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公立醫院負債萬億,2千多民營倒閉;中俄一帶一路崩盤;中國大飛機要黃?和俄要掰

今年這個專業正式跌落神壇? 法新社:中國房地產危機或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能找到解決方案嗎? 分析:中共保開發商不破產,泡沫調整恐漫長 中共稱公立醫院負債萬億 ,2000多家民營醫院倒閉 去中國化動向加劇,在華日企十年新低 外資企業將利潤匯出,中國外匯局:不代表撤資 運營23年: 「中國第一大電商網站」宣佈關停 狂搶購!俄羅斯連續兩月成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 分歧加深!傳中國新客機欲用西方零件, 惹俄不滿 中俄一帶一路崩盤 ,金融時報曝今年對俄投資歸零

今年這個專業正式跌落神壇?

今年全球排名第一的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爆冷了:同濟土木工程專業十年前的錄取分數線是655,差了快100分。按照這個分數線,今年在河南排在43252位的理科考生,都有機會上同濟,位次門檻比去年降低了41522位。

現在投檔線一般就是土木工程專業錄取線,說明沒人報斷檔了。

只有在河南這樣嗎?不是,廣西的錄取也跳水了。

圖:全球排名第一的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爆冷

圖:同濟在河南錄取分數線在985高校中都排在西北農業科技大學之後了。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只比投檔線高8分,同濟、清華、東南可是前三強,清華之前就已經把土木改成提前批次,因為沒人報考。

曾經人人爭搶的香餑餑,如今成了提桶跑路的代名詞。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生化環材四大天王,土木機械左右護法。

從幾年前普通高校的墊底調劑,到如今頂級高校錄取爆冷,看來土木今年真的是正式跌落神壇了。

土木工程的崛起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去用4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100年的歷史,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

從基建到房地產,從四萬億到棚改,幾十年的基建房地產投資拉經濟,也把土木工程專業給拉起來了。

後來互聯網和金融起來了,加上大周期的結束,土木工程專業變得越來越苦逼,工作還是很辛苦,但是待遇也沒提高。

影響更大的是以親身經歷帶你看土木人點點滴滴的大猛子,河南農大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他簡直就成了土木牛馬的代言人。

土木跌落神壇,從宏觀上來講是大周期的結束,中國城鎮化已經突破60%,基礎設施也都很新,大興土木也就還剩10年左右的時間,土木的衰落是必然的。

法新社:中國房地產危機或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能找到解決方案嗎?

中國的房地產業正處於危機之中,而且危機可能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房地產約佔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中國1998年的住房改革創造了一個真正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通過向開發商和買家提供貸款為這一狂熱提供了資金。根據澳新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即使在今天,房地產貸款仍佔中國銀行系統未償貸款的近20%。

法新社引據分析人士稱,為房地產制定救援計劃是不可能的。日本瑞穗銀行的分析師Ken Cheung說,這樣的救助會產生"將所有風險放在銀行業或政府身上"的反作用。這可能會產生與預期相反的效果。

他認為,預購房產所有者和開發商看到有國家干預,就會想方設法推卸責任,都停止付款。

據美國投資銀行Jefferies的分析師Chen Shujin說,但是地方政府、開發商和房主可以在個案的基礎上就利息減免或推遲付款進行談判。

分析:中共保開發商不破產,泡沫調整恐漫長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上周(7月16日)在談及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時提到,中國前60大房企最少有15家交不出財報,股票停牌迄今,除了恆大集團,還包括世茂、融創中國、佳兆業、中國奧園等,這些公司負債纍纍。

旅美經濟學家鄭旭光22日接受大紀元訪問時表示,中國房價過去幾十年漲得是不可想像,造成很多人以為房產是安全的投資品。前些年,有人搞了幾十個身份證去買房,有些人因此賺錢,但可能也是最後一波,有人買了一套就被套死,好多人去砸售樓處,「就是因為房價跌了,新房子價格比過去房價賣得低。」

鄭義說,這波房市問題無解的原因,在於中國就業難、經濟下行、產業鏈與世界脫鈎,加上清零政策,以及房地產本身的暴雷,「就像人得了大病一場後,又趕上了一個重感冒,又摔了一跤,全都趕上一塊,所有的疾症疊加在一塊,你先治哪一塊?」

謝金河則認為,像恆大這些企業,負債遠大於市值的「不抵債」現象,在中國「這個地雷」不能爆的情況下,「未來調整泡沫的日子,恐怕會十分漫長!」

[page]

中共稱公立醫院負債萬億,2000多家民營醫院倒閉

疫情在中國肆虐三年,很多醫院開開關關,導致經濟收入下滑,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都不堪重負。

根據最新的《2021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20年中共政府辦公立醫院共負債17.64千億元(約2.61千億美元)左右,資產負債率達45.75%左右,距離50%的預警線不遠了。

據中共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公立醫院11,804家,民營醫院24,766家。截至今年7月,已有2000多家民營醫院破產倒閉,平均每家虧損高達553萬元(約81.86萬美元)。

