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安裕:圍堵中共的最新板塊

作者:

1949年4月4日,一批西歐國家與美國、加拿大共12國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北約組織成立。自始與蘇聯率領的華沙公約組織對峙,其間歐洲走過冷戰世代,乃至蘇聯分崩離析。冷戰最高峰時,歐洲前線炮口互指,戰線由北德蜿蜒南下,直達地中海濱的土耳其。1975年,美國軍事作家米德爾敦寫過一部引起關注的《Can America Win the Next War?/美國能打勝下場戰爭?》,全書11章,核心內容在於美國官員認為,下一場大戰要打的話,戰場就在歐洲。該書以訪問及引述詳盡資料,指出若是常規戰爭,歐美可能敗下陣來;美國若使用戰術核武,就有全面爆發核戰的風險。

歐洲是美國本土面對蘇俄的防衛緩衝區域,戰略位置非同小可。美國經營北約幾十年,冷戰雖然結束,花旗大軍仍在。北約秘書長由各國輪任,北約盟軍最高統帥則必定是美國四星上將,北約的軍事機器本質由此可見。北約成立於冷戰初臨之時,北約網頁開宗明義指出,「安全在我們日常生活是為幸福之鑰。北約在於確保成員通過政治及軍事手段保證自由及安全」。之後先後縷述北約的政治與軍事要旨:「政治—北約推行民主價值,成員得以就防務與安全有關事宜進行諮詢及解決問題,建立信任,長遠而言防止衝突」;「軍事—北約盡力以和平形式解決爭端。若外交努力失敗,北約擁有軍事力量採取控制危機行動。此乃根據北約建會協議下的集體防衛之舉,即《公約》第五條,或聯合國授命,與國際組織或其他國家合作或單獨進行」。

美防歐洲被滲透

易言之,北約不但是跨地域軍事組織,更是擁有同一民主價值的跨國政治組織。這是美國在冷戰年代最大的盟友組織,除了是軍事結盟,更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與盟友一系的意識型態彰顯。冷戰年代,西歐與美國指出,北約與華約,是自由民主與極權獨裁的對抗。有指這是歐美政府文宣之言,然事實上確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也是美國視為堵塞蘇聯集團意識型態西擴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北約在美國的全球戰略當中,作用是軍事上的森嚴碉堡,亦是兩種意識型態交集之下的自由世界前線。這種政治/軍事複合組織,比起在亞太地區的《美日安保條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多了一重更加深入肌理的同盟本質。

因此,北約在成立70周年之際,29個成員國發表聯合聲明,首次承認中國帶來機遇和挑戰,此語絕不簡單。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進一步說,中國軍力壯大,近期展示多項現代軍備,包括射程涵蓋整個歐洲和美國的洲際導彈,「我們現在認清中國崛起對所有盟國帶來安全隱憂」。斯托爾滕貝格此語,顯非北約成立紀念的善頌善禱之語,而是北約的戰略新態度,力阻中國影響力進入西歐。按理說,中國與歐洲並無地緣接壤,就是翻越北極前往北歐,中國和北歐之間還隔着一個俄羅斯。中國國務院去年發表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稱中國是地緣上「近北極國家」,北約是否因為這個原因而視中國為挑戰,不能排除。

毋庸置疑,北約是美國全球戰略的產物,美國的具體想法和打算,幾十年來在北約部署之中一一透現。北約今次公開點中國的名,說得清楚一點,便是美國要北約在西歐頂住中國西進,尋且要求北約成為歐洲西線圍堵中國的主力。中國軍力此刻仍是難以單挑北約,可是中國在其他範疇影響力巨大,早是美國心腹大患。從美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或是遊說歐洲杯葛華為5G的力度可見,美國把在冷戰年代沒用來圍堵中國的西歐盟友亦用上了。因此,如果說,美中關係短期內會有好轉,這種看法未免太過樂觀,而且更是樂觀得過了頭。

中俄勢越走越近

北約入列之後,美國圍堵大戰略接近完工。攤開地圖,西太平洋有南韓、日本、台灣,南下有澳洲和新西蘭,印度洋則納入印太戰略;到地中海已是北約南線,之後轉上北部地區。這一包圍,中國和俄羅斯都在美國的圍堵一線之內。與冷戰年代的上次圍堵相比,韓日台兩次都在;澳紐都是美國長年盟友,沒有變化;北約則成為圍堵中國的成員。同一時間,北約仍然承擔傳統上對付俄羅斯的主力角色,新情況是中俄越走越近,北約便是用以應對這一對盟友。至此,世局底定,第二次冷戰,就算不想要,它也來了。

2017年初,特朗普入主白宮前後,與北約多次因為分擔軍費爆發齟齬,法德還暗示自行組織防衛軍了事;他在選前亦一度暗示,要與日本南韓脫離軍事盟友關係,引發日本自行發展核武的揣測。三年過後,世局翻覆,北約日本南韓,都已是美國圍堵中國的核心成份。米德爾敦當年狠批尼克遜對蘇聯的緩和政策,《美國能打勝下場戰爭?》讓人感到此中的絲絲焦慮。到了今年,《外交政策》刊登智庫專家科比(Elbridge Colby)文章《How to Win America's Next War?/怎樣打贏美國下場戰爭?》則是態度迥然。整篇文章的核心,亦有可能是美國高層的考慮,「美國要準備以強大力量參戰,並且從中獲取政治目標」。某程度上,可說是回應了44年前米德爾敦的疑惑:美國必須有備而戰。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亮軒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