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200多億虧損,「絆倒」江西養豬前首富

豬周期曙光漸現,國內頭部豬企之一的正邦科技,卻深陷債務危機。

從去年至今,正邦科技15個月內已虧損212億元,14年盈利「清零」;今年一季度,公司資產負債率達到97.03%,淨資產僅6.53億元,貨幣資金30億元。它還能等到黎明嗎?

豬周期曙光漸現之時,一位「養豬大戶」卻栽在了黎明之前。

6月8日晚間,頭部豬企正邦科技自曝因流動資金緊張導致5.42億元商票逾期,引發了行業熱議。6月9日-10日兩天,正邦科技股價跌去11.18%,探底近三年來最低股價。

截至6月10日收盤,公司股價報5.48元/股,市值172億元,相較於2020年巔峰時期的800億元市值,已蒸發80%。

2021年,正邦科技全年虧損188億元,在頭部豬企中虧損額居於首位;而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來淨利潤合計才99億元,這意味着,其14年盈利在去年「一朝清零」。

此外,正邦科技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還面臨近200億元有息負債。有投資者乾脆在投資平台建議,為避免重蹈雛鷹農牧的覆轍,

「正邦科技應該提早進入債務重組,保住產能,否則豬』起飛』的時候沒錢買飼料」。

2019年10月,昔日的「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就曾因資金鍊斷裂餓死數百萬生豬,等不及接下來延續兩年的養豬「造富盛世」,無奈破產退市。而投資者們對正邦科技的擔憂,也從中可見一斑。

針對商票逾期及公司經營情況,《財經天下》周刊多次聯繫正邦科技,但截至發稿前仍未得到公司回復。

近期內,豬價已呈現觸底回調的曙光,2022年6月第一周,全國生豬價格達8.2元/斤,較3月底連續保持11周增長,合計已攀升40%有餘。

但現在,正邦科技卻陷入巨額虧損、債務壓頂的泥潭。

根據2020年胡潤百富榜,正邦科技的創始人林印孫以320億元財富成為江西首富。2022年,林印孫身家縮水至245億元。

一 債務危機困住正邦科技

5.42億元的商票逾期未兌付,難倒了市值百億元的正邦科技。對此,正邦科技對外給出的解釋是「流動資金緊張」 。

而實際上,正邦科技的資金狀況早已受到了業界的關注。

根據公司財報,在2021年,正邦科技實現營業收入477億元,較2020年僅小幅下滑;但同期淨利潤虧損188億元,同比下滑428%。

正邦科技將虧損的原因歸結為豬價大幅下滑。

2021年,在經歷過因非洲豬瘟而引發的全球豬肉供應萎縮,豬價連續瘋漲19個月後,我國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量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企業生豬銷售價格亦大幅回落。

受豬價波動影響,2021年生豬養殖企業利潤幾乎全軍覆沒。

同屬於頭部梯隊的溫氏股份、新希望同期分別虧損134億元和96億元,僅牧原股份錄得69億元淨盈利。

2021年內,正邦科技銷售生豬1492.67萬頭,依然高居中國第二大養豬企業。但隨着單頭生豬銷售均價從16.35元/斤同比下滑至8.3元/斤,毛利率也從2020年的27.4%下滑至-45.88%,由盈轉虧。

雖然生豬銷量同比提升56%,但「賣得越多、虧得越多」,最終導致巨額虧損。

投資者們對公司的解釋並不認可。

「為什麼同樣是行業困難期,正邦科技的虧損金額卻遠超其他同行公司?」不少股民紛紛在投資平台上質疑。

更讓投資者們不安的是,根據財報,2021年正邦科技資產負債率高達93%,較2020年大幅增長34%,而其他豬企如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等同期的資產負債率雖較上一年也有所增長,但均保持在65%以內。

