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一卡脖就知怎麼回事 國人不要老是想着已經趕英超美了

——別不信 電路上的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都是外國貨

基礎工業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國人不要老是想着已經趕英超美了,出來走走,就知道差距的大小。肉眼看一個電阻不起眼,裏面含很高科技內容,我們生產電阻最高三百層,曰本達仟層,你不能為達容量做成體積很大的電阻按儀器上吧,這就是看什麼都行,一卡脖就知怎麼回事。就一個螺絲,都能看到不同,真不是偏見,誰用誰知道。國外也進口中國的螺絲,一個論噸賣的,進來的論顆。關鍵是人家同等質量,你能以什麼價格對待?做不到,那別人憑啥給你,確實有很多是做不出來。

電阻電容這不起眼的小玩意,背後是基礎學科,但是現在不賺錢,人才都不去,談何突破呢?可惜,生化材料,已經被冠以四大天坑的名號了,都是我們急需的人才。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別說晶片,就算電路上用的高端點的電阻,電容都是外國貨。實驗室最後兩個日本的安規電容,現在買不到了。我老師說了除非重要電路,否則不准用這個。

所以說楊振寧老先生強調基礎學科的建設,高頻陶瓷,抗干擾,低溫燒結和高溫燒結,生瓷配方材料也被卡死死的。可以這樣說,現在90%以上的精密儀器,不說全部,核心元件全部進口,機械上更多。

這麼說吧一線技術崗位,任你技術多牛逼,剛畢業的大學生是你的頂頭上司。然後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突顯自己的領導能力,逼着你寫文檔,給他撐績效,弄得烏煙瘴氣。不配合,就給你穿小鞋。啥也不是。在領導眼裏搞技術的員工就是一個下苦力的人,平時也用不着他,能把產品做得很漂亮的人,通常是不會做事的,大多數產品也只是為了過得去就行。

非常實際的問題是,這東西的門檻太高,用量太少。除非得到支持,企業誰上誰廢。你成品出來了,或在降價了,不但掙不到錢,還賠到要死。

一個手機里有多少電容電阻知道嗎?每一件電子產品里都有,這個量大得超乎你的想像,還說不掙錢?普通的塑膠電子產品,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在這個製造產業鏈裏面,國外掌握核心技術。

無知的人太多,何止晶片和電容,各類電機,軸承,刀具,傳感器,伺服系統,潤滑劑,視覺元器件,甚至螺絲螺母要求高的無一不是進口。

就是個普通的濾波電容,但國內產品同型號的,都能給你生產的參數五花八門,不是多些就是少些,連功率管同型號間的參數都有差距,有些乾脆就是虛標。

就一個螺絲,都能看到不同,真不是偏見,誰用誰知道。國外也進口中國的螺絲,一個論噸賣的,進來的論顆。關鍵是人家同等質量,你能以什麼價格對待?做不到,那別人憑啥給你,確實有很多是做不出來。

自己不行,非得以為自己行,那才是偏見。正視差距才能消除差距,做工程的,工業製造的,稍微深入了解的都明白,這麼些年我們有進步,而且很大,那是因為我們落後的太多。

別小看軸承這玩意,就算國產的精度可以比肩老外的,經濟性實用性肯定差遠了(原材料跟不上)這個可不是吹牛就能搞出來的,靠無數的實驗數據支撐着的。

很多人還不知道基礎材料學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晶片固然重要,但是光有一個晶片就能工作嗎?還需要很多的各種電容電阻去調壓限流,才可以正常工作。電容已經是完整的成品了,電容用到的電解液和鋁箔等才是材料部分。現在陶瓷的縱容感,高端的我們就是做不了,陶瓷不是基礎材料是啥。

電容你是很少聽說,但是你時刻在用,哪個電路里沒有電容電阻?重要麼,不重要,好用的時候你覺不到它有用。不重要嗎?要是它壞了,你手機用不了電視看不了車也開不了,你就會覺得很重要。基礎的東西,談不上高端,可靠是關鍵,但國產東西恰恰讓你不敢放心用,尤其關鍵產品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只是拿電容舉個例子罷了,褲子拉鏈難道不重要,基本都是中國生產的,沒有中國外國人褲子上就沒有拉鏈了?電容這小玩意和拉鏈就是同一回事。

PC高端主板採用三洋電容,中端的用台系電容,低端的用國產電容。搞工業產品的都知道,隨便拆個國產柜子,裏面哪個不是PLC,開關接觸器繼電器之類,哪個不是西門子ABB施耐德之類的品牌。電容電阻,二三極管,晶振,FPC,WIFI玻璃晶片等等都是進口,所謂的國產,不過是主板而已,好的主板材料都要進口,無鉛錫膏都是進口的,貼片線也是進口的。

[page]醫院的大中型檢查設備基本都是進口的,為何不見國產的呢?別跟我說什麼自己生產的不賺錢。這就說對了,這是源頭問題,一直在強調的,首先機器要自己研發,自己立標準,裏面的元器件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用過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設備是國外人研發的,標準是他們定的,產品採購的權利也在他們手裏,我們只能賺個辛苦錢,要加大設備研發的投入,並且設置各方面的優惠和扶持政策。

