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什麼才是有意趣的詩?讀完這一首你就知道,難怪它會成為經典

什麼才是有意趣的詩?讀完這一首你就知道,難怪它會成為經典

自古以來,「書生」和「詩人」這類特殊人群貌似都和「貧窮」二字有着緊密聯繫,而人們給他們所貼的「窮書生」「苦詩人」等等的標籤,也的確是從現實生活中總結而來。

不過,貧苦的生活在磨鍊詩人的肉骨的同時,也磨鍊了他們的詩筆,因此,許多貧苦詩人總能寫出令人拍案的好詩作來;縱然歲月扭轉變遷,縱然人事已去,但這些詩人們的作品依舊璀璨生輝,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追詩者。

唐朝有一位詩人,他一生貧苦,年輕時曾以補鍋碗瓢盆為業;雖然生活並未在物質上眷顧他,但卻給了他精神上的食量,讓他成為一名隱於民間的大詩人。

這位詩人是誰呢?就是唐朝的胡令能。詩巷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來自胡令能的一首很寶貴的詩;此詩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知名作品,作者將生活中最樸素無華的畫畫裁剪出來,寫得逸趣橫生,於生動中體現着幾分活潑,不怪被稱為經典之作。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之所以說這是一首寶貴的詩,是因為它是作者僅存於世的4首詩中的其中一首。或許也是因為作者身份的原因吧,歷史上並未留下有關他的太多記載,而且他的好多詩作也都被流失了。

這首詩的題材比較新穎,主要描寫了一個小孩垂釣的畫面,沒有俗世的喧囂,有的只是寧靜而純粹的生活氣息。詩的首句簡單拋出:蓬頭稚子學垂綸;作者在開篇就在我們眼前呈現了一個具有典型特徵的小孩,「蓬頭」二字直接刻畫出他的鮮明形象,顯得十分接地氣。

小孩子從來都是天性使然,不刻意修飾「邊幅」,他們不象已經歷世事的成年人,會無形中給自己心靈與形象套上枷鎖小孩子隨性自然,縱然蓬頭垢面,卻能成為生活中最美的定格,因為從他們身上散發着令人羨慕的真實、淳樸與輕鬆灑脫。所以作者這裏僅僅借「蓬頭」二字就將這些信息全部體現出來,給予讀者回歸自然的一種心靈釋放。

「學垂綸」則是從舉動方面做出的刻畫,作者借具體動作烘託了人物的性情與形象,結合前面的「蓬頭」,將一味「童真」飽滿地流露於紙。

詩的承句在首句的基礎之上繼續對人物做出描寫:側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兒側身坐在莓苔之上,他的身體被周圍的花草掩映起來。從這一句中我們發現,雖然作者的筆觸並沒有離開對「小兒」的刻畫,但是他筆下的空間卻在悄然拓開,首句只是對小孩本身的定格,而這一句則有了其他物象的添入,有了環境描寫。

「莓苔」與「草」不僅體現了垂釣之地的幽靜與偏僻,還很自然地為畫面增添了醒目的色彩,所以畫面於此處就有了不少美感,而且不再顯得單一。

詩有層次感才會有豐富感,所以需要有不同內容的轉換,來看這首詩的最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作者寫人,不但抓住了人物本身的特徵去臨摹,還有意借與人物有關的人和事去做進一步的豐富與升華。然而,在內部的脈絡貫穿上,作者也是處理得很好,沒有讓前後氣脈中斷。所以,前兩句寫到「垂釣」,這兩句就若即若離地圍繞「垂釣」來展開,從而緊緊地扣住了題目。

遠處有人向小孩問路,小孩則只招手不做回應,因為他怕驚到了釣竿之下的魚兒。這又是一個接地氣的自然畫面,未加任何修飾,卻倍覺鮮活生動、富有逸趣。作者利用行人問路這一畫面捕捉,將小孩垂釣的模樣和心境輕鬆展現出來。

而作者的這一描寫也恰好又一次將「小兒」的形象展現得更加到位、具體,體現出人物的純真無邪和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

那麼從內容與脈絡而言,前一句與後一句之間也顯得十分嚴謹,二者互成因果關係,一引一答,流暢緊湊。

一個鮮活可愛的小孩兒就這樣展現在作者筆下,作者對其既有表面形象的凝定,也有心靈之境的展示,可謂見其貌更得其神。

作者獨具慧眼,他以發現美的眼光框定了一個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學釣孩童,把最容易讓人忽略的生活一角融匯成詩,從而讓它成了一首出眾之作。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文化生活雜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