2020年7月,中共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國約22.65%的三級公立醫院出現收支結餘為負數——赤字,平均資產負債率高於40%,約三分之一的醫院資產負債率大於50%。

在2020年全國約有四成二級醫院出現虧損,虧損醫院的比例較2019年增加16.75個百分點,其中7.51%的資產負債率超過100%,49.53%的資產負債率超過50%。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醫師黃霖(化名)對大紀元表示,疫情三年來醫院開開停停,醫院停診、手術推後,沒有收入能不虧嗎?醫院裏住的都是新冠患者,醫生都到社區去做核酸檢測,醫院不接診幾乎沒有醫生看病,所以造成本院護士都無法就醫而死去的悲劇。

他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一再強調Omicron的死亡率很低,可是當局卻堅持密集核酸檢測,主要是這上面的利益太大了,都捨不得放手,現在上海又有很多地方開始三天兩檢了。」

去中國化動向加劇,在華日企十年新低

日本帝國數據庫22日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今年6月,進駐中國大陸的日本企業為12706家,為過去10年最少。調查指出,以徹底封控為目標的「零新冠」政策等令開展業務的風險升高,去中國化的動向正在加劇。

日本共同社23日發自上海的消息說,與疫情蔓延初期2020年2月的上次調查相比,日企減少了940家(約7%)。而上次調查後,新進駐的企業達到1352家。以中國全境為對象的以往調查中,2012年的14394家為最多。

帝國數據庫分析稱,零新冠政策下的長期封鎖導致停工停產、物流和供應鏈混亂,出現了以歐美企業為中心的去中國化動向,日企也在推進關閉工廠等生產佈局調整。

外資企業將利潤匯出,中國外匯局:不代表撤資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舉行例行記者會,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在會上說,每年第2季、第3季都是外資企業利潤從中國匯出的高峰期,利潤匯出對於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和外匯供求的影響是可控的。

她強調,「利潤匯出並不意味着撤資,而是與外商直接投資資金流入形成了良性循環。」

阿波羅網評論員楊旭表示,大量的外企將利潤匯出,說明這些外企不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景,沒有繼續投資擴大產能的意願,只是保留現狀。

運營23年:「中國第一大電商網站」宣佈關停

近日,昔日中國電商龍頭易趣網發佈了關閉公告。

上海盈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告稱,2022年8月12日24:00前,易趣網將關閉網站所有商品、商鋪的交易功能,同時關閉易趣網用戶註冊、登錄、充值功能,關閉網站伺服器。

1999年,邵亦波創立了易趣網,距今已運營23年。易趣網為中國第一家C2C網站,2000年,易趣網憑藉各項指標長期排名榜首,成為中國第一大電商網站。邵亦波也被業界稱為「中國電商之父」。

狂搶購!俄羅斯連續兩月成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

財新網》查詢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指出,6月,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原油728.6萬噸,年比增長9.5%;5月,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原油更達到841.9萬噸,年比大增54.8%。6月和5月,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原油量分別較沙國多了44%、7.7%。

俄羅斯連續兩個月成為中國最大月度原油進口來源國,且俄油進口月度均價顯著低於沙特阿拉伯。

分歧加深!傳中國新客機欲用西方零件,惹俄不滿

中國和俄羅斯於2017年宣佈合作研發新型載客飛機CR-929,近日傳出兩國在分攤利潤和西方企業參與問題上分歧加深。

消息人士透露,俄羅斯不滿中國想邀請西方企業參與這項總值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的項目。CR-929廣體客機設計是飛往美國及歐洲北京希望飛機符合西方的適航性標準,所以最好部分零件選用由歐洲和美國生產的,例如中方想採用美國或德國制的起落架,但俄方堅持使用安全紀錄較差的俄制起落架。俄羅斯視中國使用西方零件,是在西方因俄烏戰事制裁俄羅斯期間舉白旗。

此外,中國不打算把國內的CR-929利潤分給俄羅斯,只會攤分中國以外地區的收益,其70%歸俄方。

知情人士預計單單中國市場就會有3,000架CR-929訂單,莫斯科認為CR-929在中國以外市場難以攻佔波音及空中巴士等對手的客戶。

惟俄羅斯因欠缺資金而令機翼生產進度落後,引擎仍在研發,中方正考慮引入英國勞斯萊斯和美國通用電氣的引擎。

中俄一帶一路崩盤,金融時報曝今年對俄投資歸零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根據美國威廉瑪麗學院 AidData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對俄羅斯的官方貸款承諾總額為1254億美元。

現在為了避開二級制裁,中國對俄國投資已經喊停。根據上海復旦大學綠色金融及發展中心報告,2022年上半年,北京沒有與俄羅斯實體就一帶一路倡議達成新的交易。

整個上半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147個國家的投資和簽署契約總額為284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296億美元。數據表明,中國將焦點轉移至獲得「戰略資源」,包括清潔能源技術供應鏈中使用的礦物,以及中東、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石油和天然氣。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