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王維洛:紅旗渠失敗原因的分析

——紅旗渠工程目標從解決林縣缺水問題轉變為紅色旅遊

作者:

紅旗渠是一個目標單一的工程:引水,解決林州市(原林縣)的所謂缺水問題。紅旗渠的最大引水能力為每年7.25億立方米,但是這個目標從來就沒有達到過。紅旗渠建成後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年引水量曾一度達3.7億立方米。之後年引水量一路下降,不時出現斷水,至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年引水量只有0.7億立方米,不到工程最大引水能力的十分之一。逐步乾涸的紅旗渠,漸漸轉變為紅色旅遊的景點,偏離原來的工程目標,真實地體現出紅旗渠不講科學與技術的亂干蠻幹精神。

圖1:紅旗渠示意圖,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一、習近平: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紅旗渠確實是用命換來的

中共二十大結束後,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陝西延安、河南安陽等地朝拜,發出的政治信號十分明顯。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在河南安陽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參觀時說:「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於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沒有老一輩人拼命地干,沒有他們付出的鮮血乃至生命,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1]習近平也曾這樣說過:「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2]

社會主義是拿命換來的這句話,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也道出了紅旗渠工程的本質,確實體現了中共的特性和宗旨。

單從紅旗渠這個引水工程而言,它是一個失敗的工程。從工程目標的建立到工程的實施,沒有一點科學與技術含量,靠的是敢幹、蠻幹的精神。2016年6月18日大陸《大中華在線網》刊登了一篇題為《李銳:紅旗渠是一個失敗工程》的文章,李銳指中共60年代曾用10年時間修建的「紅旗渠」,目前已淪落成了一個「旅遊景點」,與當初豪氣沖天的灌溉,估計早已不沾邊了。[3]原河南省水利廳副廳長王璋和原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環境工程系主任王季震指出「乾涸的紅旗渠,將有漸變為現代文物的危險」[4],這是十分中肯的評價。

紅旗渠是拿命換來的,這話不假。有報道說:在建設過程中81名幹部和民工失去了生命,年齡最大者63歲,最小的只有17歲[5];另有報道說:官方統計的死亡189人,重傷致殘256人的代價[6]。據說紅旗渠是為了解決當年不到60萬林州人的缺水問題,用幾百人的死亡與重傷致殘來換取,這個代價難道不是太高了嗎?這和習近平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示不是矛盾的嗎?在和平時期用生命代價去換得一個血色旅遊景點,這正是紅旗渠的悲劇所在。

圖2:紅旗渠是拿命換來的,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數百人死亡或重傷致殘。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百鍊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的第一張宣傳畫:哎喲,又有人犧牲了。圖片來源:如圖所示

紅旗渠引發了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圍繞漳河水量的爭奪,村民發生械鬥,甚至動用土槍土炮和炸藥,造成人員和財產的嚴重損失,最後中央政府直接插手介入。在紅旗渠紀念館中保存有關爭水的案例30餘件。這是否也體現中共的宗旨和性質?爭水衝突中的真實的死傷人數至今沒有公佈。

二、建設紅旗渠工程的依據:林州嚴重缺水,是一個十年九旱的地方

紅旗渠原名是引漳入林工程,指通過70.6公里長的人工乾渠把山西省長治市的漳河水引導至河南林州市、再通過灌溉渠道送往林州各地的引水灌溉工程,是中共改天換地、人定勝天的典型工程,是中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被神化為世界建築史上的第八奇蹟。

建設紅旗渠工程的依據是:河南省林州市歷史上嚴重缺水,是一個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貧窮山區。每逢乾旱,不僅顆粒無收,連飲用水都成問題[7]。

習近平參觀完紅旗渠後,28日來到了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參觀,感慨地說,「殷墟我嚮往已久」。殷墟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郊,根據考古發掘證實是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因此河南安陽市也被稱為中國古都之一。

