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核酸檢測中的鬧劇,該落幕了

不出所料,真的有地方這麼幹了,那就是今年一月,最早發現核酸檢測貓膩的河南省。2月省政府就成立一家國有控股醫學生物檢測公司,總部設在鄭州,省內其他區域建立4個區域中心檢測機構,日檢測能力達50萬管。

2019年年末,疫情在武漢暴發。面對這種快速擴散、前所未見的新病毒,只有基於PCR技術的核酸試劑,才能高效地進行病例篩查。

這種工藝較為複雜,因03年非典衝擊,中國加大了在核酸試劑上的研發投入。到2014年,中國的PCR核酸檢測新技術可以同時檢測愛滋病、乙肝和丙肝。

這僅僅是個起步,中國的檢測技術和發達國家仍有着不小差距。長期以來,對進口核酸試劑的依賴,成為中國醫療系統的一個心結。

所以在疫情初期,幾乎每天的新聞都在報道核酸檢測試劑短缺,甚至一度要通過CT來進行篩查,可病灶到了CT可見的程度,就已經相當嚴重了。

一時間,針對新冠病毒的試劑研發,成為了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疫情在全世界範圍的傳播速度遠超想像,國外自己都不夠用,指望進口根本不現實。

1月26日,首個核酸試劑生產商獲藥監局批准。三個月後,國內核酸檢測試劑日產能達260萬人份,並成功出口至意大利、英國、荷蘭等十餘個國家。

這是中國核酸檢測產業的高光時刻,這些貢獻應當被承認。

1

疫情的持續之下,核酸檢測催生出一個千億級的市場。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已經完成約115億人次的核酸檢測。

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4月16日傳遞出的一個數字。115億人次,背後是37個已獲批上市的核酸檢測試劑,20多家公司。

隨着入局者越來越多,試劑進入產品衰退期,技術所帶來的利潤不再,市場迎來標準化競爭階段。

惡性競爭往往發生在這個階段,我們更喜歡用另一個詞——「內卷」。當政府採購將利潤空間鎖死後,有人便開始動歪腦筋。

今年1月12日,河南許昌市一男子因涉嫌實施傳播新冠病毒的危險行為,被刑事拘留。而蹊蹺的是,此人恰好是金域醫療鄭州區的負責人。

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猛然意識到,核酸檢測公司的利益,取決於疫情的持續時間,這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邏輯。

還記得四月份上海黃浦,某小區一天之內測出13個新冠核酸「陽性」,當時這些人都封控一個多月沒出門,突然就陽了。在對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的質問下,13人被複查,結果,核酸覆核全部為「陰性」。

同樣遭遇的,還有浦東某小區的女律師李米,負責給她檢測的是上海寶藤醫學檢驗所。在4月20日,李米等15人被拉去方艙隔離,在強烈要求複查後,都被確認為是假陽。

繼上海後,今年四月底,北京又爆發疫情。在經歷了30天、對兩千多萬人的多輪篩查,5月27日,北京實現了社會面清零。

如果每次檢測的成本為15元,費用得花掉了10多個億。可僅僅三天,非管控區就出現了新增病例,而此人早在26日就出現了症狀。

「流調結果顯示,5月26日感染者1885曾於前往天壇醫院進行腦部檢查,而感染者1887當日也曾出現發熱症狀,但自行服藥後,未前往醫院就診。」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曉峰通報。

一位30天內接受了10次檢測的北京朋友疑惑道:如此頻繁的檢測,怎麼還是篩查不出來?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在新聞中找到一些端倪。

5月27日,北京金准醫學檢驗實驗室涉嫌違法犯罪被立案偵查,一共有17人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在金准醫療的案件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細節:

「為了加快檢測速度,行業標準允許將10人的試劑,混合到一管中,進行篩查。

10人一管的檢測成本大概是30多塊錢,約合每人3塊多,完全按標準進行的話,留給檢測公司的利潤大概是5%左右。

而從4月25日開始,金准公司高層下令,將10人一管變為30人一管,只吸取一個試管內1/3的液體,然後混合在一起進行檢測。本來5%的利潤率,一下子激增到了205%。」

