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疫情必成風土病 港專家促早以此訂政策特首拒談「清零」

作者:

香港醫院-奧密克戎病毒感染病例

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周重申堅守「動態清零」之後,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促請香港儘快討論日後應是繼續採取「動態清零」政策抑或類似與病毒共存的「走向風土病」,他強調,前者是中轉站,後者是終極站,早些進入風土病階段或較安全。不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23日)早繼續拒絕表態,指現在不是兩條抗疫路線之爭的問題,而是須按疫情作出應變,強調抗疫精神是「不躺平、不心存僥倖」。

自港府日前「暫緩」全民強制檢測並擬自4月起放寬入境檢疫規定後,部分建制派批評這是行「清零」之名,走「與病毒共存」之實,枉費北京支持,有躺平之嫌;加上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抗疫專家梁萬年昨日在強持「清零」之餘,又指「不全民強檢不等於躺平」,並為抗疫「最終勝利」列出四個條件,分別是病毒變弱、疫苗有效、有特效藥及國際疫情減輕,吁各地綜合考慮下採取更適應的措施應對,令抗疫由路線之爭改為應對策略之辯,亦使香港出現不同聲音。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便公開表示,疫情轉為風土病幾乎是專家共識,故此香港應以「走向風土病」為策略,即與病毒共存。

香港現時累計已有106萬人染疫,但港大醫學院根據數學模型推算,若4月下旬開始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加上市民抗疫疲勞、增加出行等,感染人數料會在4月底至5月初回升,並出現「第六波疫情」,在口服藥覆蓋率達八成的情況下,至6月底時,染疫人數會增加二百多萬至668萬,佔全港人口89%,而死亡人數則會接近一萬人。

港大醫學院長梁卓偉昨在記者會上指出,在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之前,社會應儘快反思日後是否繼續採取「清零」政策,抑或改為「走向風土病」。他強調,兩種選項其實只是時間問題,重申選擇「動態清零」是一個「中轉站」,而選擇邁向風土病則是「終極站」。而以數據和科學角度來說,只要開放,社會最終要預備面對第六波疫情的來臨,更有可能是傳播力更強的新變種病毒,故此,選第二選項較為安全,並能把負面影響減到最低。他續稱,採用此策略,便須以「減重症、減死亡、減醫療負荷」為目標,並需考慮一些未知數,包括新變種病毒的致命率等。

相反,若香港選擇繼續採取「清零」政策,便必須緊守比1月初時更嚴謹的入境檢疫措施,以達到「滴水不漏」;並在確診數字回落至三位數時,進行全民核酸檢測配合。但他認為,很難長期保持零個案,亦難以在全港六成人已感染並康復的情況下,找出仍有傳播力的少量隱性患者。

特首林鄭月娥今早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如何就「清零」或「走向風土病」作出取捨時表示,現在不是兩條抗疫工作路線之爭的問題,更不是要放棄跟中國大陸或國際市關之選,因為香港是貫通中國和海外的橋樑,須爭取與大陸和國際通關,以保障本地的經濟和民生。

她強調,中港的抗疫目標一致,就是要儘量保障市民的生命和健康;抗疫精神是努力不懈,既不躺平,亦不會心存僥倖,不會想着「搏懵」,但抗疫手法將會隨疫情而變,不斷優化,把有限資源用在刀刃上。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