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日本人該如何看不排隊的中國人

(資料圖片)

(日經專欄)東京電梯株式會社董事長馬英華:在日本,因無法與合作的中國企業搞好關係而煩惱的日本人、認為訪日中國遊客大量購買的「爆買」行為很可笑的日本人出乎意料地大有人在。我在思考該如何才能讓這些人加深對中國的理解呢?

「爆買」最多維持2年

去日本購物的中國人不斷增加,正在大量購買日用品和日本品牌家電。銷售額出現激增的零售行業或在發出「欣喜的抱怨」。中國人的「爆買」甚至入選2015年日本流行語大獎。

但是,我認為這種趨勢不會長期持續。或許最多再維持2年左右。因為這些商品的大部分不久就能在中國國內買到。

我從事律師工作,但在最近很多希望到中國賣東西的日本企業前來諮詢。為爭取日趨富裕、購買力正在加強的中國消費者,日本企業將不斷進駐中國,開始供應相同品質的日本品牌產品,這樣一來,中國人就不需要再特意跑到日本。去日本的目的或集中為看看富士山、或洗洗溫泉等體驗日本特有的事物。購買馬桶蓋後費勁巴力地拿回國的人或許不久就將不見蹤影。

但目前在來自中國的遊客中,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仍然有令人皺眉的行為,這也是事實。在街上和車站不排隊的行為在日本的電視和互聯網上正成為話題。力爭先人一步買東西、乘坐電車的中國人給人的印象在日本似乎很有名。中國人為何採取這樣的行為呢?為了回答日本人的疑問,我也思考了其中的原因。

競爭與不排隊

常年在日本生活的我以前回故鄉之際,我曾看到在道邊賣水果的人。感覺有點眼熟,仔細一看原來是小學和初中一起上學的同學。

中國是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在上初中和高中時,不但學校數量很少,而且一到上高中,升學率高的學校都位於離家數百公里的地方,幾乎沒有選擇。考試失敗時,當時也沒有成為選項的專門學校和職業學校。如果不上好的學校,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只要在競爭中失敗,就只能過原來的生活。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我最初去的初中。不知為什麼,當時我非常善於背誦,能夠輕鬆默記古詩,巧妙應用物理公式,因此考試成績非常好。但與其說得到老師們的稱讚,不如說被以「學習這麼好真奇怪」的目光看待,結果產生了痛苦的感覺。

曾有一次,物理考試只有我一個人作出解答,結果被懷疑偷看了教科書,被迫重新接受考試。在考試的時候,老師始終盯着我。在農村的學校,地面鋪着木板。老師穿的堅硬的鞋子「咚咚」踩在地板上,這種聲音讓我心煩,難以集中精神。但考試結果仍然非常好。因為我並沒有作弊。

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也考不上高中,其原因就是在那樣的老師的教育下,我的能力無法提高。我哭着求母親為我轉學,最終我去了別的中學上學。我上的第2所中學,每天上下學的砂石路騎車要5個小時的時間。這正是上中學的我力爭往上走的開端。

憑印象判斷的不理智

不可否認競爭就是力爭超過別人。在商業層面這樣想無可厚非。

前面就說過計劃進入中國的日本企業出現增多,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有的企業基本沒做調查就急着在中國開展業務。

例如曾有經營者這樣跟我說「計劃使用5億日元的預算來實現這項業務」,而當詢問計劃合作的中國企業的詳細情況時,對方竟然幾乎一無所知。「那位某某社長帶我們參觀過了,是一家很不錯的公司」,而筆者卻感覺非常危險。那位社長可能根本就不是真實的社長,而參觀的工廠等也可能不歸那家公司所有。本來委託值得信賴的調查機構一調查便知,但是卻不捨得調查費。本來只需花費100萬或200萬日元就能弄清對方公司的真實情況,最後卻讓5億日元打了水漂。如果了解中國的競爭文化則可以避免這些事態的發生。

不排隊是反映競爭文化的行為。所為競爭文化就是力爭先人一步、超越別人的求生文化。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不過筆者認為在與對方打交道時先考慮到「文化差異」這一前提十分重要。僅憑印象來作出判斷是非常不理智的,對雙方都不好。

本文僅代表馬英華個人觀點

馬英華

生於中國大連市。讀大學4年級時來到日本,1990年進入早稻田大學法學系。碩士畢業後,1999年在該研究所完成法學博士後期課程。1996年在中國取得律師資格後,1997年在日本成立東京電梯株式會社。2004年擔任該公司董事長。馬英華還在上海一家律師事務所任職,為進駐中國的多家企業擔任法律顧問和業務諮詢。作為熟悉中日商業的經營者和律師,進行撰稿和演講。著作有《最新中國商業 果實與毒》等多部。喜歡森林浴等享受大自然。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陳柏聖

來源:日經濟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