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美國與中俄交惡「去全球化」浮台面 國際貿易正瓦解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面臨的制裁幾乎扼殺俄國際貿易能力;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也標誌着國際貿易「去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凸顯,19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樂觀氛圍,從歷史的漫漫長河來看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大大增加了俄國對外貿易的難度。圖為俄羅斯國旗前的馬士基航運公司貨輪模型。(路透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面臨的制裁幾乎扼殺俄國際貿易能力;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也標誌着國際貿易「去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凸顯,19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樂觀氛圍,從歷史的漫漫長河來看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歐美的制裁包括停止購買俄羅斯能源,還有大幅切斷俄國金融業的跨境支付能力,無不加大俄國對外貿易的難度;現在美國國會也在醞釀起草決議,敦促政府應致力將俄國逐出世界貿易組織(WTO)。

這些行動並不只是針對入侵行為的孤例,前世貿上訴機構法官、喬治城大學國際法教授詹妮弗·希爾曼(Jennifer Hillman)說:「我們所熟悉的、以世貿為內核的國際貿易體系正在瓦解」。

事實上,最近十幾年來,全球化趨勢就一直在慢慢消褪:2008年時,出口貿易貢獻全球31%的國內生產總值(GDP),2020年降至26%;2010年時,牽涉到關稅及貿易壁壘的國際貿易額為1260億元,到最近幾年,此數字已高達1兆5000億元。

全球化一直受到諸如就業流失、未必符合國家利益等批評,前總統川普2018年發動對中國貿易戰後,去全球化趨勢浮上枱面;新冠疫情下,美國高度仰賴外國生產的醫療用品及晶片更讓此說備受討論。

以世貿為內核的國際貿易體系,其實也不過是1995年冷戰結束不久後才成形的態勢;達特茅斯學院全球貿易史教授歐文(Douglas Irwin)表示,當時的思維是「從『一個世界』看一切」,仿佛全世界都將在世貿的架構下,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在冷戰後的樂觀氛圍下成立的世貿,不但沒有逐出會員國的紀錄,甚至根本沒有創建相關制度;而隨着美國與中國、俄羅斯的關係日趨惡化,這種思維已備受挑戰。

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成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就說,當時的氛圍「既特殊且天真」,很快就禁不起檢驗,一個全球性的貿易體系「恐怕只是一時的幻想」。

展望未來,希爾曼推測,全球將會出現更多由各個志同道合的國家組成一個集團,有些可能類似美墨加協定(USMCA)那樣明文公諸於世,也有可能是無形但事實上存在的集團。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聯合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