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白狐兩度來天津市民家 1分鐘吃一盆雞肝拌飯

專家稱此物並非野生,而是人工飼養的。

白狐兩度來新津一市民家叫聲像鴨子

白白的皮毛,尖尖的嘴巴,大大的尾巴,悠閒地在院子裏散步,不時歪着腦袋朝市民家裏看……昨日,新津縣一市民家中跑來一隻白色的小動物,因不識此物,且擔心其有攻擊性,市民撥打天府早報熱線求助。有專家表示,此物種為白狐,但並非野生物種,而是人工養殖的。那麼問題來了,養殖白狐作何用?售賣還是當寵物?

鐵絲繞身,意外來訪兩次

昨日,新津縣花橋鎮黃桷樹5組外,圍站了很多看熱鬧的市民。「是不是大白狼,齜牙咧嘴的挺滲人!」「叫聲像鴨子,尾巴像狐狸。」「得不得咬人?」村民們討論着李佳家中這個陌生的「訪客」。

「它星期天(18日)晚上就來過一次了,當時以為是誰家養的大白狗,但仔細看又不像狗,叫聲特別像鴨子叫。」李佳表示,見這白色的小傢伙沒有受傷,父親便用棍子把它趕跑了,「今天(19日)下午它又來了,在院垻外轉了好幾圈,像在尋找食物。」

李佳一家人圍着這隻白傢伙看了半天,「特別可愛,也很漂亮,它的眼神有些無辜,像在哀求着什麼。」李佳說,在仔細觀察後,發現其腰部接近後腿的位置,被鐵絲纏繞了一圈,「肯定是有人想抓它,鐵絲都生鏽了,估計是它掙脫逃跑了。」

1分鐘內,吃了一盆雞肝拌飯

因為擔心小傢伙被人逮住吃了,李佳的父親用一根木棍,上面系上布條,自製了一根「獵圈套」,「起初父親用木棍擋住它,它開始反擊,可能害怕我們會傷害它,它還露出牙齒發出警示信號。」李佳說,在幾輪嘗試了後,「最終父親用自製的『獵圈套』將它套住。」

「可能是狐狸吧!」李佳猜測,小傢伙曾兩次出現在家外,也許是在尋找食物。在逮住小傢伙後,李佳的父親還為它準備了一些鴨和雞的肝臟,伴着飯餵它吃,「不到一分鐘,它就舔食完一盆飯,食量有點驚人,估計餓壞了。」

吃完飯的小傢伙顯得更有活力了,李佳表示,在靠近小傢伙時,手裏如果什麼都不拿,「它會顯得很溫順,感覺願意讓你靠近。」但如果手裏拿着木棍,它則很警覺,「雖然不會叫嚷,但是嗓子裏會發出警告似的低吼聲。」

-養殖白狐皮毛可值3000,肉供宴席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有寵物白狐出售,價格從1500元至3000元不等。不過,狐狸的飼養並不類似貓狗等寵物,因為馴化的時間短,加上有非常刺鼻的體味,很多人買了白狐之後難以堅持飼養。

一位自稱飼養白狐的養殖者宋先生表示,白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白狐的皮可以外銷,價格在900元左右,如果加工得好,可以賣到3000元。它的肉很鮮嫩,是宴席高檔野生補品。」宋經理補充說,飼養白狐需具備一定的場地和技術條件,並取得相關部門的馴養許可證。「白狐較為兇猛,加之糞便臭味大,因此不適合一般家庭當寵物飼養。」

-專家解釋

它是人工養殖的白狐?

該如何處理這個小傢伙?昨日,李佳向天府早報求助。隨後,記者聯繫上新津縣林業和園林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工作人員隨後趕往現場一探究竟,初步判斷此物為白狐,「不敢肯定,要等專家來鑑定,現在他們都下班了。」

隨後,記者聯繫上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通過照片他判斷,此物種身體纖瘦,毛長且厚,茸茸的尾巴,耳朵大、直立、呈三角形,「是人工養殖的白狐,因為成都沒有野生的,它多半是附近養殖場或運輸時偷跑的。」

接着,趙力解釋,中國野生的主要是赤狐,分佈全國大部。沙狐分佈在新疆內蒙、青海、甘肅、西藏等地。「我判斷該種叫白狐,是赤狐的一種基因突變種,屬於食肉目犬科,起源於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經過一百多年的人工飼養訓化,已經成為人們養殖珍貴毛皮動物的主要品種。」

記者了解到,成都並沒有野生狐狸,多數為人工飼養,起初被一些獵奇的市民買來當做寵物,但又沒法堅持飼養所以放歸野外,但放歸後的白狐因難以生存頻頻受傷。一位寵物界人士告訴記者,新津市民家中的這隻白狐應是人工飼養後,被遺棄的。「白狐原產自北極,又叫北極狐,中國境內沒有野生的。雖然在產地國是保護動物,但是近年來有不少人從國外引進飼養,作為寵物銷售。」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天府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