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海外黨媒:中國的穩定之基隱患顯現 習李聯手救急

中國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的收購價格全線下跌,小麥甚至是「斷崖式下跌」,本就收入微薄的農民損失恐超千億,這是自胡錦濤時代以後前所未有。中國有全球最多的14億人口,中國漫長的歷史證明,當糧食出現危機時,中國必將動盪。現在三大主糧罕見全線下跌,如下跌趨勢沒有制止,則其影響力遠超農業,甚至可能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穩定之基,中國農業的死胡同

據陸媒報道,今年中國的玉米收購價格整體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較達30%,情況歷史罕見。北方的主糧小麥收購價也大幅下跌,《華夏時報》稱小麥價格遭遇「斷崖式下跌」,有的地方甚至從1.2元人民幣(1人民幣約合0.157美元)每市斤,下降到1元人民幣以下每市斤。南方主糧水稻雖下降幅度較小,但降價趨勢明顯。

糧價暴跌可能引發社會動盪

中共領導人歷來重視糧食問題。自胡錦濤時代開始,中央的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2年聚焦農業。無糧不穩,無工不富,糧食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政府為避免糧賤傷農的問題,避免農民棄地棄糧,在全國推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從溫家寶政府開始,中國不僅取消農業稅,還發放農業補貼。但在糧食進口逐漸放開的情況下,進口糧對中國糧食的衝擊日益嚴重。2014年中國穀物進口猛增78.6%,2015年穀物進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2%最低收購價政策日益成為政府的財政負擔。

習、李聯手維穩定

糧價下跌不僅影響農民收入,還拖累經濟增速。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稱,去年玉米的利潤是460億,今年利潤則是負977億,較上年的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僅此項下降1437億元。如果加上小麥和水稻的降價影響,農民收入受削減的幅度更加巨大。農民收入降低,直接影響農村的消費,也影響中國的內需穩定。馬文峰說,今年糧價大跌直接影響消費市場,或影響到GDP的增速1個百分點。

早在2015年初,習近平就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針對近來中國穀物進口增加影響國內糧食價格的問題,習近平說「國際市場上糧食貿易量每年只能提供2億多噸穀物,而中國穀物消費量每年超過5億噸,絕對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即便國際供給能滿足國內糧食需求,但那「幾乎等於把我們的生命交給別人了」,因此必須保障糧食安全。

習近平解決糧食安全的長遠之策是發展「大農業」。習稱,雖然臉朝黃土背朝天代表的是一種堅毅的力量,但並不利於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大農業的思想就是要把農業資源集約化」,這一點是發展目標。根據中共官方媒體的報道,習近平訪美帶回農業發展的「大禮包」,中美簽訂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的內容,中國將引進美國的農業技術和糧食安全檢驗標準,在中國發展現代「大農業」。

和習近平不約而同,李克強也在近期頻提農業。李克強解決當前糧食降價危機的方法,是「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其核心思想是「不拘一格地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質也是發展多種形式的「大農業」。李克強稱,「土地里也能產出黃金,但這要有條件,小塊的一畝三分地不行,還是要大塊、要規模效益」。習、李不約而同提出「大農業」的發展思路,這不是兩人的默契,就是中央針對糧價下跌確認了針對政策。

習近平、李克強的應對之道,雖然適合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但都是長期見效的治本策略,對當前糧價下跌難以形成時效。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