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20大後 台海或進入關鍵期 美國威懾拒阻至關重要

儘管各種跡象顯示,中國不會在近期對台動武,但是軍事專家們指出,在中共二十大之後的今後幾年,台海局勢將進入一個罕見的窗口期。在這期間,由於美軍正處於軍力轉型、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青黃不接時期,對中國的優勢也隨之相對減弱,而中國正值軍力上升的高峰期,美軍在今後關鍵的這幾年中保持足夠強大的威懾拒阻力、令中國不至冒然動武將是台海能否維持和平的關鍵。

台灣軍隊士兵站在F16V戰機前,準備進行裝載美制AGM-84魚叉反艦導彈及AIM-120和AIM-9空空導彈的訓練。(2022年9月16日)

台海的「脆弱空窗期」

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米歇爾∙弗盧努瓦(Michele Flournoy)最近指出,美軍在台灣發生衝突時對抗中國的許多最有希望的裝備要到2030年代才具備戰鬥力,而解放軍的許多新的軍力目前正在大規模上線,這段時期成了一個「脆弱空窗」之期,中共領導人可能會得出結論,他們最有可能在這段窗口期取得軍事上的成功。

儘管中國在什麼時候會發動對台戰爭本質上外人無從知道,有關議題各路專家也有很多獨到見解,但是幾位軍方和情報界的最高級官員去年以來在不同場合罕見地一致指出今後幾年的可能性,這其中包括中央情報局副局長科恩(David Cohen)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將軍(Mark Milley)。

科恩最近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透露,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已要求解放軍說,他希望在2027年前具備以武力控制台灣的能力。此前,國家情報總監埃夫麗爾·海恩斯(Avril Haines)五月份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也說,從現在到2030年,台灣面臨的威脅是「嚴重的」。

未來幾年為關鍵時期!美情報總監稱中國武力奪台威脅急迫

來自美國軍方對犯台窗口期的評估包括去年美軍最高將領米利上將和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兩人分別在國會聽證會上的作證。米利去年6月在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說,習近平已將發展攻佔台灣的能力從2035年提前到2027年。戴維森也說,解放軍可能在2027年前能夠征服台灣。

現任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今年3月在國會作證時說,他觀察到的一件事是,習近平明確表示並要求其軍隊能夠在2027年前實現並完成現代化,「如果我們回顧過去的10或15年,這個目標日期已經從2035年左右一直鍥而不捨地向左移動。所以,2027年是一軍事重任(military task)。」

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克萊門汀∙斯塔靈(Clementine G. Starling)說,中央情報局副局長科恩最近說,習近平已經指示解放軍在2027年之前做好佔領台灣的準備,這比美國預計的要早的多。她10月6日主持對弗盧努瓦的專訪時說:「在美國我們一直做的很多準備實際上是針對2030年代時期的威懾力,所以這個2027年的時間框架顯然比我們實際做的準備要早得多。」

美國近年來為應對中國的挑戰加緊研發了大批新型武器裝備,但是絕大部分在近幾年還不能量產服役。美國空軍第六代「下一代空優戰鬥機(NGAD)」和接替B-2的B-21預計都要到2030年代初才能真正發揮效力。在海軍方面,大批主力艦正在陸續退役,配備高功率探測器、高超音速武器,以及新一代高功率激光武器等的新一代導彈驅逐艦DDG(X)計劃到2028財年才開工建造。

奧庫斯一周年,中國力阻,美英澳初心未改,穩步推進

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理查德·馬勒斯(Richard Marles)今年6月份表示,「極端樂觀的」的估計是,澳大利亞任何新的核潛艇艦隊最快在2030年前準備就緒,他警告說這可能使澳大利亞有一個長達10多年的「能力缺口」。

日本防衛省旗下的智庫「防衛研究所」在其2022年《中國安全戰略報告》中指出,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時間表,將2027年、2035年、2050年設定為里程碑之年。在這些里程碑之年,不僅要關注中國的國防費增幅、新式武器裝備列裝等,還要注意人民解放軍的聯合作戰構想,要「從多方面估算人民解放軍的聯合作戰能力,這一點今後依然重要。」

美軍威懾力

儘管美軍在台海衝突中可能獲勝,但是包括兵棋推演在內的各類研究分析都認為,無論勝負如何,美國參戰的代價將十分沉重,因此相對美軍是否有能力保衛台灣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美國是否能夠維持對中國的足夠強大威懾和赫阻力,使其不敢冒然動武。

過去在國防部主管國家安全和防務政策制定的弗盧努瓦曾表示,鑑於中國已有在自己的後院部署比美國更多軍力的能力,美國決策者需要更有創意地思考如何影響北京的攻台盤算。她在《外交事務》網站上的一篇文章說,「例如,如果美軍有能力在72小時內可以令人信服地威脅要擊沉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所有軍艦、潛艇和商船,那麼中共領導人可能會對例如封鎖或進攻台灣三思而後行;他們不得不懷疑是否值得將整個艦隊置於危險之中。」

華盛頓防務事務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的非常駐研究員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指出,如何阻止中國入侵台灣?簡而言之,就是必須讓中共領導人相信,征服台灣的成本將超過收益。換言之,美國必須以如此嚴重的後果威懾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提名接掌美戰略司令部的空軍上將柯頓(Anthony Cotton)最近警告說,美國的戰略計劃必須考慮中國加速的核計劃。科頓在他的提名聽證會上說,中國核能力已經被認為從「最低限度核威懾力」開始有所轉變。他說:「我們看到他們的核武力量的驚人擴張。在我看來,這並不反應最低限度威懾力。」

長期以來,威懾戰略一直是支撐美軍優勢的重要理念之一,旨在迫使對方判斷採取行動的成本遠高於收益,從而決定放棄採取該行動。在台灣問題上,讓中國明白它在台海戰爭中必敗無疑的威懾被稱為「拒止性威懾」(deterrence by denial),相對的另一種威赫策略--「懲罰性威懾」(deterrence by punishment)是指試圖說服中國,使其相信即使獲勝成本也會遠遠超過任何可能的收益。布魯金斯研究員梅蘭妮·西森(Melanie Sisson)認為,美國應制定包括外交、經濟、以及軍事等行動在內的一個一攬子計劃,向北京明確表示如果武力犯台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