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宋飛:中國大學更名學

中國大學為什麼熱衷於改名?哪些大學的校名改了又改?如何改一個與時俱進的校名?

長安大學和長春大學誰才是「長大」?北京工業大學和北方工業大學誰才是「北工大」?「華農」到底是華中農大還是華南農大?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高校簡稱頻繁撞車,這種中國特色甚至驚動了教育部——2015年,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四川大學隨即向教育部發函抗議——川大下屬的華西醫學中心俗稱「川醫」,與瀘州醫學院改名後的簡稱相同,校友們此後自報家門可能會面臨不小的尷尬。

與川醫相比,南京大學學生的憤怒更讓人同情——一直自稱「昌大」的南昌大學,2015年突然在學校章程中把簡稱改為「南大」,但南昌的簡稱是「洪」或「昌」,改成「南大」實在可疑。

中國大學簡稱為什麼老愛撞車?原因很簡單,全國兩千多所公辦高校中,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尤其近6年中共有472所高校改名,佔總數的23%。由於修改後的校名大多模糊難辨,地域和功能往往重合,撞車成為必然趨勢。

為什麼中國的大學這麼愛改校名?

中國高校的改名熱始自上世紀80年代,在此之前,高校名稱多模仿蘇聯,綜合性大學較少,大部分是各部委下屬的專業院校,校名多為「地名+專業」,如北京鋼鐵學院、蘭州鐵道學院等,校名極少衝突。1978年後,由於體制調整,上一級管理機構變更後下屬院校相應改名。如大連鐵道學院原本隸屬鐵道部,交還遼寧省後改名大連交通大學;第一軍醫大學退出軍隊序列後移交廣東省獨立辦學,改名南方醫科大學。

模仿蘇聯高等教育體制,北京在西北郊(學院路兩側)修建了「八大學院」:北京醫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林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礦業學院

體制調整影響的只是一小部分,像鄭州糧食學院先變身鄭州工程學院,又改名河南工業大學,就很難用體制原因解釋。

真正推動改名潮的是90年代後的高等教育市場化。改名最直接的好處是招生,學院改名大學,錄取分數就能上幾個台階。例如2015年西藏民族學院改名西藏民族大學,在河北省錄取分數比上年提升12分;蘭州商學院改名蘭州財經大學,河北、江西、河南錄取分數比也分別比上年提高了5分、6分和8分;2012年山東經濟學院與山東財經政法學院合併改名山東財經大學,當年該省二本錄取分數飆升30分。

**

原山東經濟學院本部(今山東財經大學燕山校區)校門更名為「山東財經大學(籌)」

普遍的改名潮中,很多學校不改也得改。據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章開沅回憶,華中師範學院原來就不想改名,但在教育部門編制的高校名錄上,由於保留「學院」名稱,華師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學」之後,影響了招生質量,不得不隨了大流。

除了提高招生質量,更大的動力是錢。單科類學院的資金投入、專業建設、實驗設備、師資力量和綜合性大學差距很大。升為綜合性大學後,可設碩士點、博士點,獲得更多辦學經費和項目資助。以瀘州醫學院為例,改名後學校由17個二級院系、20個本科專業,調整為12個院部、25個本科專業,好處非常明顯。

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後引發爭議,微博上出現了#堅決捍衛四川醫科大學#的話題:「2015.4我校合理、合法、合規的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新校名授牌儀式完成,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一改最初恭喜祝賀的態度,強烈反對。初始,四川醫科大學上下師生保持低調,可一系列輿論愈發不利我校,川醫大學子決定團結一致,捍衛母校尊嚴。6月26日全校學子在校內集體發起訴求:堅決捍衛四川醫科大學!」

據相關規定,「學院」升格「大學」,必須滿足「主要培養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政法、財經、教育、理科、工科、農林、醫藥等八個學科門類中;以三個以上不同學科為主要學科;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五千人以上。」但很多學院其實無法滿足這些條件。

促使學院們急於升格為大學的真正動力,可能是相關領導的行政級別——學院改為大學後,校長級別由副廳局級直接升為正廳局級,跨過很多同儕一輩子都跨不過的門檻。受益的不只是校長,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績——2014年5月,瀘州專門成立「推進瀘州醫學院新區建設和更名工作領導小組」,擔任組長的不是校長,而是瀘州市委書記。