圖3:安陽是中國古都之一,難道這裏歷史上嚴重缺水,是一個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地方?中華文明起源於這個窮山惡水的地方?圖片來源:如圖所示

林州市是安陽市的一個下屬縣級市,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東經113°37′~114°51′,北緯35°40′~36°21′之間,背靠太行山,面向華北平原,自然生態環境相當不錯。林州又地處中華文明搖籃地的中心地帶,歷史悠久。夏朝歸屬冀州,周屬衛,秦屬邯鄲郡,民國時期屬河北道,與河北關係密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州市歸屬河南省。

林州市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林州市屬於半濕潤地區,根據《林縣縣誌》記載,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降雨量683.9毫米;根據《紅旗渠網》資料,平均氣溫13.1℃,年平均降雨量645.6毫米。另有資料說,年平均氣溫12.8℃,年降水量672.1毫米。王瑞芳在《中國當代水利史》一書中指出,年平均降雨量697.7毫米,年平均氣溫12.7℃。本文採用年降雨量683.9毫米這個中間的數據。全市屬海河水系,有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條天然河流,水資源總量5.652億立方米,另有可利用的過境水3.78億立方米,水資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5.04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3.556億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有重複計算部分,所以水資源總量為5.652億立方米。

林州市面積2046平方公里。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鑑2019年的數據顯示:林州市戶籍總戶數有32.52萬戶,戶籍人口有108.9萬人,常住人口有81.5萬人。林州市水資源總量5.652億立方米,常住人口有81.5萬人,每個常住人口的水資源擁有量為693立方米。這人均水資源擁有量都沒有計算可利用的過境水資源量。按照吳季松的《中國可以不缺水》一書提供的資料,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的人均水資源量分別是441.1立方米、363.1立方米和456.9立方米,林州市的人均水資源量高於這三個省的水平[8]。

建設紅旗渠時林州的人口約為60萬,那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942立方米。

按林州市平均年降雨量683.9毫米和面積2046平方公里計算,林州市平均每年的降雨量為14億立方米,而只有5.652億立方米被計算成水資源量,只佔降雨量的40%。5.652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可以折算成276毫米的地表徑流深。

水資源量折合成地表徑流深可以用來衡量生態系統。當地表徑流深大於150毫米,可以保持有植被的生態系統,基本可保證適當人類活動,維持原有生態系統不退化,即最低水資源量。如果要在人類活動的條件下維繫較好的植被生態系統,地表徑流深要大於270毫米[9]。

而林州市在40%的降雨量被折算成地表徑流深的條件下,地表徑流深依然大於270毫米。這就說明,林州歷史上嚴重缺水是一個不能成立的假說。安陽會被選作商朝後期的皇城,如果安陽周圍地區的水土條件這麼不好,十年久旱,為什麼安陽會被選作商朝後期的皇城呢?這在生態環境、在地理條件上都講不通。

根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49年的514年期間,一共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連年大旱,河乾井涸,莊稼顆粒無收,由此也不能得到林州歷史上嚴重缺水,是一個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貧窮山區這樣的結論。514年期間,一共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平均五年發生一次自然災害。514年期間,一共發生大旱絕收30多次,最低也是150多年發生一次嚴重乾旱。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但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沒有一個地方是十年九旱的。安陽市殷墟是習近平嚮往已久的聖地,而在聖地不遠的林州怎麼可能是這麼一個窮山惡水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生自然災害的頻率比之前更高,這和毛澤東的改造山河、破壞生態環境有關。

[page]

