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遇事最高明的處理方式:面緩、聲靜、心安

每遇事,必靜思。

一代智聖鬼谷子有言:

「真正高明之人,遇橫逆之來而不怒,當非常之謗而不辯,遭變故之起而不驚。」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黃河決於頂而面不驚。

遇事最高明的處理方式就是:穩得住腳,收得住音,靜得下心。

01

凡事首要「面緩」

費斯汀格法則說: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決定的。

換言之,最終導致事情失敗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失控的情緒。

遇到事情就動怒,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事情推向更糟糕的境地。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報道,火鍋店裏兩家人起衝突,一方一怒之下端起鍋子潑向對方,結果卻潑到了自己老婆的臉上。

人在盛怒之下,智商是零。

被憤怒支配,最終買單的是自己。

梁秋實說: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於人於己都不宜。

克制脾氣,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處事智慧。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初入職場的阿麗,被派去本市最大的一家合資電子企業推銷。

接過阿麗的名片,對方看也不看便回絕了她,並順手把阿麗的名片撕碎扔進了垃圾桶。

正準備關門離開的阿麗,看到了這一幕,徑直走過去準備跟對方理論一番,然而就在開口的那一刻,她忍住了。

她平靜地說:「先生,對不起,如果您不準備合作的話,請問我可不可以要回我的名片。」

對方瞥了一眼躺在垃圾桶里的名片,頭也不抬地說:

「不好意思,你的名片讓我不小心撒上墨水了,不適合給你了,這樣吧,一張名片的費用是5毛,我給你1元錢就當賠償你的名片。」

看到對方趾高氣揚遞過來的那1元錢,阿麗怒氣直竄。

但最終她禮貌地接過那一元錢,然後從包里又重新抽出一張名片:

「不好意思,我沒有5毛錢的零錢,這張名片算我找給你的,請您看清楚我的職業和名字,這不是一個適合扔進紙簍的職業,也不是一個應該扔進紙簍的名字。」

說完,便轉身就走了。

故事的最後,對方被阿麗的平靜與理智征服了,竟把一個大單交給了她。

古人云:「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

愚蠢的人遇到事情,用情緒說話,而智慧的人,懂得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事緩則圓,心緩則明。

遇事緩一緩是智慧,穩住了脾氣,才能控制住局勢。

02

處事慧在「聲靜」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過這麼一個問題:你覺得社交中最愚蠢的行為是什麼?

最高贊的回答是:不停地爭辯。

遇到事情,我們的第一反應,總是試圖說服對方,力證自己的正確,然而結果卻是,情緒的雪球越滾越大,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有一次參加朋友的宴會,飯桌上其中一人提出了一句話,並洋洋自得說此話來源於《聖經》。

卡耐基立馬就聽出了錯誤,並當眾指了出來,糾正此話來源於莎士比亞。

為此兩人爭論不休,最後卡耐基把頭轉向了朋友,期待朋友能給予證明。

不料,他的朋友卻說:「這句話就是出自《聖經》。」

宴會結束後,卡耐基非常不解地問他朋友,明明知道對方錯了,為什麼還那樣說。

他的朋友笑着說:首先,在眾人面前讓對方難堪是非常不禮貌的,其次,並不是所有人都跟你一樣博學多識啊。

卡耐基聽後,恍然了悟,於是便有了那句醒世名言:能贏得爭辯的唯一方式,就是不爭。

在心理學上,從起爭執的那一刻,溝通的渠道就已經關閉了。

而且,每個人的生長經歷、教育程度、認知寬度不同,對事情的理解自然不同,你所以為的別人未必理解,所以爭辯只是浪費口舌、徒勞無益的行為。

正所謂,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爭為智;三觀不同,何必強求。

越是聰明的人,越懂得適時閉嘴。

03

遇事貴在「心安」

弘一法師說:「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自先不暇,何暇治事?」

遇到事上,心神都亂了,又怎麼能理智地處理問題。

有一句話叫慌不擇言、慌不擇路。遇事越慌,越容易說錯話、做錯事。

真正高明的人,越是遇到事情的時候,越是沉得住氣。

看過一個故事。

一群礦工在極深的坑道中作業,一天,礦燈突然出故障熄滅了,大伙兒立馬都慌了,在黑暗裏四處亂摸,企圖快點找到出口。

然而,其中一個人卻不慌不忙,席地而坐。

就在大家精疲力盡、快要絕望的時候,他站起來說,快,跟我來,出口在這!

大家將信將疑地跟着他,竟然走了出來。

出來之後,大家都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

他笑着說:「坐下來,靜靜感受風,風口的方向就是洞口的方向。」

眾人恍悟。

《禮記·大學》有言曰: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遇到事情,唯不慌不亂,方能理清思路、洞明本質,做出正確的決策。

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之所以能夠一次次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最終轉危為安,一步步位登人極,就得益於他保持了一輩子的一個習慣:每遇事必靜思。

正如他所說:「凡遇事須安詳和緩以處之,縱容安詳,為處事第一法。」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的38封信中,也屢次叮囑:「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需要冷靜,在任何時候,焦躁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靜,是解決問題的密鑰。

正如古語云:人這一生,不在靜心中求穩,就會在浮躁中跌倒。

遇事不怒,才能理智行事;對錯不辯,方顯格局胸懷;寵辱不驚,自能從容以對。

我們無法左右事態的發展,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