今年一季度,正邦科技資產負債率繼續增長至97.03%,同期公司有息負債198.5億元,其中短債超過160億元。而公司手上的貨幣資金,僅剩30億元。前述負債到期後,公司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2021年確是生豬養殖行業的『寒冬期』。」一位業內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但牧原股份日常都會維持100億元左右的資金儲備,滿足日常生產經營需求。」而對比之下,正邦科技的財務狀況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這也引來了深交所高度關注。2022年5月24日深交所下發問詢函,要求正邦科技就公司經營情況,以及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等問題,於5月31日前作出回復。

不過之後,正邦科技以問詢函中所涉事項多、工作量大等原因,將回復時間推遲到2022年6月15日前。

公司面臨重重壓力,市場上關於正邦科技的各種傳聞也甚囂塵上。

今年年初,市場上曾傳出「公司藉助員工名義辦理養殖貸」的消息,隨後又傳出公司破產的消息,後來均被正邦科技闢謠。

曾在正邦科技投資發展部任職的吳庸向《財經天下》周刊透露,「部分還在職同事前兩天還在抱怨說,今年1月份的工資,上個月才拿到手。」

吳庸說,自己已在2021年6月離開正邦科技,但在那時,公司已準備裁員「過冬」。

「當時公司已開始啟動大面積裁員,從一線員工開始裁。我們說是離職,其實也是『被迫』的。」

據吳庸透露,其所在的百餘人團隊幾乎被「一鍋端」。

2021年,正邦科技全年總計員工數減少30234人,裁員比例58%,遍及生產、銷售、技術、財務和行政崗位,其中生產人員波及最甚,人員總數從2020年的35889人減少至2021年的11925人,裁員比例高達67%。

正邦科技還曾試圖通過「殺母豬」自救。

2021年,公司主動淘汰了約220萬頭低效母豬。為主動「減損」,正邦科技還在今年4月開始提前出欄生豬,以緩解資金壓力。

據正邦科技生豬銷售簡報,2022年5月公司生豬出欄均重僅86.58公斤,較去年同期140.52公斤/頭的生豬出欄均重足足降低了54公斤。

節流之外,正邦科技還積極奔走在「找錢」的路上。2022年3月,正邦科技欲向大北農出售西南8家飼料公司,回籠20億-25億元資金。

但由於大北農同期資產收購事項頻繁,受深交所問詢,目前該收購項目還在推進中,正邦科技暫時僅收到5億元交易款。

江西省政府也對正邦科技施以援手。

今年1月,公司控股股東正邦集團與江西鐵路航空投資集團簽訂合作不低於100億元的合作;在3月,正邦集團還和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團簽署了合作規模不低於50億元的《金融支持戰略合作協議》。

但在今年一季度末,正邦科技的公司淨資產僅6.53億元,一季度的淨虧損仍然高達24.33億元。15個月之內,正邦科技的虧損額已合計達到212億元。

[page]二 正邦科技「逆市擴張」玩砸了

豬周期也就是豬的供需周期,一般情況下每過3-5年就會歷經一輪,分為漲、平、跌三個階段。

中國生豬養殖行業雖是萬億級別市場,但行業極度分散,以農民散養為主。小型養殖戶組織化程度低,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市場行情好時農民積極性提高使得供給增加,隨後肉價在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後不斷下跌,農民因價格疲軟養豬積極性下降造成供給短缺,最終肉價又重新恢復上漲,如此周而復始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由於豬本身也存在養殖周期,從正常普通豬出生到出欄大概半年左右,因此養殖戶需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能提前判斷新一輪豬周期開始的時間,於上一輪下行期便宜購入仔豬,待出欄時再高價出售。

而對於上市企業而言,其能夠調動資金的能力遠大於個別養殖戶,這便成了企業的一場「豪賭」,不斷在下行周期積極擴產,渴望着新一輪「豬周期」到來時既能憑規模夯實頭部地位,又能大賺特賺,可謂名利雙收。

