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這個飯碗端得牢嗎?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日前在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說「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但分析人士表示,光去年中國糧食進口就同比增長了28%,尤其大豆幾乎95%以上都依賴進口,而且中共領導人在很多不同場合都表達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甚至以節約之名提倡「光盤行動」,諸多跡象從側面顯示了中國的糧食不僅不如官媒聲稱的儲備充足,反而可能存在諸多隱患。

中國河北邯鄲市一家餐館桌子上立有「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牌子。(2020年8月13日)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日前在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說「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但分析人士表示,光去年中國糧食進口就同比增長了28%,尤其大豆幾乎95%以上都依賴進口,而且中共領導人在很多不同場合都表達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甚至以節約之名提倡「光盤行動」,諸多跡象從側面顯示了中國的糧食不僅不如官媒聲稱的儲備充足,反而可能存在諸多隱患。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示要做好「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他也提到,要保證糧食安全,要讓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還說要擴種大豆和油料生產,要真正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豬肉、蔬菜等農副產品供給安全。

據中國媒體新華社報道,農村工作會議指出,2022年要穩定「三農」基本盤,農業生產必須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這對於今年召開的二十大具有穩定大局的重要特殊意義。

中國國家統計局2021年12月6日公佈,中國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8285萬噸(13657億斤),比2020年增加1336萬噸(267億斤),增長2.0%。其中穀物產量63,276萬噸(12655億斤),比2020年增加1602萬噸(320億斤),增長2.6%。中國媒體用「糧食生產將迎來十八連豐」來形容中國糧食連續18年豐收。媒體並稱這是因為政府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遏制耕地「非農化」、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等一系列的「組合拳」奏效所致。

然而,中國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2020年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經濟運行報告」卻顯示,中國糧食進口在2020年創下新高,而且不少項目甚至呈現翻倍成長。該報告指,中國2020年的糧食進口累計達14262.1萬噸,同比增加3117.5萬噸,增幅28.0%。三大主糧中,玉米、小麥的進口量均是「爆發式」增長,玉米進口量達1129.6萬噸,同比增長135.6%;小麥進口817萬噸,同比增長154.8%;稻米進口基本持平,出口同比下降16.1%。

雖然習近平說「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但實際情況是中國不僅是世界糧食的主要進口國,而且近年來的糧食進口率更是年年增加,裝了很多「外國糧」。分析人士認為,這個飯碗很難端得牢。

意識到糧食危機?

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12月12日的頭版報道習近平在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醒目的七個黑體字「那麼糧食怎麼辦?」的標題,似乎透露出習近平對於糧食安全的着急。分析人士說,習近平最近在很多不同的場合都表達了對糧食安全的重視,顯示中共已經意識到糧食短缺的危機。

旅美時事評論員秦偉平(秦偉平提供)

著有《中國危機大逃亡》一書的著名經濟學家、現居美國的中國時事評論員秦偉平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糧食進口連年上升,這也意味着中國糧食自給率年年下降,如果中國糧食充足,就不會有28%的進口增幅了。

秦偉平說:「實際上這側面反映出來的是,中國的糧食安全應該是有很多隱患,他們是外松內緊,表面上說我們沒有問題,但實際上還是抓的比較緊,或者希望說這個問題不要引發更大的一個社會危機。」

日經新聞2021年12月28日報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清零」政策以及不動產市場降溫等因素影響,中國2022年實質GDP成長率平均預估值為5.1%,將較2021年預估值(成長7.9%)呈現顯著減速。

秦偉平表示,2020年中國進口食品(不包括飲料)的支出為981億美元、將近1000億美元,如果未來中國經濟下滑、沒有經費去採購這些進口糧食的話,就會有大麻煩。

曾經出版《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一書、並曾任《歷史故事報》總編輯的旅德作家周勍,從中國歷史上關於農村工作會議的軌跡告訴美國之音,中國農村工作會議不開還好,一開就表示有問題了,「這是個規律性的東西」。

旅德作家周勍(周勍提供)

他說,1957年中共召開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着重討論整頓和鞏固農業合作社的問題,結果不久後,1959到1961年就發生了大饑荒;之後政府就放任不管農村了,農村經濟反而逐漸復甦,直到文革爆發。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在1981年過後,中國宣佈農業鬆綁,讓農村經濟適當地自由化,也造成糧食逐漸豐收。

他說:「這跟那個1961年的一樣,就是凡事是中國政府不管的時候,農村就是最好的時候,管的時候就是亂的時候,就這麼簡單。」

土地荒蕪糧食哪來

周勍說,他的老家在長安,當地擁有關中最良好的土地,但現在那一帶的土地大量荒蕪,因為種地不賺錢,居民離城又很近,早上進城打工,晚上回家,就可以領到一、兩百塊錢現金,如果留在當地種糧食,1年也賺不到什麼錢,這是個大的問題。他反問:「這些土地荒蕪了,請問糧食要從哪裏來?這很現實的問題。」

他說,中國糧食長期依賴進口,「中國人的碗要裝中國糧」是根本做不到的事,中國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正是農業、糧食方面出了問題,才需要召開農村工作會議。

旅美經濟學者秦偉平說,全球糧食產量為27.9億噸,全球人民的需求量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但為什麼全球70億人口當中有10億人處於飢餓狀態,這是因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加上一些區域衝突所致。

他說,如果把同樣的問題從全世界的格局放進中國的視角來看,中國14億人口並非人人的生活水平都一樣,中國土地非常大,30幾個省市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極度不均衡,比如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比較發達,糧食危機的可能性就比較小,糧食安全相對有保障。

但是,中國還有近一半人屬於低收入人群。中共總理李克強2020年5月在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說,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收入在1000塊人民幣左右。對這些人而言,即使中國的糧食產量足夠,他們也買不起足夠溫飽一天三餐的糧食,這些吃不飽的貧困人口是中國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秦偉平並表示,雖然他支持中國政府的「光盤行動」,但這麼做遠遠不夠,中共應真正大力補貼三農,尤其是要出台各種政策鼓勵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並讓種田的農民能夠真正賺到錢,同時不要強行壓制國內的糧食價格,才能提升糧食產量。

此外,秦偉平說,中國政府也必須確保每年有1000億美金的資金用來進口糧食,把錢花在刀口上。他說:「比如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外匯不足的情況下,他們(中共)拿那些外匯去搞其他的政治象徵意義的,比如說一帶一路,去亂花錢、去扶持其他國外的這些企業、政府,然後自己老百姓可能沒有糧食,就是這種錯誤的決策,如果發生的話,那悲劇會更加地嚴峻。」

習近平聲言「脫貧攻堅」的宣傳與實際 https://t.co/RWndYwYl7w

—美國之音中文網(@VOAChinese) November28,2020

缺糧影響社會穩定

一位因安全因素不願具名的中國經濟學者對美國之音說,中國糧食是否短缺,有短期和長期視角,就算短期不缺,但長期未必,因為比如疫情和河南水災造成了大量減產,若氣候變遷導致洪災經常性發生,糧食就可能會長期短缺。

他說,雖然中國政府帳面上有18億畝耕地,但這些可用來耕作的土地實際上到底在哪裏,以及還是不是良田,卻無從而知。他還說,農民生活困頓除了使貧困問題加劇,官民矛盾也會跟着加劇,並進而影響中國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說,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期末,中國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糧食缺口,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卻強調,中國有能力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不破。

中國經濟日報2021年11月也曾以「中國糧食供需並無缺口」為題,報道中國糧食庫存充足,糧食供應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但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指出,「光盤行動」要延續展開直到2025年,這也讓外界揣測中國糧食是否有不足的問題。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