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美方處處冷待秦剛 4細節預示中美關係重啟太艱難

作為世界主要大國之一的特命全權大使,秦剛卸任回國擔任要職,美方沒有安排一次正式的官方禮節性會見。回顧秦剛履新及卸任駐美大使的記錄,美方亦未像過去那樣安排國務院代表「接站」和「送站」。美方的「怠慢」很能說明問題:隨着美國對華政策從建設性接觸轉向戰略競爭,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激烈的衝撞和對抗因素,其對華態度趨於生硬,並以現實的姿態對待對華關係。

即將接任中共外交部長的秦剛(右)離開駐美大使一職,2023年1月1日致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告別。

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已獲委任為外交部新任部長,這表明,在當前美國對華政策轉型為戰略競爭的背景下,中方將處理對美關係置於外交工作的優先地位。

秦剛和美國務卿布林肯各自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彼此通話的細節。

秦大使寫道,「我要感謝在我的任期內與他進行的數次坦誠、深入、有建設性的會晤。我期待為了更好的中美關係與他繼續保持密切的工作關係。」

布林肯在推特上說,「今早(2023年1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上任的外交部長秦剛離開華盛頓赴任新職務之時,與他進行了通話。我們討論了美中關係以及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

從秦剛大使為轉任外交部長離美回國過程中的三個細節來看,儘管不久前首次舉行了美國現任總統拜登與中共領導人的面對面會晤並正跟進落實相關共識,但中美關係的整體氣氛仍然冷淡,雙邊複雜關係在一系列衝突和對抗特別是美國會眾議長佩洛西訪台事件的刺激下,重啟之路挑戰重重。

第一個細節體現在,作為世界主要大國之一的特命全權大使,秦剛卸任回國擔任要職,美方沒有安排一次正式的官方禮節性會見。回顧秦剛履新及卸任駐美大使的記錄,美方亦未像過去那樣安排國務院代表「接站」和「送站」。美方的「怠慢」很能說明問題:隨着美國對華政策從建設性接觸轉向戰略競爭,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激烈的衝撞和對抗因素,其對華態度趨於生硬,並以現實的姿態對待對華關係。

第二個細節體現在秦剛大使與布林肯的通話中——很顯然通話是由美方發起,作為同行,布林肯居然沒有禮節性地——至少從公開報道來看——向即將成為其對話的對口夥伴的秦剛外長致以祝賀。

這同樣凸顯了美方對中方外交官姿態上的疏離。

更過分的可能是第三個細節: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微信公眾號在其報道秦剛大使和布林肯通話的文章的附錄部分,沒有列入兩人會面的圖文信息,但記錄了秦剛大使與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謝爾曼、財政部長耶倫、農業部長維爾薩克會面的消息以及秦剛大使出席美國棒球比賽的相關信息。

對於注重細節的外交工作來說,這是不可原諒的「失誤」——事實上可能並非「失誤」,從可見的報道看,確實沒有雙方面對面會晤的記錄。

它們都是美方刻意在對華關係中展現「公事公辦」、保持距離的表現,這在美國拜登當局持續尋求緩和中美關係、推進構建雙邊新的戰略架構、恢復部分建設性合作的情況下,是很不同尋常的。

根據計劃,布林肯將於年初到訪中國,以跟進和落實兩國元首在峇里島會晤中達成的共識,穩定雙邊關係。

就在不久前,美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克里騰布林克攜美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羅森伯格到訪中國,跟進元首共識,討論如何管控雙方的戰略競爭,探索潛在的合作領域,並為布林肯訪華鋪路。

在這些背景下,不僅秦剛大使的離任之路頗能反映中美關係的狀況,而且美國內在對華政策問題上的氣氛也顯得越來越凝重。

與美國白宮和國務院與中方互動日益熱絡同時,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和美國會「中國事務特委會」進入常態化運營。

「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重新整合美國務院涉華職能並將其提升為一個超越性的架構,體現了美國行政部門管理中美愈來愈複雜關係的戰略決心,同期進入實操的美國會「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重點任務是加強對美國在華投資的審查。它們都是美國拜登當局將中國界定為「美國長期的最大地緣政治挑戰」後不斷採取實際步驟將其政策落到實處的體現。

另一個重要事態是,新年伊始,美國會眾議院新任議長令人弔詭地「難產」,在三輪投票中,掌控眾議院多數議席的共和黨未能成功推出其熱門候選人麥卡錫擔任此職,創下了100年來的記錄。

整整一百年前,美國會眾議長經過9輪投票才選出。

麥卡錫的關鍵「阻擊者」並非民主黨人,而是本黨極端保守的強硬派別,反映了麥卡錫的政策主張不符合他們的「胃口」,眾議院「關鍵少數」的倒戈的真正意義是讓任何一位眾議長的潛在人選認識到堅持保守政策的重要性,在外交上無疑將助長對華採取強硬政策的勢頭。

 

 

與此同時,美國眾議長職位的「難產」也表明,美國整體對外戰略向保守路線快速演進,將對任何「前台人物」——包括美國總統、白宮、國務院及財政部、貿易代表辦公室的高官們,產生潛移默化但至關重要的影響,促使其採取更具鷹派色彩的政策。

按照布林肯上任之初的劃分,美國對華政策由「競爭」、「對抗」和「合作」三方面內容組成,在經過一系列外交接觸後,「對抗」內容在其外交辭令中愈來愈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有效管理兩國的競爭」、「勿使競爭轉向衝突」,但毫無疑問,競爭和對抗已成為雙邊關係範疇中的常態內容,另一方面,儘管從政府層面刻意淡化,但「衝突」和「對抗」因素始終都如影隨形地跟隨兩國關係,從秦剛離任之際與布林肯的互動以及美國內大氣候的演變來看,如何「平衡」它們,充實合作內容,重設兩國關係新的戰略框架,並有效管理競爭,制止衝突,任重道遠。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江一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