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邵氏鬧鬼背後並沒有那麼簡單

今天給各位說一個恐怖話題———香港電影公司邵氏的靈異傳說。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香港這個地方是江湖地,魚龍混雜。有很多的都市傳說。

像什麼:高街鬼屋、辮子姑娘、九龍城寨叉燒飯、大頭怪嬰、屯門公路啦,很多很多。

對此話題感興趣,推薦大家有空看看這本書:《香港都市傳說》,很頂。

其中邵氏片場鬧鬼,也是香港最最著名的都市傳說。

曾經的邵氏片場

現在的邵氏片場,看着就瘮人

首先向各位簡單講講邵氏影業。

邵氏影業是香港最牛的電影、電視製作公司。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港星、大導演、經典港片,很多都是邵氏出品。

邵氏經典電影,看出分別是哪三部片子了嗎?

而邵氏的老闆就是大名鼎鼎的邵逸夫啦,全國各地的逸夫樓就是他老人家捐的。

邵氏有多牛,咱就不展開講了,太多了。友只需記住大名鼎鼎的邵氏的大標誌:SB就OK了,所謂:邵氏出品,必屬精品。

而且TVB也是邵氏旗下。

但是就這麼金光閃閃的邵氏集團,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鬧鬼傳聞,而且多到離譜:

一搜香港媒體,全都是消息。隨便說幾個:

1.廁所里的奶茶婆婆:在邵氏6號廠女廁,人們在蹲坑的時候,會聽見有個老太太敲門:"你要不要喝奶茶啊?"(你飲唔飲奶茶呀?),但是打開門什麼也沒有。

2.還是這個6號廠女廁,特別有名,女演員都怕。輕易不去,當年作為新人的滕麗名去了,然後洗手時看到自己身影出現在別的鏡子裏。能理解啥意思嗎……

3.鄭伊健在片場碰到"小鳳仙"事件。

4.翁美玲戲服事件:關於翁美玲的故事特別多。蘋果日報報道,大約在九十年代,有個女演員拍古裝戲時,突然呆滯無反應了,全身發抖,片場人員嚇壞了,把女演員戲服一脫,發現衣服裏面寫着幾個字:「天師執位翁美玲」。自此所有已故藝員穿過的戲服都會被銷毀。

(為表尊重,此處就不放翁美玲的照片了,讓她最美的一面留在大家腦海里)

類似還有太多太多太多了,什麼歐陽震華、渣渣輝、林峰,能說一晚上。

所以如今邵氏片場已經成為很多恐怖迷的探秘聖地。

目前的邵氏老片場,來源:香港都市探險攝影師Sing Chan

要說這些靈異事件里,最猛的就是邵氏宿舍事件了。在香港可是鼎鼎大名啊。

邵氏老片場鳥瞰圖

如果說上面的故事特像地攤小報,那麼邵氏宿舍鬧鬼可是證人頗多、出處紮實。

邵氏宿舍的靈異故事,在當時的親歷者們都是知道的:

比如大導演李翰祥在回憶錄里說:邵氏影城的第二宿舍,忽然傳出鬧鬼的新聞,宿舍里的人個個談鬼色變,有幾位女明星居然嚇得幾夜沒回家。

超級大導李翰祥,我們以後會出大師的單獨文章

在1972年出版的《銀幕千秋》一書中,作者劉晴也肯定到:七十年代的時候,邵氏宿舍鬧鬼,人盡皆知,有人說是一個女鬼,有人說絕不止一個……

再一個證據,李修賢大哥夠穩重了吧,他公開聊過邵氏宿舍鬧鬼事件。

直到現在,邵氏宿舍仍是香港最出名的鬧鬼黑點之一。

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個視頻,很猛

為什麼邵氏宿舍的鬼故事這麼有名??

不是無中生有的。

是因為從六十年代開始,邵氏宿舍里發生了巨多的演員、導演自殺事件。

著名的邵氏宿舍

最著名的是,1966年8月28日,邵氏年僅21歲的女星李婷,在員工宿舍3座102室洗手間上吊自殺。

死者李婷只是邵氏一位小演員,出生於北平,長相甜美,性格柔和。在邵氏一直不算大紅大紫,在邵氏電影裏經常扮演那些逆來順受、被欺負的弱質女子,命運大都十分不幸。

她的實際人生也很不順,她是小演員,收入不高,月薪1000元,而且家庭貧困,父親李書堂病重無錢醫治。

所以她很着急弄錢。當時有個富商要跟她訂婚,富商很大方,直接給了李婷20萬元禮金。

李婷拿出2萬元給父親治病,還餘下18萬元,她借給了和她關係親近的導演秦劍。請注意當時的18萬港幣可是大錢。

導演秦劍

秦劍是邵氏的大咖導演,一手發掘了李小龍,捧紅謝賢,曾是香港電影粵語片時代票房最高的導演,但是此人好賭成性。

出自李翰祥《三十年從頭細說》

李婷和秦劍相熟於後者導演的電影《黛綠年華》。

小演員和大導演之間,感覺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秦劍從李婷手裏拿到18萬轉頭就去賭馬,結果將錢輸得乾乾淨淨。

