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科學家挖一小碟人腦教打遊戲:5分鐘上手碾壓AI

1981年,缸中之腦概念被提出: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一切都可能只是泡在營養液中的大腦被電極和藥物所控制看到的幻象。

但誰能想到,在幾十年後的今天,現代科技卻讓我們發現這種概念並非只存在於想像之中。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團隊Cortical Labs在神經科學期刊Neuron上發表了一份驚人的研究成果。

他們將一小碟,大約80萬個人腦細胞放到了培養皿當中,並且成功教會了腦細胞玩電子遊戲。

這聽起來有點牛,腦細胞沒有手也沒有腳,更聽不懂語言指令,研究員們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讓其完成打遊戲這麼複雜的操作的?

這還是要從整個研究的開始說起。

既然是研究人腦,那麼人腦細胞的獲取自然是繞不開的一關,但直接挖活人腦子這件事兒既不合法也不合倫理,另闢蹊徑是唯一的選擇。

最終,研究員們選擇親手「培養」一波人腦細胞:具體就是利用誘導的方式,讓多能幹細胞(hiPSC)分化為皮質神經元細胞,然後再拿來進行培養繁殖。

這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也真的蠻複雜,不過我們只要知道反正最終拿到了符合研究要求的細胞就是了。

與此同時,研究團隊還培育和繁殖了一波小鼠的神經元細胞,這樣可以和人類的做一個對比,看看即便失去本體,人類的細胞是不是還是比小鼠的細胞更聰明。

隨即,這一小碟腦細胞便被安放到一塊非常精密的高密度微電極陣列上和矽基電路板結合,在這裏,電流信號的微弱刺激將會是它們學習玩遊戲的主要方式。

腦細胞們玩得遊戲也是大有來頭——號稱電子遊戲的鼻祖《Pong》。

這遊戲玩法非常簡單,粗線為球拍,屏幕中的光點為球,為腦細胞設置的單人版只要保持每次都在球彈回左邊時接住它就OK,如此循環往復,沒接住就算失敗。

遊戲開始後,電極的刺激效果會讓腦細胞以為自己就是遊戲中的球拍。

每個小方塊都是一個電極,他們的浮動就代表着腦細胞在運作。

接住球時,研究員們會用有組織的電流刺激腦細胞,漏接時則用混亂的電流,幾番調教之下,腦細胞果然在遊戲中愈發上手。

只用了大概5分鐘,人腦細胞就完全掌握了遊戲方法,相比強大的AI DeepMind面對這個遊戲花的幾千次,幾十分鐘的學習成本,人腦顯然更勝一籌,與對照的老鼠相比那更是穩贏。

不知道和埃隆·馬斯克也會玩同款遊戲的腦機接口猴子比起來,會是誰比較厲害。

總之,誰能想到,這麼一小碟子從血肉之中分離培養出來的東西,通上電就能玩懂乒乓球打磚塊這種東西?

據研究人員稱,它會以為自己就是那上下移動的球拍,並且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裏不斷重複着同樣的動作。

這番言論不由得讓網友們腦洞大開,有的評論着實讓人細思極恐。

想像一下你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就是那個球拍,打着一場無窮無盡的乒乓球賽。

有人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玩《Pong》時,自己的腦細胞是不是也是這樣學會玩遊戲的。

有人甚至開始羨慕那一攤腦細胞,因為它們只用打球,其他什麼都不用考慮。

但無論怎樣,Cortical Labs的研究員們表示,這項研究的確只是個開始,他們說之後還會用酒精和藥物來測試人腦細胞在《Pong》中的表現,同時還和生物倫理學家共同合作,以確保他們不會意外搞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大腦以及其他的倫理問題。

研究員們更長遠的目標,則是把活體生物神經元與傳統矽集成電路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晶片新物種,不過這種科技和生物結合的電子生化人,到底是算工具,還是生命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狂丸研究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