可後果是,樣本被人為稀釋,檢測精準度大幅降低,受檢的北京市民無法被判斷是陽是陰,造成了漏掉的陽性擴散病毒。

這只是10天中的一起,此外還有:

5月21日,北京朴石醫學檢驗實驗室涉嫌違法犯罪被立案偵查,6人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5月29日,北京中同藍博醫學檢驗實驗室涉嫌違法犯罪被立案偵查,張某等被查獲。

10天之內,三家檢測機構暴雷,20多人被採取刑事強制,如此密集的針對檢測機構人員的拘捕,是疫情發生以來首次,看來有人真的怒了。

皇城根下居然都有人能為了利潤鋌而走險,那遠離中央,吏治不佳的地區,更容易成為藏污納垢之所。

2

事已至此,人們心裏必定充滿疑惑,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讓市場機制在核酸檢測這件事上如此失靈?讓本該互惠的買賣雙方,走向零和博弈?

其實,這壓根就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

在健康的市場經濟中,需求方和供給方是平等的,消費者有拒絕購買商家產品的權力,而核酸試劑,則可以被人為地創造出剛性需求,讓你不得不買。

這樣的事,在歷史上並不罕見。

英國殖民時代,印度的首都德里的眼鏡蛇曾一度猖獗,對市民安全造成了威脅。殖民政府發佈了一項獎賞措施:民眾每打死一隻眼鏡蛇,就可以獲得1盧比的獎勵。

在法令剛頒佈短時間內,德里的眼鏡蛇得到了控制。而不到一個月,當地官員發現上繳的眼鏡蛇屍體越來越多,財政費用都不夠用了。

原來,當地人看到了這個商機,開始主動飼養起眼鏡蛇來。結果眼鏡蛇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了!

這就是著名的「眼鏡蛇效應」,當市場的供給者,有了創造剛性需求的能力時,消費者會成為任由其宰割的羔羊,公平交易原則將不復存在。

很多無良商家正是看中了清零政策對檢測試劑的剛性需求。可如果真的做到了清零,這些公司將無錢可掙,這才是最可怕的利益循環!

也許是看到了深層的利益鏈,25日,醫保局表示要讓常態化的核酸檢測由地方財政支付。這意味着,地方政府要自己對預算負責,給予更強的監管,減少貪腐的可能

而事態在往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方向發展,一些地方無力負擔核酸檢測的支出,又得不到中央撥款,只好讓老百姓自行負擔。

5月28日下午,四川閬中市發佈「疫情應急指揮部關於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公告」,公告表示:「從2022年5月30日起有序推進常態化核酸檢測,由鄉鎮(街道)按工作方案有序組織轄區居民到指定核酸檢測點自覺自費檢測(3.5元/人次)。」

注意,這裏說的「自覺自費」,而沒說自願。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徵兆,意味着可以「創造需求」的核酸公司將和行政權力結合,獲得更加廣闊的「消費市場」,醫保預算這條約束線便不復存在了。

也許是網絡輿論反對聲太大,昨天,閬中政府將公告調整為「按照願檢盡檢原則自願檢測」。可是,地方政府最終還是會面臨財政和清零政策取捨的問題。

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即使要冒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的風險,也應當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問題,尤其是決策者。如果不改變這條底層利益鏈,只靠加強監管作用有限。

還是拿剛才金準的例子來說,每一管試劑送過來,陽性的概率不足十萬分之一,即便有人稀釋了試劑,謊報了陰性,你也根本無法核實真假。

直到北京市的陽性數據持續壓不下去,嚴重違反科學常識之後,公安才開始查找原因,這需要倒過來查每家公司過去一個月消耗的核酸試劑總量和人力總量。

結果發現金准公司數據出現明顯異常,按現有數據,就算這家公司所有員工24小時不眠不休也不可能完成上報的檢測數量,並且採購和消耗的核酸試劑數據嚴重不足。

注意,這裏是北京,全國治安投入最高的城市。先不說其他地方能不能消耗人力物力,進行如此嚴格審查、審問。監管技術永遠落後造假技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更不用說龐大的利益集團對行政的干預。而且,只能在問題爆發後才開始清查,不能做到預防。因為沒有人手可以進入公司的實驗室24小時盯着他們在做什麼。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新成立的「醫學檢驗實驗」機構,分別是635家、734家、1160家和1899家。今年年初至5月14日,國內新成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達470家。

