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古人怎麼坐才叫「坐有坐相」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甚至連舉手投足、站立坐臥都要有行為規範,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國古代,特別是魏晉以前,對於「怎麼坐」講究頗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經坐」、「恭坐」、「肅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雙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勢可謂數不勝數。那麼,怎麼「坐」才叫「坐有坐相」?

「安坐」——古代最合禮儀的坐姿

《容經》:「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

古代的「坐」與現代的「坐」並不一樣。在秦漢以前,「坐」的概念比較寬泛,「坐」、「踞」、「跪」、「拜」等都屬於當時坐的範疇,這是當時合乎禮儀的坐姿。其中的「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語「正襟危坐」里所說的「坐」,指的就是這種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體面的一種坐法,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於地,臀部貼於腳後跟。據考證,安坐源於神靈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勢「屍坐」,乃一種權威姿勢,當時的貴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開場合都是這麼個坐法。

同一個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有關坐姿的理論,古人稱之為「坐容」,系《容經》的組成部分。

西漢賈誼在《新書》中專門寫了《容經》一章,其中「坐容」這樣要求:「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身體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長一短,腳掌不要着地。兩眼平視的,稱為「經坐」;頭微低,目光注視對面尊者的膝蓋,叫「恭坐」;低頭,目光不超出身邊數尺遠,則為「肅坐」;頭完全低下來,甚至連手肘都下垂,那是「卑坐」。

賈誼所說的「經坐」,其實就是常規的「安坐」,即「席地而坐」。據分析,賈誼的《容經》可能是專為諸侯王而寫的「禮儀教材」。可見,當時「怎麼坐」確實很重要。

除了固定場合的「坐法」外,古代對像今天坐公交車出行一樣的乘車行為也有特別要求。秦漢以前,人們乘車分為「坐乘」和「立乘」兩種,即坐着和站着之分,分別有「坐車之容」和「立車之容」約束之。

「箕踞」——古人最隨便的坐姿

《說文解字注》:箕踞乃「臀着席,而伸其腳於前」

先秦時期,不會坐或是亂坐都屬不懂禮儀的行為。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亂坐而被孔子臭罵一通。一次,原壤張開兩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一說。據《論語·憲問》記載,孔子見到後當場就發火了,用拐杖敲打了原壤的小腿罵道:「幼兒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大概意思是:你從小就不懂禮數,長大也是廢物一個,老了白浪費糧食,是個害人精。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對待原壤顯然是過於「上綱上線」了。秦漢以前,除了禮儀性質的坐法外,還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開場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勢。蹲踞與箕踞相對舒適、自由,是古人較為隨意的休息性姿勢。

「蹲踞」是腳底和臀部着地,兩膝上聳,就是「蹲着坐」。「箕踞」是怎麼個坐法?清代人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稱:「箕踞,則臀着席,而伸其腳於前。」就是兩腿伸直拉開,呈八字狀的坐法,看起來似簸箕。原壤的「夷」,應該就是這種坐姿。

根據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這兩種比較生活化的坐法,其實是殷商時期東方夷人(今江蘇、山東一帶原居民)的坐法,與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顯得原始、粗俗,春秋時期原壤的坐法被稱為「夷」,源頭即在此。

「垂足坐」——漢末最新潮的坐姿

《後漢書》:「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

床在今看來是一種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床,安身之幾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現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蓆子上。這種床也稱榻。坐榻其實與「席地而坐」基本沒區別,仍是雙膝落地,臀部着腳跟。但在魏晉以後,由於「胡床」的出現,坐法也有了新的變化。

所謂「胡床」就是一種簡易摺疊椅,因從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代人陶谷在《清異錄·逍遙座》裏稱:「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坐胡床的姿勢與現代人常規坐法極為相似,古人稱之為「垂足坐」,是當時最新潮的坐法。

有記載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東漢皇帝劉宏(靈帝),《後漢書·五行志》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因皇帝的喜愛,這個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貴族中間流行開來。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胡床坐像,見於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連坐胡床。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二十四節氣坐功圖》:「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

在五代之前,雖然已出現了「胡床」,「垂足坐」已不少見,但「席地而坐」仍被視為尊貴的坐法。如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盤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時期,傳統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開始在社交場合併行。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人物長卷《韓熙載夜宴圖》上,便出現了這兩種坐法。五代以後,人們的坐法已基本上統一為「垂足坐」——在坐姿上,中國古人從此實現了「現代化」。

但是傳統的坐法並沒有因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徹底消失,相反,還被作為一種健身、養生手段,受到青睞,宋代甚至將「坐」上升到一種境界。有名的《二十四節氣坐功圖》,據傳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師、道教人物陳摶所創。根據12個月中24個節氣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坐姿,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因陳摶曾有賜號「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稱之為「陳希夷坐功圖」。如在寒露節氣,有「寒露九月節坐功圖」,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踴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據說可以治療風濕、頭疼、痔瘡等多種病症,但此說法是否靠譜並無考證。

這種「坐功」,其實是古代丹家所倡導的「內丹學」,也為後世養生家所推崇。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的作者高溓就曾積極提倡「坐功」。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坐與佛家的「打坐」,即「盤坐」、「靜坐」,是有區別的。

1、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賈誼《容經》

胻(héng),足脛,指小腿。坐時,上身如經立,兩足、足脛並平放,不交叉。男子雙手放在大腿上,女子雙手交叉(右手在外),放在腹前。根據視線的高低,又分為經坐、共(通恭)坐、肅坐、卑坐。視線的高低與俯身程度有關,也是要根據對方的俯身程度來定。

2、將即席,容毋怍。《禮記·曲禮上》

將就位坐的時候,不要緊張,容色不要發生變化。

商代玉人展示古代正確坐姿(資料圖圖源網絡)

3、登席不由前,為躐席。《禮記·玉藻》

就位而坐時,一定要分清座位的上下,即位、離位都應該從座位下部。一般來說,靠近最尊席位的一邊為上,另一邊為下。

4、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禮記·曲禮上》

不同的場合,坐法各有不同。虛坐,空坐,沒有事情時的坐法。此時要盡後,就是坐得靠椅子(古代是蓆子)的後面些。而飲食坐時則要靠椅子的前面些,以免弄得滿桌、滿地狼藉。

5、坐必安,執爾顏。《禮記·曲禮上》

坐時要安穩,不宜搖動,顏容要端莊。

6、坐毋箕。《禮記·曲禮上》

坐有坐相蹲着或箕踞都是不雅行為(資料圖圖源網絡)

坐時,男子兩腿自然平放,女子雙膝合攏。不可打開雙腿,如簸箕。

7、並坐不橫肱。《禮記·曲禮上》

肱,大臂。與他人並排而坐時,不橫放自己的胳膊,因為那樣會妨礙他人。

8、侍坐於所尊敬,毋余席。見同等不起。食至起,上客起。《禮記·玉藻》

陪侍尊長而坐,不要在尊長座位與自己座位之間留有空位,要緊挨着尊長坐。見到和自己同輩的人到來,不用起身。有食物端上來,要起身;尊貴的客人到來,要起身。

9、請業則起,請益則起。《禮記·曲禮上》

古人書寫所用木版為業。向老師請教問題,要站起來。老師解說某個問題之後,仍然不能明白,想請老師再解說一番,也要站起來。

作者:乾修sunpen

連結:https://www.jianshu.com/p/dfe39789c5f8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葉淨寒

來源:360d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