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一年時間,十萬億就這麼沒了

2021年,幾乎每一天,中概股都是頭條。

這一年,是中概股的「高光」時刻,因為他們時刻處於焦點之中。

這一年,中概股總市值跌了近十萬億人民幣,這與前幾年全球共頌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輝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一年河東,另一年就是河西了。

2012年,中國互聯網企業扎堆赴美上市之後,媒體質問:為什麼中國沒有Facebook?

時至今日,「40家本土巨頭,為何不敵一個亞馬遜」的標題再次引爆輿論。

講到慘,這一年中概股的慘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

那就是慘!慘!慘!

這三個慘字,分別代表着中概股這一年遭遇的三大衝擊。

第一重:國內監管。

這一年,中概股被劃定了三道紅線,分別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共同富裕」和「數據安全」。

在這三道紅線下,阿里被罰,美團被整頓,滴滴被調查……更為慘烈的,是雙減之下的中概股教育股,因為他們遭受的是「滅頂之災」。

第二重:美國監管。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外界普遍認為,這份法案的出台,旨在限制中概股在美國上市。

川普在2020年針對中概股加強審計後,拜登政府接力,對中概股採取歧視性政策。

又一輪慘跌讓中概股的老闆們面如土色。

第三重:國內輿論。

說到底,股價還是得由業績說了算。

之所以全球投資者對中概股一片悲觀,還與中國國內的輿論密切相關。

過去一年,一眾互聯網大佬,從昔日台前的激情澎湃轉為現在隱入江湖默不做聲。

民眾不僅不再視他們為創業英雄,甚至將鄙夷的目光投向他們:

「瞧瞧馬斯克,再看看中國二馬,你們怎麼好意思搶菜販子的生意?」

而近期多起輿論事件,更是將這種反資本情緒推向高潮。

不得不說,很多人在對待國內互聯網巨頭上是持有雙重標準的。

「中國企業缺少原創,只是商業模式或商業渠道的整合」「你如果買蘋果、谷歌、亞馬遜,你買的是科技發展趨勢。但如果你買中概股,你買的是人口紅利。」

我們一方面享受着互聯網公司帶來的巨大便利,一方面卻否定這些公司是科技創新公司。

僅僅在幾年前,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以及網絡購物,還一度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呢,一轉眼,美國人馬斯克居然成了我們的「全民偶像」,而新四大發明中的三個發明者都成了躺在地上的「狗熊」,人人喊打,人人上錘。

此情此景之下,面對中概股,我不禁產生了兩個疑問:其一,中概股業績保持高速增長的基礎是否還存在?其二,現在是不是中概股的歷史低點?

解答這兩個疑問前,我也跟風聊聊最近火爆的元宇宙概念。這個概念代表什麼呢?

代表着全球互聯網公司都進入了高速發展的瓶頸了,手機互聯網的普及幾乎將所有的人口捲入,各大互聯網公司幾乎找不到新的規模增量。

進入元宇宙,是進入第三代互聯網創新,是要將更多的社會活動納入到互聯網之中,但,這還是一個剛剛啟動的時代,離現實的商業還有很長的距離。

中概股當然可以追元宇宙這個熱點,並為之做準備,但在眼下,他們真正的前途卻是另一條路,那就是在中國市場基礎上向全球進發,直接與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在全球市場競爭。

騰訊、阿里和字節,幾乎無一例外,都將新的增量市場寄希望於海外市場。

以字節為例,他們就頗有心計地將抖音和TIKTOK進行分品牌運作,按一般定義,抖音是一家中國公司,而在字節看來,TIKTOK則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

從這種選擇中,你也不難看到中國互聯網公司出海的艱難以及滿滿的求生欲。

要知道就在去年,TIKTOK還曾遭遇川普的阻擊,差一點就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其實同樣的遭遇,各家中概股公司出海時都有遇到,不管是印度,還是歐洲,抑或美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總是會在某一時刻碰到「大事件」,不可避免地成為博弈的犧牲品。

應該說,中概股最大的市場瓶頸既不是技術能力,又不是營銷手段,而是極其難以預測的雙邊以及多邊博弈風險。

如果你認真了解過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你便會發現,其實他們在世界的科技巨頭中,是有着超強的科技競爭力的。

得益於中國統一的大規模市場,得益於互聯網行業贏者通吃的特點,中國很多頭部互聯網企業已經成為研發支出巨大的科技巨頭,而不是簡單的商業模式的組合。

在這個研發排行榜中,中國互聯網企業有數家排名靠前。

只不過很多人並不認為那些可以更高效率為普通人服務的研發叫研發,他們認定與自己甚至毫無關係的登上火星的火箭才叫研發。

三面夾擊之下,我認為中概股這些龍頭企業的業績在短時間內很難重現輝煌,曾經中國人引為為豪的唯一一個全球性領先的互聯網行業,不可避免地將在民眾的口水中逐步下沉。

這是由互聯網這一行業特性決定的,他要成為最強,就必然是一家通吃,而一家通吃在眼下顯然已經行不通,因為瘋狂推廣佔領市場最終形成超大規模的模式已然被否決。

但與此同時,我也認為,中概股也大概率走到了最低點。

作為近二十年來有效提升經濟效率,降低民眾支出,提升生活工作效率的第一行業,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生存根基是非常穩健的。

民眾或許會痛罵互聯網大佬,但絕不會退回以前用現金購買商品的時代。

中國民眾已經適應了互聯網企業帶來的全新的互聯網生活。

更為重要的是,高層決策者也開始意識到各項政策的收縮效應。

而最新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來的信號更是顯示,穩將成為2022最重要的經濟工作名詞。

疫情之下,全球互聯網企業都在高歌猛進,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價值依舊存在,他們所構建的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發展基礎之一。

公司基本面沒有問題的中概股,簡直就是掉在馬路上的人民幣。

畢竟,公司自身發展才是根本,商業模式和盈利前景立得住,市值的回歸只是時間問題。

儘管改革開放已然走過四十多年,但經濟發展依然是當下中國的「政治正確」,因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

若不能把餅做大,則分餅勢必會成為大問題。

我們常說,當下中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但在我看來,能不能跨過這一風險,中概股的命運就是一個關鍵指標。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功夫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