國產電阻、電容的壽命與數值誤差真的堪憂,不信去問問家電維修人員。以前做維修時,寧可拆報廢板的舊件(主要是電晶體和電解)也不願用國產新元件,怕以後麻煩返修。不用抬槓,別的不說,就說大家常用的石英手錶里的紐扣電池。基本上都是進口的比國產的用的時間長,有同感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肉眼看一個電阻不起眼,裏面含很高科技內容,我們生產電阻最高三百層,曰本達仟層,你不能為達容量做成體積很大的電阻按儀器上吧,這就是看什麼都行,一卡脖就知怎麼回事。

記得曾經廣播電台調頻發射機的晶振就是進口的,一個好幾千呢,一般國產的才幾分之一,但是好像是頻率穩定性不行,就是容易發生頻率偏移,也就是頻飄。精度千分之五的民用電阻中國都不能生產,所以普通電子產品一致性差。

別說電容電阻了,就是釣魚用的魚竿碳布材料,東麗的也比光威的貴,也更好!這就是差別,可能同規格的就比你穩定,強10%,可魚竿企業想做好就得用東麗的,這就是現實。

我們行業用的鉗子,國產的是進口的價格十分之一,用到後面還是買進口的,誰不想省錢啊,主要是用得太鬧心。

同樣的技術,人家用金的地方,他用銅,人家0.3毫米,他0.27毫米,人家10個工序,他9個,總之比人家缺一點點。唉,國產就喜歡搞大量大優惠的事。同樣的工藝也不會比別人便宜,要想便宜就得偷工減料。沒辦法的事,物美價廉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承認,商業和工業用的核心晶片,絕大多數都是靠進口的。我們的國產汽車,核心部件50%以上也是進口。即便如此,進口的和國產的,質量也差別很大。

不要小看小數點後面好幾位的陶瓷電容,做不好真的要命,20年前做的一個電源產品,通訊用的,用了5年後銀離子遷徙,電容失效。整個模塊壞。我們能做出來,但做出的高品質真不多。

高端電容電阻,都要求着人家,國產的有多粗糙,不信你去問問身邊的物理老師,電器維修人員。中國製造業現在只有高鐵、航天、盾構機等有點厲害之外,其它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很不好,最大的短板是工藝和材料。

這個電容類和日本確實有差距,但不是跨不過去。這涉及一個系統,要向日本的品質看齊,這是個系統工程,要有生產設備,工藝,材料,工人的認真程度。還有用戶的設計人員願不願意承擔責任和風險,是否願意支付日本產品一樣的價格等等,如果有這個系統,假以時日,國內絕對做得出來。就像高鐵,盾構機。

大家都別酸,普通的塑膠電子產品,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在這個製造產業鏈裏面,國外掌握核心技術,那些元器件好用的確實是需要進口的,但是呢,這些東西不是說國內的技術,材料水平做不了,而且要到那種好的程度的確不行。

作為後來者的中國企業就必須在生產設備,工藝流程,質量把關方面加大投入,這就必然帶來成本上升,銷售價格就必然要提高。但是國外的企業已經在很久以前開始完成了這方面的投入,並且已經收回了投入的成本,在最終銷售價格上,其價格調動空間就很大,這對後來者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在有很大可能無法收回成本的威脅下,不會有什麼企業敢拿自己的生死去賭的。

對比之下,以京東方為代表的中國液晶面板廠之所以能夠在手機屏幕上獲得很大成就,現在已經實現了對三星的緊追,其主要原因就是華為帶頭採購使用國產屏幕。當然,華為也付出了因為各種屏幕品質問題而引起巨量客訴,投入大量賠償成本的代價,而小米也幾乎要被消費者的口氣噴死,OV也被大量「懂」手機的人噴上了天。但還好,付出了那麼多代價,屏幕確實做起來了。

要想要有好的產品,廠商要付出代價,作為消費者的你我,也必須付出代價,所有的成本,最終都要有人買單。製造業也是,月工資幾千萬。計算機金融月薪幾萬,干一個月就抵製造業的月薪一年了,後悔選錯專業啊。

機械工程上的事情,有兩點最難,一是最大的,二是最小的,最小的甚至比最大的更難弄。當一個產品小到微米的時候,就是老虎吃塵埃,無處下口。晶片絕對不是雄心壯志和決心能夠搞定的,是多少年多少代積攢下來的技術理論、加工工藝方法及設備能力,才能最終成就。

一線技術工人的工資應該提上去。高端化工產品的工藝都是一樣的,想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必須提高一線員工的工資。讓員工生產產品的質量和工資掛鈎,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產品的質量。

用別人的不可怕,可怕老有這種自豪思想:xx高端高技術材料元器件我們沒有,但是中等能替換的我們有呀,無非就是故障率高點,壽命短點,精度少點,強度差點,但是我們的價格只是1/10呀,或者幾十分之一呀。拼多多能短短几年趕上阿騰東,這種思維功不可沒。如果不徹底轉變這種思想,我們永遠沉醉在中等生的成績中。

騰訊平均月薪7W,學化工的應屆生月薪7K算不錯的。那些明星網紅,隨便露一下臉,賺了不知道多少錢。生活的壓力,已經讓很多人失去了最初的夢想。

網紅,明星已經是當代年輕人崇拜嚮往的偶像和目標。文憑限制了你的能力,金錢限制了你的創新,生活限制了你的忘我,不是嗎?還有一句話,「公司離了誰都能轉,能幹就干,不干滾蛋。」

基礎工業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國人不要老是想着已經趕英超美了,出來走走,就知道差距的大小。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攀登頂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