這樣的問題怎麼解?我認為,首先要從源頭,也就是從行為人的動機上,改變核酸檢測對他們的激勵機制。

這裏只有兩種辦法,要麼,你讓核酸檢測試劑不再成為剛需,那就要地方放鬆防控政策,減少核酸檢測的頻率,但這不太可能。

另一種方法就是,讓核酸檢測的提供者無法通過增加產能來牟利。可在利潤增速達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誘惑面前,怎麼讓核酸檢測公司做到呢?

3

在此,我提出一個非常大膽的觀點——將核酸檢測業務逐步國有化。這僅僅是我的觀點。在如此重大的事宜面前,任何人都要保持謙遜和謹慎。而且,這並不代表我反對自由市場。

首先,我說過了。現在的核酸檢測市場,是一個消費者和供給者完全不對等的市場。在政策對試劑的剛需之下,自由市場的理論在此失靈。

自由市場失靈的例子並不罕見,在此我舉兩個例子,分別是二戰時期的中國和美國。

提起張幼儀這個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她和徐志摩的情感糾葛。二人離婚後,張幼儀靠自己「精明」的經商頭腦,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大銀行家,後來移民美國,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

不少人會把她的經歷當成勵志女性的典範,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渣,如果她沒逃到美國,抓去遊街示眾都不過分。

這位張幼儀幹了什麼事呢?1937年,她預測戰爭將要爆發,拿出了全部的資金,依靠家族背景,購買了一大批的軍服染料囤積起來。果不其然,戰爭一開始,戰備用品價格飛漲,一倒賣賺了幾十倍。

之後,她又用這筆收入做資金,投資了風險更高的棉花和黃金,同樣獲得大利。囤黃金,則加劇了通貨膨脹。而那些因為棉花上漲幾十倍,買不起棉衣的軍人和百姓,只能在寒冬中活活凍死。

最後,知道自己造孽深重,不會有好下場的張幼儀。早早地把資產轉移,用國人的皚皚白骨換來的錢,在紐約地價最貴的中央公園買了大house,過上了天堂般的生活,活到88歲。

可以看出,當一類商品缺乏需求彈性,且供不應求時。無論這種供需失衡是壟斷、戰爭、災害、政策,還是像違規的核酸檢測公司,通過「製造需求」導致的,都將產生供給方對需求方的盤剝。

這可不是糧價、肉價上漲的「小事」,可以等着價格來調節生產,使供需平衡。危機時刻,根本不會給你時間。

來看看當時的美國怎麼做的,作為全球市場最自由的國家之一。1939年6月頒佈了"關於戰略原料的法令"的規定,對重要原材料、戰略物資實行管制,禁止倒賣。

被管制的物資,其種類達900種。有些特別重要的物資,如有色金屬、鋼、生絲等等,由國家實行直接分配和價格管制。當然,這樣的政策只限於緊急時期。

通過干預,美國政府打消了鋼鐵巨頭、銀行家,依靠短期市場失靈套利的可能,最終贏得了二戰。當然,我們的情況不至於那麼極端,可核酸檢測的問題是不是到了「緊急情況、特殊討論」的標準,我認為顯而易見。

不出所料,真的有地方這麼幹了,那就是今年一月,最早發現核酸檢測貓膩的河南省。2月省政府就成立一家國有控股醫學生物檢測公司,總部設在鄭州,省內其他區域建立4個區域中心檢測機構,日檢測能力達50萬管。

5月5日,河南省醫學生物檢測有限公司鄭州中平檢驗所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這是全國第一家省級國有生物檢測公司。

看來河南省政府是真的急了,也怕了。目前的核酸檢測格局是「公立」加「私有」,國有化的過程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包括產業鏈是否也要國有化、如何提升國企效率等問題。

這些具體的安排,需要交給專業人士來探討。是否真的可行,也需要通過時間的檢驗。我依然認為中國應該繼續釋放自由市場的效率,但在核酸檢測問題上,我們或許得換個思路來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江一

來源:麟閣經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