2018年,受非洲豬瘟影響,中國能繁母豬存欄量至2019年9月份同比下降近40%,超過歷史最大降幅的一倍。

極大供需失衡下,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等生豬養殖企業紛紛開始「跑馬圈地」,擴充種豬規模靜待新一輪豬周期,賺個盆滿缽滿。

有數據顯示,僅2020年上半年,25家生豬養殖企業發佈投資建廠信息,涉及投資金額高達1659億元。

而在其內部員工看來,正邦科技也正是栽在了其之前「躍進式」舉債擴張之下。

「公司近年來力爭行業第一,開啟野蠻式擴張,許多舉措甚至有違現實考慮。最終因為形勢誤判,導致公司深陷債務危機。」吳庸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

2019年正邦科技率先啟動「萬頭引種」計劃,通過引進法系、加系、美系等全球多個種豬品系實現快速擴張。

為了給生豬產能的持續擴張打好基礎,公司開始由「公司+農戶」的輕資產運營模式,逐步轉向「自繁自養」的一體化重資產模式。

生豬養殖頭部企業中,溫氏股份是「公司+農戶」養殖模式的開創者,即公司只提供仔豬、飼料、技術等服務,與當地農戶合作,由農戶解決場地、人力、管理等問題,待合作農戶代養至生豬出欄時,公司再按協議價格收回。牧原股份則是「自育自繁自養」模式的典型代表。

正邦科技轉向的「自繁自養」模式,主要通過自建或租用農戶豬場,自行聘用專業人士養殖的方式實現。

相較於之前的輕資產模式,這種方式更易於公司進行集中化管理,從而降低生產運營成本,提升養殖效率,但擴張壓力也就更大了。

吳庸所在的團隊過去就是主要為公司尋找合適的生豬養殖土地,溝通並談定租賃意向。

據吳庸介紹,「當時公司的擴張政策很激進」,其所在的南方某省投資發展團隊總計百餘人,平均十二、三人分管一個市,「公司要求平均每個人一個月要談下來1-2塊地」。

公司對土地規模同樣有要求,據吳庸介紹,「至少要在300畝以上,可供建設生豬養殖欄位4.2萬個,按照半年的養殖周期計算,每年出欄量在8.4萬頭左右。除年租金外,再加上推地和建築施工等,一個年出欄量8.4萬頭的豬場大約花費6300萬元左右。」

為了應對巨大的投資需求,2019年-2021年初,正邦科技共計發佈五次募資擴產,其中分別為兩次定增、兩次短期融資券和一次可轉債,合計金額106億元。

手握資金後,「公司在拿地上會流程上非常迅速,基本一周之內就能定下來。」吳庸說,據其所知,業內部分公司的生豬養殖業務,光花在土地租賃上的時間就需要一個月,但是正邦科技的「租賃合同都是法務早就擬好的,基本不允許出租戶修改」。

2020年正邦科技還鑑於「對當下行業判斷的必要之舉」,全面推出「四搶」戰略,即搶母豬、搶仔豬、搶養殖指標、搶人才;並在2019年公司生豬出欄量不足600萬頭的規模下,喊出「2020年實現900萬-1100萬頭生豬出欄量」的口號。

「舉債擴張」確實讓正邦科技嘗到了短暫的甜頭。

2020年正邦科技「彎道超車」,生豬出欄量達到955.97萬頭,產能擴張65%,一舉超越溫氏股份,成為國內第二大養豬企業,風光無限。

正邦科技股價也是一路攀升,2020年8月7日公司股價摸高至25.98元,市值高峰期達到817億元。

眼前的風光也刺激正邦科技繼續「重金跟投」。

2020年9月份全國生豬價格已經有所回落,正邦科技仍然選擇了「逆市加倉」。

2020年下半年,正邦集團還曾提出要在內江投資100億元建設生豬養殖及配套項目。

但從2021年以來,生豬價格持續低迷。從2020年跨到2021年,全國仔豬(剛出生及一直長到30公斤左右的豬都稱為仔豬,企業購入後經六個月養殖即可出欄)的價格經歷「大起大伏」,「從最高峰時期2300元一頭,到最低谷時100元能買到三頭」,吳庸說,「公司由於對形勢的判斷失誤,多次高位入場,最終導致巨額虧損。」