僅僅提高級別顯然不夠,想讓校名有吸引力,還要儘量圈住更大的地。以市命名的高校最好改成以省為名,製造省屬高校錯覺的同時又模糊了學校相對偏僻的地理位置。比如2013年河南信陽、安陽、周口等七所地方高校更名,新校名都以「河南」開頭。

2013年河南省教育廳發佈公示,7所高校變更校名

就算不能以省為名,至少得改成半個省,如煙臺師範學院改名為魯東大學。以省為名的高校則要儘量改成以中國為名,比如浙江美術學院改名中國美術學院。如果不能改成中國,則至少要改成小半個中國,如太原機械學院先改名為華北工學院,又改名為中北大學,第一次看到這個校名的人很難想到它坐落於太原。

尷尬的是,帶「中國」、「中華」、「中央」字樣的高校已有二十餘所,幾乎將各個學科領域瓜分殆盡,「華南」、「華北」、「中南」、「西北」等覆蓋大區域的高校也有五十所,很難再圈出新地。一些高校為了變大,甚至圈到了別人的地盤,例如地處華東的曲阜師範大學,就曾一度準備改名「華北師範大學」。

這當然也難不倒中國的大學校長。漢語組合方式豐富,只需顛倒文字順序,即可用「東華」「南華」「西華」「北華」繼續圈地,或者起用少人問津的「北方」「南方」;實在不行還可以把校名與山川江海綁在一起。

部分地理空間擴張校名

不過,校名也未必越大越好。2003年北方交通大學改名北京交通大學,雖然地理空間縮小,但是更強調「北京」這個重要身份,而以北京冠名的高校,辦學層次大多不低。但用不用這一招要看城市的牌子夠不夠響,除北京、南京、哈爾濱、西安外,其他城市少人問津。

部分地理空間收縮校名

僅靠圈地,蛋糕還是會很快分完,但學校專業上還可以做文章,通常的做法是:鋼鐵、輕工、紡織、化工、機電改名「科技」或「工業」,石油、礦冶、煤礦、水電、地質改名「工程」或「理工」,鐵道改名「交通」,水產改名「海洋」,銀行改名「金融」,師範改名「文理」。步子邁得最大的,是原名河北地質學院的石家莊經濟學院。

這種改名法雖讓很多學校臉上有光,但也讓一些名校感到委屈——中國高校中帶「理工」字樣的有32所,幾乎每省都有一所「理工」大學。而在這32所帶「理工」字樣的高校中,屬於「211工程」的僅有7所。

與公立大學相比,民辦大學也有自己的高招。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海淀走讀大學,因為沒有宿舍,學生每天回家而被北京市民戲稱為「海跑兒」,學校招生和學生就業都飽受歧視。但2003年這所學校改名北京城市學院,並計劃於未來改名北京城市大學,再也不見當年「海跑」的影子。

海淀走讀大學首屆開學典禮

不過,改名潮中也有學校失足落水。最著名的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改名長安大學,這個民辦氣息十足的新校名使學校聲望一落千丈,改名前錄取線超出一本線70分以上,改名十多年,錄取分數仍遠低於原有水準。

當然,改錯名字也可以走回頭路。1994年,兩所國家重點大學四川大學和成都科技大學合併,成立「四川聯合大學」,但新名字嚴重影響了招生質量,1998年,「四川聯合大學」再度改名「四川大學」。

部分反覆改名院校

頻繁更改校名並非世界通例,在東京郊區稻田創辦的早稻田大學和位於兩河交匯處牛車渡口的牛津大學,至今抱殘守缺,沿用鄉土氣息濃郁的創始校名。為了銘記校史,早已成為美國頂尖公立綜合性大學的德州農工大學 TEXAS A&M UNIVERSITY也仍在校名中保留着 Agriculture和 Mechanics的縮寫。

中國大學校名普遍的大氣魄、大格局,讓西方名校顯得異常寒磣,例如培養了五位諾貝爾獎得主、九位菲爾茲獎得主和五位法國總理的巴黎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就因為吃了校名的虧,初次來華尋求合作時被北大以「專業對口」為名推給了北師。

而巴黎高師的學子有時也反過來誤會中國的大學——他們來中國訪問順便當外教時,往往推己度人,認為名字裏有「師範」的都是當地頂級學府,結果追悔莫及。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大象公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