林州乾旱現象的出現,與太行山森林生態環境的破壞有極大關係。筆者1982年去山西晉東南考察,被太行山生態環境的破壞感到震驚,森林生態環境幾乎被破壞殆盡。但是太行山山區不缺所謂新中國改天換地的勞動模範。過去有首《游擊隊歌》,1938年由賀綠汀作詞作曲,歌中唱道:「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樹林裏,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唱的就是太行山脈的山高水又深和密密的樹林。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林州就是八路軍的根據地,動員群眾,毀林造田,發展糧食生產,林木遭到嚴重的破壞。1954年26歲的楊貴任林州縣委書記,1956年楊貴做《全黨動手,全民動員,苦戰五年,重新安排林縣山河》的動員報告,要求幹部群眾要「下定決心,讓太行山低頭,令漳、淅、洹、露水河聽用,逼着太行山給錢,強迫河水給糧,從根本上改變林縣面貌」。於是在林縣開始大建水庫和灌溉渠道。1958年中國開始大煉鋼鐵,搞大躍進,太行山脈的樹木被砍伐殆盡。更有甚者,利用太行山的山溝當高爐,從溝底到山頂堆滿砍伐下來的樹木和從居民家中收來的鐵器。一爐下來,火光沖天,兩邊的山坡上寸草不生。林縣的森林生態全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也導致四條發源於太行山脈的過境河流水量驟減,發生斷流。

太行山脈的生態環境被破壞,報應馬上就來,1959年汛期幾個月降雨量很小,遇到了乾旱。

圖4:1965年4月5日紅旗渠主幹渠通水,林縣人舉行慶祝大會,背景是光禿禿的太行山,這是生態環境被破壞的證據,也是缺水的原因所在,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從自然生態環境來說,林州並不是一個嚴重缺水、十年九旱的地方。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本地資源,並不需要建設引漳入林工程。

三、工程的基本數據不清

林縣縣委書記楊貴讓太行山低頭,令河水聽用,逼着太行山給錢,強迫河水給糧,重新安排林縣山河的計劃以及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的實際行動受到中共領導層的高度重視。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楊貴作為山區建設標兵列席了中央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把農業搞上去,必須大興水利。1958年11月1日毛澤東的專列經過河南新鄉,在專列上毛澤東親自接見了楊貴,讚揚年輕的楊貴書記治水很有一套[10]。受毛澤東接見的鼓舞,1959年10月10日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楊貴信心倍增,決定建設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由楊貴提議改稱紅旗渠),工程的目的就是從山西長治地區的濁漳河引水到林縣,計劃每年的引水能力為7.25億立方米。當年流傳一首歌:「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心中升起紅太陽,千軍萬馬戰太行,毛澤東思想來統帥,定叫山河換新裝」。

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開工,施工人員多達十萬人,多是無償出工的農民。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九年多。引漳入林工程確實是一個改天換地的工程,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土石方量高達2225萬立方米,乾渠總長70.6公里,平均每米乾渠的土石方量達315立方米!工程難度很大,工程量也很大,但是工程沒有任何經濟性可言,也沒有可持續性可言,關鍵就是工程的基本數據不清。

引漳入林工程是中共林縣縣委、特別是縣委書記楊貴拍腦袋的決策。既然是引水工程,林縣到底需要多少水?有什麼用途?濁漳河又有多少水可以外調林縣?這些最基本的數據都沒有!

前面提到了,林州水資源總量為5.652億立方米,引漳入林工程的最大引水能力為7.25億立方米,比當地水資源總量還多。林州需要這麼多的水資源嗎?如果真有這個需求,那麼沒有引漳入林工程前,林州人是如何生活的?再往前追溯,商代晚期的帝王為什麼在這個「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地方建造都城,建立中華文明的搖籃?當年林縣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是生態環境被破壞後的結果,4條天然河流季節性乾涸。為了響應毛澤東「大辦農業、大辦糧食」號召,縣委書記楊貴希望通過引漳入林工程,大搞農業水利化,提高糧食產量。據說當時圍繞引漳入林工程計劃增加的有效灌溉面積達54萬畝之多。其實只要合理利用林縣當地的水資源,就沒有建設引漳入林工程的需要。

那麼濁漳河又有多少水可供流域外的需求呢?

