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誰才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喜歡的菜?看答案就明白了

看各大城市裏的餐館排行榜,在口味的喜歡選擇上,明顯川菜的麻辣佔據到各地美食排行榜前列,不管是在包辣區或是不包辣區生活的人,吃辣成了各地人不言而喻的相同。

看各大城市裏的餐館排行榜,在口味的喜歡選擇上,明顯川菜的麻辣佔據到各地美食排行榜前列,不管是在包辣區或是不包辣區生活的人,吃辣成了各地人不言而喻的相同。

那麼,大勢所趨的川菜是否如佔領大街小巷一樣佔領我們的餐桌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菜譜類app扛把子「下廚房」做過一個調研,從受大家喜歡500道菜譜中發現,中國家庭烹飪首選,除去了些無法歸類的家常菜之外,魯菜反而躍居川菜排在第一位。前50強的排名中,川魯各佔13席,但魯菜的人氣指數遠超川菜。排名越靠前,魯菜的優勢就更加明顯,排名前10的菜譜中,有4份都是魯菜,川菜靠着碩果僅存的魚香肉絲和麻婆豆腐兩道菜贏回顏面。

排名最受歡迎的一道菜——可樂雞翅,它的真實身份讓人大跌眼鏡,實打實的網紅菜譜它的發明者居然是山東濟南一個廚子無意發明的,所以它歸類屬於魯菜。

魯菜曾是明、清宮廷菜的代表,實力槓槓

魯菜的歷史極久遠,從《尚書·禹貢》得知「青州貢鹽」,山東人早在夏代的時候就知道用鹽來調味。而《詩經》中也有食用黃河的魴魚和鯉魚的記載,到今天糖醋黃河鯉魚仍然是魯菜中的佼佼者。魯菜從宋代以後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時魯菜為宮廷御膳主體,魯菜大廚擅長「螺螄殼裏做道場」,粗菜也要細作。蔥燒海參、九轉大腸、山東酥肉、糟溜魚,這些都是魯菜中的經典。

百年前魯菜的地位不亞於今天的川菜。明清以來,大量山東人移民到東北、京津地區,人口流動影響着口味,這些山東移民把山東的飲食生活方式帶到了這些地方,大大影響了如今的東北菜、天津菜、河北菜、河南菜等地方菜系。

川菜的走紅和當年魯菜川菜的走紅如出同轍,隨着四川人遷移至全國各地帶去川菜的味道改變當地人的口味。

佔據中國人餐桌最愛,魯菜為何還是沒落了?

八十年代之後,山東從當年的人口流出省,變為流入省。原先的山東菜館早已被默認為京菜,山東人不再是主要外來人口,四川人、湖南人重新定義了外來菜。

「八大菜系」中,魯菜素來就是「八大菜系」之首,因為魯菜做法極其考究,是其他菜系不可比擬的。這也是今天魯菜在各大城市美食排行榜中無法躋身前列的重要原因。對食材和烹飪手法的過分講究,在快節奏的當下是魯菜最大的軟肋。如果在等餐的時候,別的菜只需稍等片刻就能上桌,而講究口感的魯菜,單是一個油爆雙脆,幫廚往往要花一個小時專門去掉雞胗上的一層薄膜。

高湯吊鮮本是魯菜中最為講究的,但一晚上熬好的高湯還不如一小勺雞精的鮮味。過於精緻使得魯菜無法工業化,慢工如細活自然價位就會上漲,據統計,在北京,魯菜是僅次於自助餐和西餐之後人均消費價格最高的菜系。

慢、貴,這些極具殺傷力的弊端也使得魯菜並不是人們出外就餐的首選。在大眾點評上,很多城市的美食搜索見到魯菜很難找到,杭州的大眾點評中乾脆就去掉了魯菜。只有北京的大眾點評上還能找到魯菜,但位置也是排在相當後的地方了。

從八大菜系之首,淪為國民菜,雖然在家庭烹飪菜譜中,魯菜仍然是佔領着中國人餐桌,儘管還有蔥燒海參、九轉大腸、山東酥肉、糟溜魚這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招牌菜撐着場面,也有中國家庭主婦最愛做的可樂雞翅,想想當年的風光和今天對比,魯菜的今天的境況還是令人唏噓。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葉淨寒

來源:有間食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