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為祖國生育?90後三娃媽媽:我已欠債40萬

一邊是響個不停的催債電話,一邊是三個孩子在家裏的打鬧聲和哭聲,這是成都90後媽媽春曉從2020年需要面對的現實。

一邊是響個不停的催債電話,一邊是三個孩子在家裏的打鬧聲和哭聲,這是成都90後媽媽春曉從2020年需要面對的現實。

「生三孩」被春曉戲謔為一件「糊塗事」,因為當初沒有和丈夫做好避孕的工作,而丈夫也堅持,既然懷上了,就要把孩子生下來。稀里糊塗間,她成了一名「90後三孩媽媽」,6年時間內,她先後誕下了兩兒一女,在面臨巨大育兒支出的同時,家庭經濟出現問題,背負了40萬的債務。

春曉一家

與春曉一家「小步快跑」式進入「三孩家庭」不同,在深圳工作的李艷以"馬拉松"式的姿勢,用了18年時間,從"獨生子女家庭"進入"三孩時代"。

看着手裏的驗孕棒漸漸地浮現出兩條紅色的粗線,李艷確定,在40歲這一年,自己懷上了二胎。

然而,B超產檢的結果出乎他們意料:胎兒很健康,但李艷懷的是一對雙胞胎。

這意味着,他們從維持了18年的獨生子女家庭躍升為三孩家庭。

《不完美的她》

開心肯定是有的,但與喜來得子相比,他們的擔憂似乎更多:

作為40歲的高齡產婦,李艷身體能否吃得消?

懷上二胎時,大女兒張靜正在備戰高考。做了18年獨生女的女兒,她會接受得了嗎?

關於生育孩子,老觀念似乎在傳遞:只要生下一個,接下來多拉扯幾個孩子十分順遂。但回到現實中,關於生養、教育和愛的維繫,遠不止撫育孩子這一個命題。

平衡

一天平常的下午,李艷決定在女兒面前自己宣佈懷了雙胞胎。

此前,他們曾偶爾試探性地在女兒面前問:媽媽再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好不好?

這時候女兒總會說:「隨便你愛生不生。」從女兒的性格判斷,李艷猜測,她不介意二胎的出現。

於是,等張靜剛到家,李艷坦白了自己已經懷孕一個月的事實。聽到這個消息,張靜反應不大,只是說了一句:「哦。」隨即便像往常一樣走進房間。

但過了一會兒,她又開門出來,問:「你確定你懷孕了?」

在知道母親的確再次懷孕,而且懷上了雙胞胎之後,張靜脫口而出:「你要生就生,但是一生就生兩個?」她的語氣有點意外,也有點無奈,甚至是懷疑,「懷疑雙胞胎肯定是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做出來的。」

電影《再生之樂》中,由於媽媽有二胎後對大孩的情緒處理不當導致孩子試圖輕生

不出李艷所料,從出生到成年,大女兒早已經習慣了獨生女的身份。

2000年,張軍與李艷迎來了張靜。出生後,家裏長輩都對家裏唯一的「小公主」寵愛有加。姑姑家買了一套三居室,其中一間會裝飾成張靜最喜歡的粉紅色主題,特意留給「小公主」。

「他們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會把張靜捧在手心。」李艷從作為一個女性、妻子和母親的角度判定了家人對女兒的寵愛。

但張軍父母一直希望兒子再生一個。

「我爸這一代共是六兄妹,我的三個叔叔生的都是女兒,就等於說我是我們家唯一的男孩,我爺爺就我一個孫子。傳宗接代的重擔就落在了我頭上。」作為家中獨子的張軍說。

2016年,「全面開放二孩時代」來臨。長達36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退出歷史舞台。那一年之後,「二孩」生育率明顯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約50%。

全面開放二胎後,「二孩」生育率顯著提升(圖源: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

李艷一家也投身到了「生二胎」的時代浪潮之中。在與家人商量過後,李艷和張軍決定再生一胎。

但是,確定了備孕的計劃後,他們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女兒。張軍從電視節目中看到,90%的獨生子女,都不願意父母再生二胎,因為不願意將父母的愛和其他人分享。