2021年豬周期行至低谷,在各頭部生豬養殖企業紛紛止損之際,正邦科技產能繼續保持高增長,生豬銷售量達到1492.67萬頭,虧損幾乎無可避免。

而此前公司大舉擴張帶來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

據吳庸回憶,2020年至2021年6月份之間,因環保、政府審批等多重因素,他所在的團隊簽訂土地租賃合同近百份,「但最終建起來的沒有幾個,大部分也都因為資金問題終止了」;

甚至據他了解,有些土地,「簽訂租賃合同後,推土機進場砍了地里的樹,公司卻因為資金問題不得不終止租賃,對方正通過訴訟尋求違約賠償。」

三 黎明將至,正邦科技還有機會嗎?

2021年,除了牧原股份外,另外三家頭部生豬養殖企業均錄得不同程度虧損。在前述業內人士看來,豬企們的業績危機想要緩和,「關鍵還在於豬價何時回溫」。

有部分人士認為,近期市場動向似乎正釋放出黎明的信號。據發改委數據,自3月23日當周開始,豬價已經連續11周上漲。截至6月第一周,全國生豬價格已達8.2元/斤,增長40%有餘。

按此價格及成本推算,未來生豬養殖頭均盈利123.78元,養殖場(戶)抗價情緒濃厚,短期內豬價或繼續高位調整。

近日,各大生豬養殖上市企業陸續公佈2022年5月生豬銷售簡報,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及新希望5月份合計出欄生豬396萬頭,其中僅正邦科技生豬出欄量錄得同比下滑55%,其餘三家同期出欄量均有所增長。

同期,四家頭部生豬養殖企業生豬銷售價格雖均略有增長,但仍未能實現盈利。若按照今年5月正邦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台回復公司一季度養殖完全成本(包含生豬養殖、銷售過程中發生與承擔的所有費用)為20元/公斤計算,公司每賣一頭豬虧損5.33元/公斤。而同期牧原股份單頭生豬售賣每公斤虧損不足1元。

「如何提高企業抗豬周期風險能力,關鍵就在於成本控制。」前述業內人士表示,「這也是各豬企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4月時,牧原股份表示,公司養殖完全成本已略低於16元/公斤。溫氏股份和新希望今年一季度的養殖完全成本則分別為18元/公斤和18.7元/公斤,其中溫氏股份更是提出力爭在今年底,將養殖完全成本能控制在16元/公斤左右。相比之下,正邦科技的20元/公斤養殖完全成本距離其他頭部生豬養殖企業差距不小。

豬價的持續回溫為不少生豬養殖企業帶來信心。

前不久,新希望明確作出了盈利規劃,「今年下半年會好於上半年」,基於公司年底養殖完全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且明年沒有過多考慮周期上行的基礎上,「新希望預計每頭豬會有150元以上的基礎利潤,對於1850萬頭出欄的規模大概會有27億元盈利。」

牧原股份也在今年6月底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中表示,公司經營性現金流穩健,公司將在2021年4026.3萬頭生豬出欄量基礎上,預計新增1000-1600萬頭左右。同時公司2022年全年屠宰目標1000萬頭以上。

相比之下,正邦科技卻因資金問題被困於豬周期的黎明之前。

今年5月,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上對公司能繁母豬存欄量提出疑問稱,正邦科技曾表示公司截至一季度末存欄能繁母豬僅剩38萬頭,「即便公司真的能熬到黎明,又要如何憑藉這區區數十萬頭母豬『翻身』呢?」

(註: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庸為化名)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財經天下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