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石油絕地反擊 揭開了中共隱藏的真相?

作者:

國際油價「跌跌不休」,中國油價卻在「自說自話」。自發改委在兩個月前宣佈,因霧霾太重暫緩降低油價之後,中石油就被推上了風頭浪尖。1月13日,發改委稱中國油價設立地板價,當國際市場油價低於每桶4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降低,此舉更是迎來罵聲一片。

處在風暴漩渦的中石油並未一直沉默,2月16日,中石油官方微信號發佈重磅文章,詳細解釋了中國油價高的原因。中石油稱,中國油價之高在於稅收高,柴汽油的原始價格其實很低,基本與國際持平,因此外界對中石油的辱罵並無道理。

此文一出,外界譁然一片,因為這篇文章不僅為石油價格虛高開脫,更直指中國拒不實行價稅分離的內幕。

國際油價一路狂跌,中國實行油價「地板價」,放棄與國際油價掛鈎

文章稱,美國油價每升不到2.6元人民幣(1人民幣約合0.153美元),中國的油價大約為5.56元每升,兩國的油價相差一倍有餘。然而這一切並非中石油的過錯,因為在中國的油價中,有接近一半是稅費。

文章分析說,以5.67元每升的92號汽油為例,其中包含的消費稅、增值稅、教育附加稅等就有2.72元,佔比超過了48%。也就是說,如果去掉油價中包含的稅,中國汽油價格應為2.95元,與國際價格相比並無太大區別。

分析認為,中石油的這篇文章,雖然初衷是為高油價開脫,但無意間揭露了一個被忽視的現象,即中國的商品價格中不但包含着營業稅、消費稅,甚至包含着增值稅,但這些納稅額並未在商品標籤上標明。中國消費者不知道商品價格為什麼高,也不明白所購買商品中包含的納稅額。

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商品的稅收一般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營業稅、消費稅屬於價內稅,增值稅則是典型的價外稅。在許多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商品價格本身都不包含增值稅。例如上文所說的美國的汽油,其2.6元人民幣每升的價格就不包含增值稅。如果包含增值稅,美國汽油價格應為每升3.31元人民幣。

即便在不實行價稅分離的國家,例如澳大利亞,商品的標籤中標出稅額也是通行的規則。實際操作中,在澳大利亞旅遊、購買商品和住酒店的價格標籤上,會明確的羅列出消費額中的消費稅、增值稅、城建稅等。

而中國的商品,通常既不實行價稅分離,也不會在商品的標籤上表明繳納的稅額,這是什麼原因呢?江澤民回答香港記者提問時曾說,中國古話「悶聲發大財」這是最好的!中國商品的價格標籤中不標出各種稅目的納稅額,可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分析認為,物價標籤中標出稅率,會提醒消費者是最終納稅人的身份,進而促進消費者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中國的制度中,稅目的制定、稅收的執行和稅收的分配,社會民間幾乎沒有發言權。如果在價格標籤中表明各種稅收的額度,會大大增強公民參與稅收政策制定的意願。

從國際上看,中國的稅收方式並非主流。中國的稅收大部分是間接稅,是圍繞生產、流通環節制定的,各種稅目十分複雜。與之相對應的是,日本最主要的稅目是消費稅,統一為商品售價8%,都會在價格標籤中表明。日本的做法,被認為是當今世界稅收和商品標籤的主流形式。

有觀點認為,中國政府不出台規範商品價格標籤的規定,背後有着維護統治穩定的隱秘考量。眾所周知的是,西方世界民主進程中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是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是關於稅收的三級會議的召開。中國政府淡化社會民眾的納稅人意識,背後可能有着維護統治穩定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絕大部分稅收的最終承擔者是消費者,但中國的消費者並非法律意義上的納稅人。中國法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委託加工和進口本條例規定的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以及國務院確定的銷售本條例規定的消費品的其他單位和個人,為消費稅的納稅人」,同樣的規定還出現在營業稅、增值稅上。如此以來,雖然消費者最終繳納了絕大部分稅收,卻不是直接的納稅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