張軍對這種情況感到反感。他說:「我們做小孩的時候,父母要生多少個,哪裏還輪到小屁孩來說話。現在所有的父母生二胎,都要跟子女來商量,我生不生二胎,還要經過孩子的同意,要不然的話真的是雞飛狗跳。」

《小歡喜》劇照

張靜的確有情緒了,先是在日常的對話中露出了蛛絲馬跡:她覺得父母想要兒子,於是「詛咒」李艷懷的是雙胞胎女兒;因為懷孕,李艷在送女兒上學的時候不能像從前那樣走太遠,被張靜解讀成「為了兒子不願意送女兒」;張靜拿到的零花錢也少了,她就會對李艷說:「都把錢留給你兒子了」。

青春期的叛逆加上高考備戰的壓力,放大了張靜不滿的情緒。在一次周末和母親爆發爭吵時,突然間想到她還要生兩個孩子,她一下子將李艷孕期用於補充營養的葉酸藥片倒掉。

此後,張靜還曾賭氣而半個月沒有回家。

《重慶醫學》於2018年11月發佈的一項調研顯示,二孩生育後對大孩產生消極影響的概率為30.12%,包括大孩情感受挫,出現同胞嫉妒、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問題,甚至會影響身體與性格發展。

為了平息張靜的情緒,張軍和李艷商量過,不能因為有了二胎就疏忽了大女兒,在經濟方面要儘量滿足張靜;兩人也曾向女兒說:「我們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兄弟姐妹陪伴你的時間更長,親人的關係是不可以取代的。」在言行的教育下,張靜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

2018年2月,雙胞胎兒子順利分娩。

在李艷看來,女兒對弟弟們的態度也隨着時間而有所改觀。雖然表面看上去對弟弟比較冷漠,但張靜在平板電腦里新建了一個相冊,相冊里全是記錄兩位弟弟從出生到快滿5歲成長的照片。

教育

「媽媽,我來幫你洗妹妹的奶瓶吧。」6歲的大兒子說。

面對老大對家務活「主動請纓」,春曉並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態,反而是一本正經地糾正老大的說法:「No,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妹妹,是所有人的妹妹。不是幫我洗奶瓶,是幫妹妹洗奶瓶。」她想讓大兒子知道,照顧妹妹不是媽媽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是全家人的事情。

家務活,應該由全家人來承擔。這是一種很理想的狀態,但現實卻洗刷着理想的美好。

《小花的味噌湯》

[page]因為經濟狀況出現問題,生下三胎1年多以後,春曉一家背負了40萬的債務。而哪怕是節衣縮食,家裏三個小孩的日常所需也直接將家庭每個月的支出拉高至2萬起步的程度。

她簡單算了筆賬:因為一家沒有買房,房租一個月4000;沒有學區,三個小孩只能讀私立幼兒園,每月學費共7000,加上養車2000,奶粉尿不濕3000,吃飯等家庭日常開支5000,總共21000。每個月,他們還要還2萬元的債務。

丈夫成為了家裏主要的經濟來源。每天早出晚歸,甚至是孩子入睡後才回家成為了丈夫的常態。因而,三個年幼孩子的教育,落在了春曉的肩上。

爺爺奶奶都曾幫忙在帶孩子上幫過忙,父親也曾經勸說過春曉,讓她把兩個兒子分別由娘家和婆家各帶一個。但在離異家庭中長大的她,目睹過自己原始家庭被拆分的過程,也深知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無論花費多少精力,她都決心親自撫育三個孩子。

《如父如子》劇照

與獨生子女家庭最大的區別在於,每個孩子沒法獲得父母百分百的愛。

春曉難以將自己的精力平均地花在三個孩子身上,於是,她將一種類似於「傳幫帶」精神的教育方式應用在了三孩家庭的教育中。大兒子6歲,二兒子4歲半,而小女兒只有兩歲半,春曉就從大娃娃抓起。

她的理念是,老大應該肩負起為弟弟妹妹做榜樣的責任。對待老大,春曉秉持最嚴格的要求。他獲得的關注最多,但做的家務活也最多——弟弟妹妹還在玩耍的時候,老大已經承擔起洗奶瓶、迭衣服、教弟弟妹妹刷牙等家務活。一旦做錯事,他挨罵也是最多、最重的。

