畫面早已呼之欲出生動形象,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現在見到的「馬踏飛燕」的照片,看到的都是駿馬的側面,正面卻很少看得到,其實攝影師們之所以不拍它的正面,是因為其正面表情實在滑稽可笑,不如側面那樣英姿颯爽。正面來看,飛馬側目注視燕子,驚訝地張大了嘴巴,似乎在疑惑自己怎麼不小心踩到了燕子,加上馬在奔跑時受到重力與阻力的影響,必定會導致其臉部變形,其實這正是「馬踏飛燕」的點睛之筆,古人用自己高超獨特的技藝,讓這匹駿馬有了神韻得以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世人面前。

馬踏飛燕的設計大膽,構思巧妙,表現手法浪漫,給人帶來驚心動魄的視覺盛宴,除此之外還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也是我國雕塑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麗

來源:古今三千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