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經濟打壓立陶宛分裂歐盟未達目的

作者:

歐洲聯盟1月27日向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提訴,強調中國對立陶宛採取的「歧視性貿易」已影響整個歐盟供應鏈,並威脅到歐盟單一市場的完整性。對此,中共外交部27日下午向歐盟喊話:「警惕立陶宛綁架中歐關係的企圖」。

依據世貿的一般程序,發生貿易爭端後,歐中需先雙邊諮商,(Request for Consultations)、不成功後可成立爭端解決小組(Panel)第三步才可進入上訴(Appellate Body)等。

歐盟主管貿易事務執行委員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27日就此表示,歐盟提出訴訟並非輕率的一步,是在多次嘗試雙邊解決問題失敗之後,歐盟認為除了請求WTO爭端解決之外,已經別無他法。

歐盟說明,近月以來中國海關拒絕清關立陶宛貨物,拒絕立陶宛的進口申請,也向其他歐盟成員國企業施壓,要求向中國出口時從其供應鏈中移除立陶宛產品。

歐盟駐世貿大使馬查多(João Aguiar Machado)27日也致函中國駐世貿大使李成鋼,信中表示,北京對立陶宛實施進口禁令、出口禁令和服務限制。這些措施涉及來自或運往立陶宛相關的商品或服務,已經影響到整個歐盟的供應鏈。

有分析認為:雖然歐盟先表示提訴,但接下來還將與中國進入雙邊諮商程序,如果被告國無回應,原告國再進入要求成立爭端解決小組。

不過,由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時期,阻止派任WTO上訴機構法官,使爭端解決上訴機制已在2019年12月停擺,因此現在除非歐中同意接受其他的裁決安排,否則世貿的上訴機制無法運作。

眾所周知,這一次歐中貿易爭端的實質是國際政治鬥爭,中國因不滿歐洲聯盟成員立陶宛允許設立台灣代表處,以逐出中國市場威脅跨國企業和立陶宛切斷關係,數家德國企業就曾經施壓立陶宛要求對中國退讓。使得中國與立陶宛間的問題擴展到歐盟其他國家。北京不僅阻撓立陶宛產品進口,也對歐洲跨國企業施壓,警告他們不能使用立陶宛產的零件。

直到現在,北京方面也並不掩飾,中共外交部27日下午召開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歐盟方面批評中方對立陶宛實施「脅迫」行為一事向發言人趙立堅提問。

趙立堅明說,中立之間的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中立之間的問題是立方背信棄義,損害中國利益導致的問題,不是中方向立陶宛施加壓力的問題。中國督促立陶宛立即糾正錯誤,不要擔當「台獨」分裂勢力和反中勢力的棋子,立陶宛應該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

實際上,中國經濟打壓立陶宛,而一些德國企業也出於經濟利益而施壓立陶宛對中國退讓,這種間接但遞加型的壓力不僅沒有奏效,還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特別是德國政府對待北京的態度不得不更加強硬。

對於歐盟27日向世貿組織(WTO)對中國提出訴訟,德國對此表示歡迎,並強調不能接受中國削弱歐洲單一市場的作為。德國經濟部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接受德國「商報」(Handelsblatt)訪問時表示,中國制裁的目標是削弱歐洲單一市場,這點德國無法接受。

布蘭特納說,「為保護歐洲的主權」,歐盟有必要儘快推動反經濟脅迫措施的立法;不過她也強調與北京保持對話的重要性,認為歐盟應努力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紛爭。

而在半個月前,這位德國經濟部次長布蘭特納才訪問立陶宛,會晤該國外長、總統首席外交顧問等官員,以行動聲援立陶宛。

德國外交部次長林德納(Tobias Lindner)也批評中國在應對小國、例如立陶宛時,為貫徹自身利益拒絕妥協。

林德納昨天在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舉行的年度展望會議上說,從立陶宛的例子可知道,中國為達成政治目的,把經濟力量當作籌碼,可見過去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中國政策已經走到死胡同。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7日不忘向歐盟喊話說:「中國和立陶宛之間的問題是中立雙邊問題,不是中歐之間的問題。」中方提醒歐盟方面,明辨是非,「警惕立陶宛綁架中歐關係的企圖」。但實際上,這次是中國讓歐盟國家有了團結意識,而不是立陶宛圖謀綁架歐盟。也為全球應對北京利用經濟壓力推進政治目標提供一條新路徑。

歐盟民意的轉變影響到歐盟高層對中國態度的軟與硬,從立陶宛的例子中可見一斑:中國經濟打壓立陶宛後,屬於「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41名歐洲議會議員在今年1月17日聯名致函呼籲歐盟高層,譴責中國對立陶宛的政治經貿脅迫;歐洲議會全會1月20日在以高票通過「違法香港基本自由」緊急決議案時,還特別納入聲援立陶宛的新增條文,呼籲歐盟採取行動捍衛歐盟單一市場。

中歐峰會原本預計3月底在中國舉行,立陶宛的故事是否會影響中歐峰會的安排?值得關注。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韻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