濁漳河發源於子長縣發鳩山,是山西省長治市最大的河流,流經全市12個縣、區,在長治市流域面積9991平方公里。流域面積不大,水量也不大。濁漳河南源在漳澤水庫斷面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65億立方米。漳澤水庫水文站1961年至1996年35年的實測年徑流量為1.75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5.261億立方米(1962年),最小年徑流量為0.2835億立方米(1986年),最大年徑流量為最小年徑流量的18.6倍,年際變化很大。

就是說,就是把在濁漳河取水口以上的所有水資源全部都給流域外的林州用,平均每年的水量只有2.65億立方米(或者準確地說1.75億立方米),最多的年份5.261億立方米,最少的年份0.2835億立方米。

引漳入林工程總乾渠70.6公里,總乾渠的截面為高4.3米,寬8米,最大設計流量為23秒/立方米,即每年可以引水7.25億立方米。濁漳河南源的多年平均徑流量只有2.65億立方米,引漳入林工程總乾渠的每年引水能力達7.25億立方米,這在工程上合理嗎?

據紅旗渠管理處提供的資料顯示,引漳入林工程建成後的年引水量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少:

紅旗渠建成後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年引水量曾達3.7億立方米;

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均引水量下降了1億多立方米;

1990年到1998年,其年均引水量只有1.4億立方米;

1999年至2000年期間,水量更是急劇直下,三年的引水量為2.1億立方米,年均引水量只有7000立方米,不到建成初期的零頭;

現在紅旗渠每年的引水量乾脆也就不公佈了。

目前紅旗渠工程進入了功能轉型,旅遊功能和紅旗渠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功能不斷提高,而引水功能漸漸隱退。

四、紅旗渠引發河南、山西與河北三省的爭水戰:群眾械鬥、用土槍土炮襲擊村莊和村民,甚至用炸藥炸毀紅旗渠

引漳入林工程是中共林縣縣委、特別是縣委書記楊貴拍腦袋的決策的另一個證據就是,林縣從山西省長治市的濁漳河引水,與水源地山西省、與原來濁漳河流經的河北省沒有簽訂什麼協定,搞的是突然襲擊,走的是上層路線。據說有毛澤東、周恩來李先念等中央領導人和水利部領導人傅作義、錢正英等的支持。

漳河發源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腹地,上游有清漳河和濁漳河兩條河流,幹流大致沿河北、河南兩省邊界向東行,形成河北省與河南省的界河,在到達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終匯流入衛河,進入河北省境內,然後匯入海河,最終入渤海。所以漳河屬於海河流域。

前面已經談到,山西、河北的人均水資源量都比林州少,從人均水資源量少的山西調水至人均水資源量多的林州,本身就不合理;人均水資源量多的林州,又與人均水資源量少的河北省搶水量,也是不合理的。

都聽說過國際上的爭水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爭水戰爭,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水戰爭等等。但是很少談論中國國內的爭水戰爭。其實中國國內的爭水戰爭還真不少,如甘肅與青海的爭搶大通河水、甘肅民勤縣爭水糾紛等,而紅旗渠引發了河南、山西與河北三省的爭水戰,則是爭奪最為慘烈的。

自從林州建設了紅旗渠後,山西、河北各地紛紛效仿,也搞農業水利化,搞糧食增產。從二十世紀60年代末開始,山西境內相繼修建了3座大型水庫、80多座中小型水庫,河南、河北兩省則分別修建了躍進渠、大躍峰渠、小躍峰渠及其灌區,小型引水工程及水電站更是難計其數。這些水庫、水渠都把漳河水當作唐僧肉,大家搶。總的來說,河南、河北和山西建設的水利設施如水庫、灌渠等的蓄水量是水資源量的十倍。這就是李銳先生所指出的:紅旗渠「缺乏統一規劃,盲目建設」,「林縣紅旗渠和其它引水,沒有考慮上下游全河水量平衡」[11]。

