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喉嚨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不是「咽炎」,可能是癌症上身!

食管是咽和胃之間的一段肌性食物通道。食管癌是一種地域性分佈很強的惡性腫瘤,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發病率相差很大。

我國高發,排在惡性腫瘤的第4位,年新發病例15萬以上,佔世界年發病例總數的一半多。

食管癌鋇餐造影

然而,由於早期的食管癌可以沒有症狀,或者說僅僅有一些類似於「慢性咽炎」的症狀,往往被人們所忽略。

我們先來看兩個真實案例——

案例一:

48歲的王先生,最近一直覺得咽喉乾燥、發癢,以為肯定是喝酒抽煙應酬過多所致,也就沒太在意,只是吃點潤喉片之類的東西,可是症狀始終不見好,還總感覺咽部如鯁在喉,感覺有東西,卻咳不出,咽不下。

他懷疑擔心自己得的是咽炎,就去耳鼻喉科看看。醫生建議做胃鏡檢查,竟被診斷為早期食道癌

看到診斷報告,他始終無法相信,明明是一個常見的咽炎,怎麼就是食道癌呢?

案例二:

數月前,63歲的王老漢感覺吃飯時,食物下去不順暢,懷疑是老毛病咽炎嚴重了。就自己在小診所包了藥吃,沒什麼效果,並且越來越嚴重。

不得已,來到我們內鏡中心做個胃鏡。

胃鏡檢查時,鏡子下到食管下段就看到一處佔位性病變,再往下賁門口及內緣均見一巨大凹陷性潰瘍。診斷為食管賁門癌(胃癌侵及食管)。

那麼,食道癌來臨,會有哪些症狀呢?

食管癌好發於50歲以後男性,老爸們,尤其是農村的老爸們,大多有吸煙喝酒的嗜好,所以作為子女,一定要重視一些不起眼的症狀,不要輕易當成咽炎。

1、早期症狀

食管癌的早期症狀多不典型、沒有特異性、時好時壞和反覆出現。常見不適包括:

①大口固體食物梗噎感。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早期症狀。一般在第一口進食時出現,以後即消失,幾天到幾個月出現一次,容易被忽視。也有持續出現的,但多誤為咽炎或食管炎,自服消炎藥後能緩解,實際上不服任何藥物,症狀亦可緩解,因為該症狀的發生不是由於疾病的機械梗阻所致,而是病變部位的炎症,神經反射、食管痙攣等因素有關。隨着病情進展,出現症狀的間隔時間逐漸縮短,症狀更趨明顯。臨床上極易誤診。

②食管內異物感。

約有15-21%的患者吞咽時自覺食管內有異物感。部分病人進食時感覺有異物黏附在食管壁上,吐不出、咽不下的不適感。異物感的部位多與食管病變的部位一致。

③胸骨後疼痛、不適或梗噎感。

進食後或不進食時出現輕度胸骨後疼痛感,時有時無,進食熱食時更易出現。有時候吞咽食物時在某一部位停滯或輕度梗噎感。

④下段食管癌還可以出現劍突下或上腹部不適,呃逆、噯氣。

2、中晚期症狀

絕大多少食管癌患者到醫院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中晚期食管癌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

①吞咽困難

90%左右的患者都是出現此症狀後來醫院就醫,而且吞咽困難症狀隨時間流失呈進行性加重。開始進食大塊食物時出現,逐步發展為進食米飯大小食物時也需要開水或稀飯衝下,隨後發展為只能進食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嚴重者最後滴水不進。這個過程一般僅需3-6個月。

②梗阻

嚴重者進食時完全梗阻,並常伴有持續性口吐泡沫樣粘液。這是由於食管癌的浸潤和炎症反射性引起食管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加所致。粘液積存在食管內可導致返流、嘔吐甚至引起嗆咳,嚴重者出現吸入性肺炎。

③疼痛

多為進食時吞咽痛,晚期者出現持續性胸骨後或背部疼痛,其性質為鈍痛或隱痛,亦有燒灼痛或刺痛,並伴有沉重感。疼痛的部位同病變的部位可以不一致。疼痛常常提示腫瘤已經有外侵,引起食管周圍炎、縱隔炎,但也可以是腫瘤引起食管深層潰瘍所致。疼痛嚴重不能入睡或伴有發熱者,不但手術切除的可能性小,而且應注意腫瘤穿孔的可能。

④出血

少數食管癌病人也會因嘔血或黑便而來醫院就診。腫瘤可浸潤大血管特別是胸主動脈而造成致死性出血。對於有穿透性潰瘍的病例特別是CT檢查顯示腫瘤侵犯胸主動脈者,應注意出血可能。

⑤聲音嘶啞

常是腫瘤直接侵犯或氣管食管溝淋巴結轉移後壓迫喉返神經引起。

3、其他全身症狀、轉移症狀和併發症

①體重下降和發熱。

因梗阻而進食減少,營養情況日趨低下,消瘦、脫水常相繼出現。腫瘤擴散時也會出現體重下降,發熱等情況。腫瘤熱多半發生在午後,38度左右,體溫在早晨和上午往往正常。

②腫瘤浸潤穿透食管侵犯縱隔、氣管、支氣管、肺門、心包、大血管等,引起縱隔炎、膿腫、肺炎、肺膿腫、氣管支氣管瘺、致死性大出血等。

③全身廣泛轉移引起的相應症狀。

如肺轉移時,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腹腔淋巴結轉移時,出現腹痛,食慾下降等,肝轉移時,出現右上腹痛、食慾下降、黃疸、腹水、大出血、昏迷等。

④惡液質、脫水、衰竭。表現為極度消瘦和衰竭,常伴有水電介質紊亂。

懷疑食管癌,要做哪些檢查呢?

1、消化道鋇餐造影

僅在病變發生解剖形態學明顯改變時才能顯示出來,早期食管癌的診斷陽性率較低,準確率僅為50%左右,因此單純X線造影不能獨立作為早期食管癌的診斷方法。

造影有可能顯示病變區黏膜皺襞增粗、迂曲、紊亂和中斷,小潰瘍龕影,小充盈缺損,局限性管壁僵硬。出現這些特徵提示病變已非很早期,至少為早期浸潤癌。

2、胃鏡或食管鏡

內鏡用於食管癌診斷有着重要意義,它可以直接看到癌腫,還可進行腫瘤活檢獲得病理學診斷,診斷率可達80%。

它比上消化道造影能更好地顯示病變,特別是細小的早期食管癌。

當患者有吞咽不適或進食後胸內疼痛等症狀,上消化道造影未能顯示食管異常,應毫不猶豫地進行纖維胃鏡檢查,以除外食管癌。

3、內鏡超聲檢查

是將內鏡與超聲技術合為一體的新型技術,通過內鏡直接觀察食管腔內的形態改變,同時進行實時超聲掃描,可以獲得食管壁各層次的組織學特徵,獲得比X線、CT和內鏡更加豐富的信息。

高頻超聲可以區分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癌變,區分上皮內癌、累及固有層的最早期浸潤癌(黏膜內癌)和浸潤至黏膜肌層的早期浸潤癌(黏膜下癌)。

另外,與內鏡比較,內鏡超聲檢查能夠發現更早期的食管黏膜病變,對發現早期食管癌具有更重要的價值。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胃腸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