「沒辦法,家裏兄弟姐妹多了,作為最大的孩子,必須要照顧弟弟妹妹。」她曾經對大兒子說過這句話,也是春曉早年作為「長姐」身份的寫照。

《小捨得》劇照

早年父母離異後,她跟着父親一起生活,父親二婚之後帶來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過去,如果父母累了,照顧弟弟的責任落在了她肩上,半夜帶弟弟上廁所、餵奶粉都是常見的事。

大兒子偶爾也會發脾氣,不願意做家務活。春曉就會鼓勵他,今天給妹妹洗了奶瓶、教會弟弟妹妹一個單詞、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都是有意義的事情,每天都進步了一點點,這些對未來都是有用處的。

雖然只有6歲,但一旦被媽媽問起「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嗎?」,大兒子會馬上回答說:「今天早上帶妹妹玩了兩個小時。」在春曉看來,為家裏分擔家務活,是大兒子衡量愛的標準。

三個孩子的好處,可能是他們可以一起玩耍,一起長大。「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時間,會慢慢成長起來。作為媽媽,能做的就是引導他們長大成人。」春曉說。

改變的軌跡

兼顧家庭與事業,是每個父母都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於「三孩」家庭來說,這個問題會顯得更加緊迫。在這個命題的天平上,「三孩」的到來,加重了「家庭」的砝碼,為了達到平衡,「事業」這一邊的砝碼也需要跟上。

面對40萬的債務,春曉不忍讓丈夫獨自承擔,因此,在今年7月,她開通了短視頻賬號,嘗試通過帶貨等途徑幫補家庭收入。

這個川妹子有一副姣好的面容,水靈的大眼睛笑起來時像飽滿的月牙。加上三個可愛小孩助陣,她的短視頻賬號僅開通了三個月,就吸引了接近一萬的粉絲。

春曉的小紅書

她會不定時地發佈「三小隻」玩耍的日常、一家五口彈奏唱風靡網絡的歌曲,偶爾也會發佈一些吐槽「三孩家庭」生活一地雞毛的事情,開通直播和網友嘮嗑、分享育兒經驗等。當然,拍短視頻最重要的——賺錢。

短視頻博主的身份,讓她偶爾接到了成都本地商家的推廣邀請,孩子因而有了遊玩的場所。

連6歲的老大也能看得出來。有一天,他「人小鬼大」地對春曉說:「如果沒有我給你拍視頻,怎麼會有人請你出來玩?」

春曉有點驚訝,也有點生氣,嚴肅地教育孩子:「這些地方是我找給你們玩耍的,所以你們配合我拍攝視頻,用你們的一點點勞動,來換取一天的開心。」

有了孩子以後,每位父母事業發展的路徑似乎都繞不開了養兒育女的命題,為了生娃,春曉從成都一家電視台辭職成為全職媽媽,為了養娃,她之後又開啟了短視頻創業的階段。

李艷和張軍一家,則將家庭的重心,從深圳轉移到了湖南老家岳陽。

《如父如子》

大女兒張靜已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兩個小兒子的養育問題成為李艷一家的考慮核心。今年年中,疫情的一次反撲,迫使夫妻二人將兩個年幼的孩子帶回湖南。而這一趟返鄉,也讓他們下定心來回到老家開始新生活。

此前,由於深圳的育兒成本太高,加上李艷在深圳買了社保沒法長時間離開崗位,張軍就曾帶兒子回湖南生活。等孩子長大了,他打算全權交付給父母教養。

女兒張靜卻在這時提出了反對意見,一是撫育兩個幼孩對於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來說,太累了,二是,她不願兩個弟弟再成為留守兒童。

張靜不到兩歲的時候,父母便南下打工,一兩年才回一次家,直至11歲,她被被接至深圳上學。事到如今,李艷還記得,她和張軍在老家過完年跟女兒道別時,看到女兒不忍分離而哭天撼地的場景,讓她倍感心酸。

思慮多番以後,張軍捨棄了在深圳打拼多年的人事主管的事業,決心回老家開始一番新的事業。夫妻二人在岳陽的縣城買了房,方便兩個孩子新學期入讀幼兒園。

有了三孩,生活,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韻

來源:勿以類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