水利設施的需水量大於水資源總量,就會產生矛盾,而且是無法解決的矛盾。1988年2月22日5時10分,位於紅旗渠總乾渠晉、豫交界處的北坪溝渡槽頂部,因人破壞被炸塌,渠牆酥鬆漏水,整個渠岸下沉,損失嚴重[12]。在中國,地方政府間有矛盾,就找中央政府打官司,而中央政府政府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糊塗官。1989年國務院為圍繞紅旗渠的爭水糾紛批發了「42號文件」,河南、河北兩省按照48%:52%的比例對漳河水進行分配[13]。聽起來不錯,還48%:52%的比例,比起50%:50%的比例似乎是更加精確。但是在水量分配中,把水源地所在的山西省給遺忘了。山西省抓住中央文件只制定了比例而沒有確定水量的漏洞,認為山西省用剩的水,河南、河北兩省按照48%:52%的比例分配。山西省就利用已經建造或者計劃建造的水庫減少下泄流量。山西省下泄的流量越少,河南與河北兩省打得就越厲害,紅旗渠能分得的水量也越少。

三省之間惡意競相開發水資源,導致河道徑流量逐年減少,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銳,水事糾紛愈演愈烈,圍繞紅旗渠多次發生炸毀水利工程、炮擊村莊、群眾械鬥事件。

1992年3月12日全國水資源與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水利部、河南省、河北省關於解決漳河水事糾紛協議書》[14],該文件指出,國務院秘書長羅干對關於調處河北涉縣黃龍口村與河南省林縣前峪村水事糾紛協做出批示。之前水利部副部長嚴克強與河北省政府副秘書長張明邦、河南省政府副秘書長趙景才及水利部海河委員會、兩省水利廳、安陽市政府、邯鄲地區行署領導、有關縣的縣長、各地、市、縣水利局局長赴現場調查處理,達成協議書,將採取有力措施,制止水事矛盾激化,維護沿河兩岸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宣傳落實《水法》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預防和制止群眾性械鬥事件的通知》精神,教育沿河兩岸幹部和群眾提高法律意識,團結治水,顧全大局,切實做到令行禁止,維護安定團結;涉縣黃龍口村,林縣前峪村必須無條件停火,在建的違章工程必須立即停工;兩縣公安局負責收繳土槍、土炮等一切武器,對破壞水利工程的案件進行查處;沿河各縣、鄉、村要制定落實本協議的具體措施,堅決防止今後再發生水事糾紛、械鬥、非法抓人、打人和破壞水利工程的事件……

圖5:1989年國務院發佈的「42號文件」,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page]

協議書籤訂不過5個月,1992年8月22日,紅旗渠遭遇了自建成後最大的一次人為破壞,也是1949年以來罕見的爆炸破壞水利工程案件,震動全國。1992年8月22日晚,林州對岸的河北省涉縣白芟村幾十位村民乘夜色泅過漳河,將事先放置在對岸的數百公斤烈性炸藥,用車悄悄拉往紅旗渠流經河南林縣盤陽村段的鳳凰山腳下。凌晨1時左右,他們背縛炸藥和鐵鍬鋼釺等工具,避開紅旗渠的守衛民兵,匍匐爬上鳳凰山乾渠腳下,找到合適爆破點後,深埋炸藥,其中一處所埋炸藥包竟重達500多斤。待到凌晨三時,行動主事者一聲令下,三個爆破點同時引爆。紅旗渠總乾渠盤陽段兩處渠牆同時發生炸藥爆炸,炸毀渠牆長度33米,60米渠牆產生嚴重裂縫。洪水從從90米的高處「飛流直下」,直襲林縣盤陽村的田野、村莊、村辦企業。兩三噸重的岩石被水沖漂到數十米之外,幾人合抱粗的大樹被連根拔起……全村12個組3000多人受災,1000多畝莊稼被淹,700多畝顆粒無收,其中有600多畝上等品質的田地被毀,更有60多畝良田因土壤皆被沖走只剩下石頭至今仍無法恢復耕種。另有房屋倒塌600多間,涉及400戶700多村民。估計直接損失近千萬元。案發第二天,盤陽村600名村民拿着土銃、斧頭和鐵鍬要過河找河北白芟村「報仇雪恨」,被強行制止[15]。

