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六四: 蔡英文的難言之隱 習近平的未完之夢

——海峽論談6/4特別節目: 蔡英文的難言之隱 習近平的未完之夢

巫和怡博士認為,「如果六四這個門檻跨不過去,那麼中國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現在中國社會內部處在一種敢怒不敢言的狀況,絕大多數老百姓早就對共產主義喪失信心了,中國的民眾只是迫於高壓的一黨專政和經濟的發展沒有爆發大規模的反對浪潮。現在轉變已經開始了,無論是海外還是內部的,中共的這種一黨專政都是不可持續的。」

海峽論談六四27周年特別節目,除了專訪人在日本參加紀念活動的前六四學運領袖王丹,也邀請兩位專家深入分析,剛剛上台的蔡英文與剛剛卸任的馬英九,兩人今年發表的六四感言有何不同?此外海峽論談也與聽眾、觀眾一同探討,在台灣紀念六四的民眾究竟是統派還是獨派居多?中國的民主化與台灣有什麼關係?不正視歷史、不平反六四,習近平是否還能完成他的中國夢

今年是蔡英文第一次以總統身分發表六四感言,蔡英文說,「身為總統,我不是要對對岸的政治制度指指點點,而是願意真心誠意跟對岸分享台灣民主化的經驗。」蔡英文呼籲,「不要讓六四成為兩岸之間永久的難言之隱。中國人民的過往的傷痛,只有對岸的執政黨有能力來化解。我的責任,是保有台灣人做為民主人與自由人的身分,建構一個和平的、穩定的、一致的、可以預測的兩岸關係。希望有一天,對於民主和人權的看法,兩岸之間會趨向一致。」

蔡英文六四感言全文請見其臉書

另一方面,剛剛卸任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也在他的臉書上發表六四感言。馬英九過去擔任台北市長時曾說:「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馬英九任內八年的六四感言經常被外界批評不如過去那般慷慨激昂,今年馬英九的六四感言終於重提「平反六四」。

馬英九在臉書上表示,「如果中共當局能平反「六四」,不但讓世界耳目一新,也能展現身為大國應有的氣度和自信。」馬英九也在今年的感言中以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的暴行為例,呼籲北京當局正視歷史。馬英九強調,「進一步縮短兩岸人民距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傾聽多元意見,善待異議人士來建立雙方共同的核心價值。這不但可以提升領導人的高度,更能贏得兩岸人民與國際社會的尊敬。唯有如此,大陸當局才能走出六四陰霾,兩岸關係也才能進一步提升。」

馬英九六四感言全文請見其臉書

台灣健行科技大學教授、前外交部研設會主委顏建發在海峽論談節目中表示,蔡英文今年的六四感言很含蓄。因為這個話題對於中國大陸的政府來說非常敏感,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接受六四和公開真相是非常難的真相。所以蔡英文選擇了相對溫和的方式評價六四,希望台灣能把民主的東西帶給大陸,同時大陸發展到現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相信中國的民眾也有對於民主的需求,也有享受民主的權利。

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顧問巫和怡在海峽論談節目中分析,蔡英文現在剛剛上台,她的六四感言考慮還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當下蔡英文政府和大陸互信不夠,如果她言論過激,可能會導致台灣和大陸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對於她來說是得不償失。但是巫和怡博士也認為,近幾年中國內部可能會有大的變動,尤其是出國的人越來越多,互聯網越來越發達,那麼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一直保持着消息的封鎖。巫和怡強調,「不平反六四,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無法完成他的中國夢!」

至於在台灣有評論文章指出,以往紀念六四的民眾是統派佔多數,現在卻出現逆轉,台灣的六四紀念者以支持台獨的年輕人佔多數。對於這個現象,顏建發教授分析,統獨是一種「特殊主義」,但是民主則是一種「普遍主義」。現在台灣支持悼念六四的年輕人,普遍關注的是普遍主義,針對的是人類的普遍福祉。而統獨這種特殊主義在這裏其實並沒有佔據多數,所以無論悼念者是統是獨,其實和統獨的關係並不大。

對於今年香港社會對於紀念熱情的情緒轉變,顏建發教授認為,對於台灣和香港的紀念者來講,他們都期望在中國大陸內部也有對於紀念的回應的聲音,但是不能僅僅一直是靠在大陸以外、海外的地方紀念。如果說,到現在已經27年,內部都沒有這種聲音出來,那麼別人可能就沒法幫你。

巫和怡認為,「如果六四這個門檻跨不過去,那麼中國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現在中國社會內部處在一種敢怒不敢言的狀況,絕大多數老百姓早就對共產主義喪失信心了,中國的民眾只是迫於高壓的一黨專政和經濟的發展沒有爆發大規模的反對浪潮。現在轉變已經開始了,無論是海外還是內部的,中共的這種一黨專政都是不可持續的。」

此外有聽眾來電錶示,現在大陸的年輕人根本不關心六四,也不了解過去的歷史,對此,巫和怡博士認為,現在大陸年輕人對六四不關心,或者是不了解,其實是因為大陸對於信息的封鎖擋掉年輕人接受訊息的渠道。這種靠信息封鎖的一黨專政不可能永久持續,希望更大的自由可以早日到來。

顏建發教授也表示,六四問題並不僅僅是中國大陸自己的事情,在這個世界緊密聯繫的時代,國際社會完全可以影響中國。此外,現在兩岸關係十分敏感,所以蔡英文對於兩岸之間各項問題的表述都十分含蓄。兩岸雖然歷史並不太一樣,但是仍有許多共同的東西,所以希望台灣現在所擁有的可以影響大陸,促成大陸的進步。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