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10億廉價勞動力消失!全球告別35年超級經濟周期

投資者往往過於關注短期波動,而從更長期看,全球經濟正在告別過去35年的超級周期。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Jim Reid認為,現在必須關注人口結構,以及全球經濟長期趨勢變化。Reid認為全球人口紅利,中國和印度「10億廉價勞動力」,以及發達國家35-54歲高生產率工人,共同造就了長達35年的全球超級周期,然而這些因素正在反轉

Reid認為,如果外推過去35年的超級周期,將對投資者、政治家和央行造成致命的危險。

當代經濟的「創世紀」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中國重新進入全球經濟,而10年後鐵幕(1988-91)崩潰加強了這個趨勢,之後是1991年印度加入IMF開始經濟自由化。這個過程的核心是全球經濟增添了10億廉價勞動力。同時,大背景下全球勞動力人口絕對數量大幅增加,創造了一場完美風暴。深挖更多宏觀細節,上世紀80年代,生產率最高、收入最高,支出最高的核心國家35-54歲人群處於最小的比率。隨後這個人群數量開始飆升,見頂之後進入了十年衰退期。這個趨勢將逆轉自1980年迄今的一系列核心經濟主題。

Reid認為,過去20年中10億勞動力加入全球經濟,這部分人實際收入大幅增長。這意味着,新興市場工資增長,建立在發達國家中層收入降低基礎之上,後者製造業、以及其他低技術崗位,已經被來自他國的廉價勞動力佔據。

1980年代以來另一個相關主題是「全球化」。全球經濟變得越來越一體化,二戰之後的嚴重保護主義,和高金融遏制被一掃而空。

下圖可見,全球收入最高的1%群體(圖中點C;主要來自富裕發達國家)收入持續增長,但是並沒有超過中間層群體的增長速度(點A;主要由發展中國家構成,中國和印度是其代表)。最為糟糕的是,佔據80-85百分位數收入分佈的中間層收入群體(點B;主要來自發達國家中低階層)在這段時間內收入幾乎沒有增長。

所以,過去20年發達國家國家低收入群體似乎是全球化過程中的失敗者。發展中國家的大量勞動人口和全球最富裕人群是成功者。全球化大整合,加上人口自然增長率疊加導致了勞動力隊伍增長,壓低了勞動報酬,特別是發達國家低技術人口報酬。此外窮國向富國的移民,使得發達國家低技術勞動力成本進一步下降。後者正好重合了歐盟的擴展,以及隨之而來的勞動力自由遷移。

因此, Reid認為正是這些全球人口發展趨勢相結合造就了35年的超級經濟周期。股票和債券等全球資產估值創下200多年來的最高值。

而現在,「嬰兒潮」一代已經交班到了「千禧一代」,這將導致「持續的低收入增長,高負債水平」。

當人口進入持續衰退期,未來20年(甚至更長)實際增長率都不太可能回歸到金融危機前。如果生產率出現可以持續的增長,那麼預期可能較為樂觀(相比下面的假設)。更壞的情況下,我們將看不到增長的潛力,即便有,我們也沒有時間阻止經濟下行,而政治環境變化將對系統造成更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必將面對持續低實際增長和高債務率的挑戰。

那麼Reid對於未來35年「樂觀」預期將是什麼樣的呢?

低GDP增速

高實際工資增長率

高通

高收益率

負實際債券回報率

低企業利潤率富人和企業徵收更高稅率

更低的國際貿易

更嚴格的移民政策

更多金融抑制

股市跑贏債市,但是滯後於長期資產回報率

房地產跑輸實際工資和通脹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