圖6:1992年被炸藥炸毀的紅旗渠,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據說爆炸案件震驚了江澤民李鵬,兩人都做出專門批示,公安部成立專案組赴案發當地調查。其實案情十分清晰,證據充分,但是顧及到事件的特殊性和複雜背景,決定對這起特大炸毀水利工程事件進行「冷處理」,結果不了了之[16]。

1993年國務院只能另起爐灶,成立了海河水利委員會漳河上游管理局,對三省邊界地區的108公里河段實行統一管理,重新分配水量。但這隻涉及三省邊界的河段,對上游水庫的用水沒有任何約束力,還是沒有解決問題。特別是山西省長治市發展國家能源基地,需要大量用水,漳河上游管理局對此沒有任何話語權。

1993年海河水利委員會漳河上游管理局成立後爭水的戰爭還在持續之中:

1997年春,河北涉縣白芟村與河南林縣前峪村再次因「水利施工」發生大規模械鬥,幾百人貼身混戰,有數十人受傷;

1997年6月,河北白芟渠連續4次被炸藥炸毀;

1997年紅旗渠總乾渠第一次發生斷流;

1998年5月到12月底,河南、河北兩省沿河數個村莊又連續多次發生激烈土炮戰,致使許多生產生活設施和水利工程設施被毀;

1999年3月,隔河相對的河北省黃龍口村和河南省古城村,突然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激烈土炮戰。受傷村民逾百人,大量生產生活設施被炸毀,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萬元之巨;

2000年,漳河沿岸河南河北兩省再度因建水電站發生嚴重水事糾紛,漳河管理局派駐處室數度協調沒有成效[17];

2002年紅旗渠紅旗渠斷流76天……

五、中共的賣水政策結束了紅旗渠的輝煌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紅旗渠的引水量越來越小,河南林州的爭水熱情也越來越低,特別是農民沒有用水的願望。

原來紅旗渠從山西省取水不花一分錢,是所謂的社會主義協作精神。自從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引入了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引入了水權概念,也引入了收取水費的制度,錢成為追求的目標。這個曾經被馬克思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水(因為不是勞動的產物),被中央政府發現,原是一個真正的「印鈔機」。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和所謂世界建築史上第八奇蹟的紅旗渠也逃脫不了「社會主義市場」的魔力。紅旗渠必須每年向山西繳納千百萬元的水費,一手交錢,一手放水,就是這麼實在。漳河兩岸河南、河北兩省的居民也不必為爭水而械鬥了,一手交錢,一手取水;繳納多少錢,取多少水。

紅旗渠要向山西省繳納水費,堤外損失堤內補,紅旗渠也要向灌區內的林州人收取水費。不管中華文明3700年也好還是5000年也好,中國農民沒有用水繳納水費的傳統,林州農民也沒有用水繳納水費的習慣,沒有地區差別。

中國農業是用水量最大的行業,也是用水效率最低的行業,同時也是支付水費能力最低的行業。林州農民不能承擔繳納水費的沉重負擔,寧願回到靠天吃飯,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不用紅旗渠的水。紅旗渠灌溉面積也由原來的60萬畝下降到20萬畝。與紅旗渠相聯的48座水庫幾乎全部報廢;346座塘堰全部報廢;45座提灌站一部分報廢,一部分閒置,發揮效益的很少;45座小型發電站無水發電,全部報廢,電站房屋被拆毀,全部成為廢墟。紅旗渠喪失了能蓄水、能抗旱、能排澇、能發電等系統功能中的大部分效能[18]。正如中國一些媒體所描述的,拋棄社會主義協作精神後,紅旗渠步履維艱,命運堪憂。

