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股市極不尋常,簡直有點駭人聽聞」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周四淡化了中國股市對全球市場構成系統性風險的擔憂,但許多投資者卻遠沒有這麼樂觀。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周四淡化了中國股市對全球市場構成系統性風險的擔憂,但許多投資者卻遠沒有這麼樂觀。

對沖基金大佬Paul Singer就很擔心。他認為槓桿推動下的中國股市瘋狂會比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更大的破壞。再看看掌管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的Bill Ackman怎麼說。周三在被問及對希臘問題的看法時,他表示:「眼下中國是一個更大的全球性風險。中國股市現象極不尋常,簡直是有點駭人聽聞。」

惠譽和市場人士孰是孰非?決定因素恐怕要看通縮是否會在中國抬頭——若是物價下滑、經濟放緩,那就表明對沖基金所慮不虛。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數據吧。對於本周發佈的好於預期的中國經濟數據,普遍的看法是通縮壓力正在減弱。二季度GDP成長7%、中產階層收入成長、信貸規模回升,這一切似乎都是通膨前景穩定的先兆。

然而,不要被這些數據蒙蔽了眼睛。首先,第二季度經濟表現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股市泡沫的提振,而這一泡沫已於近期破滅。其次,金融業的成長連同政府刺激措施(當然還有一些極富創意的記賬方式)也對GDP成長作出了貢獻。今年上半年,單單金融服務業產出就成長了17.4%,使得房地產市場的疲弱得到了緩衝。不過鑑於最近股市大跌,金融服務業顯然無法給經濟成長帶來持久的動力。

與此同時,中國樓市放緩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通縮因素。自2008年全球危機以來,房地產一直扮演着中國經濟成長頭號引擎的角色。眼下樓市已經進入負成長,並連帶影響到地方政府財政和製造業等關鍵行業。

不光如此,中國超級信貸周期退潮也構成通縮威脅。「由於對金融穩定的擔憂日益成長,近幾年那種債務推動下的領先世界的經濟成長不太可能重演,」研究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中國研究主管Andrew Batson說。「這是中國回到良性通膨狀態面臨的又一道障礙。」

即便中國經濟二季度的成長是實打實的7%,那也依然明顯低於上月12%的企業與家庭債務增幅。這種負債水平限制了企業招聘和消費者支出的能力。目前企業與家庭貸款餘額與GDP之比已經達到創紀錄的207%(而且仍在快速上升),遠遠超過了2008年125%的水平。

儘管中國政府一定會採取更多措施來穩定經濟成長,但「中國能否走出近幾年來的通縮態勢還遠無法確定,」Batson說。中國6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上漲1.4%,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卻下滑了4.8%。

這也解釋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等大宗商品出口國為何會承受降息壓力。在同為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加拿大降息後,澳元與紐西蘭元周四雙雙挫至數年低點。同時,中國需求下降還導致從石油到金屬到牛奶等一系列商品價格的下跌。如果中國通縮形勢開始向這些地區蔓延,上述問題將變得更加嚴峻,南韓以及仍在抗擊國內通縮的日本將格外容易遭受衝擊。

當然中國央行還可以繼續降息(目前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仍達4.85%)。但是面對蹣跚乏力的經濟成長,降息或許只會加劇這個亞洲唯一經濟引擎的債務困境。換言之,說對沖基金的判斷正確似乎比較穩妥:如果中國都算不上系統性經濟風險,那還有什麼能夠算得上?  (作者William Pesek是彭博視角專欄作者。)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南早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