李婷得知後很受打擊,於邵氏宿舍懸樑自盡。只給父親留了一張紙條:親愛的爸爸你好好活下去。

李婷的自殺方式在當時看來是十分不解的,因為她既不是服安眠藥自殺也不是服毒自殺,而是上吊自殺的,死狀甚是恐怖。目擊者稱,李婷死裝相當悽慘:披頭散髮,眼球突出,舌頭長伸,慘不忍睹。

當時第一個到達現場的是編劇丁善璽。邵氏為李婷出錢治喪,公司內卻無人願意為一個非親非故的人辦理後事。幸得丁善璽為其打點後事,領死亡證、買棺材山地、造車頭照片等一切,當時連送殯隊伍也只有他和幾個年老清潔雜工。

此事還沒完,李婷死後還發生一連串悽慘事件。

幾個月後,她父親李書堂因為極度哀傷,也在家中上吊自殺了。

接着更離譜和恐怖的事情出現了,大約在李婷死了兩年後,曾欠她錢不還的秦劍也在邵氏宿舍上吊身亡。李婷自殺在一樓,而秦劍上吊在四樓。

出自李翰祥《三十年從頭細說》

有人分析他是因為婚姻失敗、事業停滯和賭債高築才自殺的,但他為什麼選在邵氏宿舍?又為什麼以同樣的方式自殺?nobody know。

女明星、大導演接連在宿舍上吊自殺,生前命這麼苦,死得也不安生,於是性質就微妙起來,其實這就跟每個大學總有一條保研路和緊閉的女廁所差不多。

所以從此開始,以邵氏宿舍為中心的邵氏片場開始了鬧鬼傳說。

比如小保安遇秦劍鬼影事件:

再比如幫李婷料理後事的丁善璽,傳說李婷的鬼魂曾跪謝了一夜,令丁善璽頗為感動。所以在1989年,丁以李婷為原型拍了一部《飛越陰陽界》,"女鬼專業戶"王祖賢主演。

講一個意外吊死在酒店套房內的女明星,由於生前事業未成,靈魂來到一直暗戀她的攝影師少凱的夢中,要求他幫助自己"還魂"。

[page]

這.....感覺就是用相同的情節、相似的演員來慰藉亡靈。

不知道天堂的李婷當年看到是不是深感欣慰

在李婷、秦劍之外,邵氏公司發生了一連串自殺事件。名單很長:林黛、林鳳、白小曼、洪波、杜鵑、李允中等等。

李碧華(《霸王別姬》、《青蛇》原著作者)在《胭脂扣》最後幾章里,經由如花之口,提到過邵氏女星的悲涼:"在苦等十二少的路上,我碰到不少趕着投胎的女人,她們都是自殺的……差不多都是邵氏女明星。"

《胭脂扣》裏提到的這幾位,很多人看名字估計覺得一臉問號,什麼山頂洞人遠古始祖?

實際上這裏面有三位是邵氏當時最重量級巨星,巔峰時期不輸後面90年代大火的四大花旦王祖賢、關之琳、張曼玉、鍾楚紅

林黛,濃眉大眼的清純佳人

樂蒂,氣質絕了

白小曼,長得有點像楊恭如

林黛本人天真活潑,是朵嬌花。她是邵氏初開影城時,重金從敵手電懋公司挖角過來的,與李麗華是邵氏兩大台柱。

左邊是李麗華,也是傳奇,首位在荷里活擔綱女主角的華裔女星。

林黛曾以《金蓮花》、《貂蟬》、《千嬌百媚》、《不了情》四度獲亞洲影后,在邵氏明星的地位高高在上,是香港最紅的女星。

她因為和李麗華搶男人失敗,下嫁給一個叫龍繩勛的公子哥兒,此人是花花公子,喜歡出入風月場所。

長得是真帥

林黛鬧過好幾次自殺,最後一次吃安眠藥還開瓦斯,結果真的香消玉殞。林黛的遺容,是好友樂蒂化的妝,沒想到樂蒂也以自殺結束生命。

樂蒂也是邵氏從別的公司挖角來的,李翰祥導演的經典恐怖片《倩女幽魂》,她演女鬼大受歡迎,奠定之後大家追捧古典美人的基礎。

王祖賢某些角度跟她很像

然而李翰祥的超級大作《梁山伯與祝英台》讓新人凌波大紅,在台北宣傳時甚至要大批保鏢護航。

凌波反串梁山伯

樂蒂心裏鬱悶,跳槽到電懋,但是事業依舊沒有好轉,在與喜劇男星陳厚離婚後,她也服安眠藥自殺了。

至於第三位白小曼,她比較特殊。三級艷星出身,也是被李翰祥一手挖掘,白小曼這個藝名還是李翰祥用民國名媛陸小曼的名字幫她改的。

在李翰祥的回憶錄《三十年戲說從頭》裏,關於白小曼的描寫整整有二十多頁。她在邵氏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李翰祥執導的《聲色犬馬》。