其實在中共引入賣水政策之時就已經為紅旗渠準備了失敗的後事。1996年紅旗渠成為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2年6月8日,紅旗渠紀念館建成開館;同年7月17日被評為2002年第二批國家4A級旅遊區;同年8月5日紅旗渠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新中國成立以後唯一的紅色旅遊景區;2004年7月6日紅旗渠被國家水利部批准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06年5月25日紅旗渠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2010年5月18日紅旗渠被命名為「第一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19]……

如今紅色旅遊的收入已經超過了賣水的收入。

圖7:當紅旗渠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那麼支付紅旗渠費用的就是全中國的納稅人,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六、紅旗渠是一個失敗的工程

評價一個工程是否成功還是失敗,要從工程的目標是否實現來評價。紅旗渠是一個目標單一的引水工程,建設紅旗渠的目標是解決林州市的所謂缺水問題。事實證明,林州並不是一個水資源十分缺乏的地方,更不是一個十年九旱的地方。紅旗渠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紅旗渠是一個以低效農業灌溉為主的水利工程,是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水利工程。紅旗渠的問題不是現在無水可調,而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無水可調,如果當時人們能科學民主地對漳河的水資源做出正確的評價的話,也就沒有這個「愚公移山」的工程。

[1]習近平:紅旗渠精神永在殷墟我嚮往已久,安陽日報,2022年10月31日,https://hnjs.henan.gov.cn/2022/10-31/2631264.html

[2]本報評論員: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論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三十六,人民網——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1111/c40531-32279170.html

[3]毛澤東前秘書承認紅旗渠是一個失敗工程還死傷400多人,阿波羅新聞網,2016年6月19日,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619/757260.html

[4]王璋、王季震:紅旗渠的新說——論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性,《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1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http://rdbk1.ynlib.cn:6251/qw/Paper/177244

[5]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百鍊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絕壁上的「人工天河」,2022年1月28日,https://www.tyzxnews.com/static/content/21fdbnl_jj/2022-01-28/936587326354890752.html

[6]楊桐:紅旗渠政治史,《鳳凰周刊》2011年28期,2011年10月11日,刊登在《烏有之鄉》,http://www.wyzxwk.com/Article/sannong/2011/10/259105.html

[7]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百鍊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絕壁上的「人工天河」,2022年1月28日,https://www.tyzxnews.com/static/content/21fdbnl_jj/2022-01-28/936587326354890752.html

[8]吳季松:中國可以不缺水——資源系統工程管理學的十二年研究與實踐,北京出版社,北京,2005年

[9]同上

[10]李玉英:治水功臣楊貴與世長辭,人工天河紅旗渠福澤萬代,2018年4月18日,原載《石家莊傳媒網》,刊登在《食物主權網》,https://www.shiwuzq.com/portal.php?mod=view&aid=1499

[11]毛澤東前秘書承認紅旗渠是一個失敗工程還死傷400多人,阿波羅新聞網,2016年6月19日,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619/757260.html

[12]紅旗渠大事記,來源:大河網-大河報,刊登在《環球網》2015年4月3日,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Jy0S

[13]參見(河南省)躍進渠灌區渠首引水工程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報批稿),

http://www.hwcc.gov.cn/wwgj/HWCCzwgk/hwxzxk/xkjd/202201/P020220119607730999878.pdf

[14]中國水利年鑑1993年,水利部、河南省、河北省關於解決漳河水事糾紛協議書,第72頁至73頁

[15]記者姚海鷹:紅旗渠的前世今生爭奪水源竟演惡性炸渠,《新周報》,2004年10月26日,刊登在《新浪網》上,http://news.sina.com.cn/c/2004-10-26/13524709717.shtml

[16]同上

[17]同上

[18]紅哨:紅旗渠的盛世悲歌:從灌溉農田到淹沒村民,2014年7月2日,刊登在《紅色中國網》,http://redchinac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38&extra=page%3D1

[19]紅旗渠大事記,來源:大河網-大河報,刊登在《環球網》2015年4月3日,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Jy0S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