李翰祥大讚她是"林黛以後最大的發現",更安排她在下部電影《港澳傳奇》出演女主角,指定她在籌拍的清宮大片《傾國傾城》及《瀛台泣血》中飾演珍妃。

邵逸夫對她也是非常喜歡,贊為未來的天王巨星,與她簽了五年長約,給白小曼的月薪高達五千元,據說是當年邵氏女星的最高級別。

但就在《港澳傳奇》開拍之際,白小曼卻突然失蹤。

1974年,傳出她服藥自殺的消息,死的時候只有19歲,震驚整個香港。

死因眾說紛紜,有說是受黑社會迫害下藥,有說是與母親撕逼,還有不少香港報刊歸咎為邵氏公司和李翰祥之罪。

李翰祥為此特意發出聲明:"白小曼的死與邵氏公司以致香港的電影界沒有半點關係。她的死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而她的母親應負全責。"

不過在白小曼留給母親的遺書上寫道:媽,我永遠的愛您!我吃了好多!我開始了!可是我要喊,我死也不安樂。我要叫出來!媽!我好苦哦!

這,感覺是抑鬱症啊?

除了這大名鼎鼎的三位,還有艷星杜鵑離奇自殺事件。

杜鵑曾於1964年拿下金馬女配,之後嫁給了九龍巴士公司的雷公子,此人也是花花公子。

兩人離婚後,杜鵑常常和女性朋友一醉方休。1969年,杜鵑與一名女服裝設計師在同一張床上自殺。

而杜鵑死後一年,前夫雷公子也以同樣的方式自殺了。

還有從邵氏跳到國泰、被外借給日本東寶公司的莫愁,也因感情風波自殺;

全部看下來,無論是誰,這些女明星都是一夜之間躥紅,成了明星,但又無力應付坎坷命運,自殺身亡的時候都年紀輕輕。

一般來說,女明星自殺,總會被冠上一個感情問題的由頭,而這種桃色新聞往往掩蓋了源頭。

事實上,套用現在的熱詞,邵氏演員、導演的自殺,應該是一種結構性壓迫

因為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貧富差距巨大,充斥着劫匪、貧窮、難民,黃賭毒泛濫,官商勾結,著名的四大探長和跛豪就出自這個時期。

在一次訪談中王晶談到70年代的香港,"好像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天起世界就是如此,人們也很習慣,不感覺有什麼特別不妥——生活是很具體的,具體到沒什麼對錯可言"。

王晶的《追龍》就是講這段時期

邵氏集團作為一個商業公司,在光環背後是非常高速而殘酷的。

而這些女演員,看似風光,其實是純粹的工具人,必須緊緊依附於電影公司賺錢。紅得也快,被代替得也快。

龐大的邵氏帝國向來不缺前仆後繼的漂亮女人。邵氏對女演員有多寵愛就有多苛刻,給你華服加身和鎂光燈照耀,也給了你鏡花水月的短暫泡影。

當時邵氏的策略是從十幾歲就挖掘女星,當她接近30歲時使用壽命就差不多到了:容貌不復從前,遭到觀眾的厭棄時,大公司就改捧新人。

所有女星都對自己的命運心知肚明。

比如:

樂蒂被凌波取代。

白小曼自殺後,李翰祥迅速挖掘了她的替代品余莎莉。

而余莎莉中年落魄,得了皮膚病,在蟑螂滿地的暗巷裏討生活。

余莎莉的後輩邵音音為了美貌,結果半生都頂着一張整容失敗的臉。

從文藝片女演員到風月片艷星,無不陷入這個怪圈。

她們更像是放在架子上的鳳梨罐頭,任人挑選,有賞味期限,壓根不會像金城武的願望里說的那樣"一萬年都不會過期"。

像李麗華那樣圓滿過完一生的是極極極少數,大多數都只落得一句"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

被尊稱為一聲"東方荷里活"的邵氏是偉大的,而偉大之下究竟隱匿了多少女明星的悲慘往事,恐怕已經無人知曉。

所以那些邵氏的靈異怪談,某種程度上是真正的時代眼淚。

設計/視覺:YAN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麗

來源: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