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官場 > 正文

審周永康的主法官「有些神秘」

海外黨媒/6月11日,3分27秒,新聞聯播,周永康

問:被告人周永康,以上宣讀的判決結果你聽清了嗎?

答:聽清了。

問:被告人周永康,你對法庭還有什麼要說的?

答:我服從法庭對我的判決,我不上訴。

(此處明顯有剪輯)

我認識到自己違法犯罪的事實,給黨的事業造成的損失,我再次表示認罪、悔罪。

時隔一年零八個月,昔日風光無限的政法沙皇再次公開露面,已經是頭髮全白,身形消瘦。新聞聯播鏡頭前的他,低頭認罪,鄉音未改。一審宣判結果公佈後,各路輿論場域瞬間進入沸反盈天模式。包括新華網和人民網在內的絕對主流媒體,並未給這樣的重磅消息辟出頭條位置,而是選擇了要聞區並不明顯的區域,並加粗顯示;門戶網站則短暫出讓大頭區域後選擇下撤,忍痛割愛如此迅速顯然是官方授意之果;而在最為熱鬧的網絡輿論場,瞠目之外還是結舌,質疑也不出意外地壓倒了點讚。

先是主流場域對於反腐決心的表彰。早已預備好只欠按下發送鍵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按照慣例由新聞聯播提前播送梗概。待到全文公佈,也大抵未能脫開常規三部曲。首先是呈明正當性,消除公眾對於不公開審判的揣測和質疑。「綜觀此案,從立案、偵查、提起公訴到審理、宣判,整個過程都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依法按程序辦案,貫穿着『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的基本理念。」其次是彰顯當局保持高壓反腐不放鬆的姿態。「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堅定不移地依法懲治腐敗……堅持在法治的框架下懲治腐敗,使腐敗走向規範化、制度化。」最後是以「兩個決不」向潛在腐敗分子喊話——決不允許超越法定權限。違反法定程序行使權力;決不允許干擾憲法法律實施、干涉依法辦案。套用多維新聞此前對於反腐的精妙總結,即「操刀必割」。

作為黨報言論的延伸載體,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和「俠客島」也是各司其職。前者負責梳理習近平上台至今的反腐狠話,被重點強調的一句則是「不管級別有多高,誰觸犯法律都要問責,都要處理,我看天塌不下來。」後者則一改往日的嬉笑怒罵,插科打諢,單以「他,無期」起題,輔之以新華社通稿的梳理版。

其次是一眾媒體在被要求謹言慎行後的投機取巧。《新京報》搶在新聞聯播前刊發長文《誰來審理副國級以上官員?》,雖然通篇為點名周永康,但在此敏感時間節點發佈此文,醉溫之意不言自明。何況在正式行文之前,已經有了欲說還休的指引式導言:一場審判,站在被告人席上的曾是一名副國級以上官員,庭審現場會有什麼不同?都是什麼樣的人在辦理副國級官員的案件?怎樣的法官能駕馭得了這樣的庭審?

話音剛落,新聞聯播便以切實可感的現場視頻給出了答案。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莫過於擔任一審主法官的天津一中院副院長丁學君。按照陸媒此前的披露,丁學君平日裏「非常低調」,在外界嚴重甚至「有些神秘」,而且有關他的新聞幾近空白。可就是這樣一個神秘人士,卻主審了周永康這起世紀大案。想必《新京報》的最後一問:辦案人員前景如何?再加上毫不避諱的回答,公開給一炮而紅的丁學君預定了升遷線。

而在起底周永康系列報道獲得官方認可的財新網端,雖然周永康登上了頭條,但內容卻只是停留在轉發通稿的初級階段;至於財經網,採取了保守和破紅線的兩極做法,比如官網的消息下置,微信公眾號《不公開大審判周永康如何一步步獲得秦城監獄的永久居住權》的激流勇進。不過時隔沒多久,後者即被刪除。

主流場域的眾口一詞也好,一眾媒體的苟延殘喘也罷,恐怕作為局內人已經是見怪不怪。因為就在周案公佈前,中宣部就接連下了三道指令:對於緬甸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所有媒體一律不報道;《穹頂之下》紀錄片獲生態獎一事,不報道;關於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加大正面宣傳體現人文關懷,用新華社稿,而隨着聲勢浩大的網警隊伍從後台從先前台,網絡場域僅存的討論,不管是刺激度還是數量,都已經大不如前。何況與薄熙來案從律政劇到狗血愛情劇神逆轉營造的話題氛圍不同,周案全封閉式的審理程序留待公眾討論的,沒有實際內容,只有腦洞打開的猜測以及泡沫橫飛的質疑。

猜測者主要聚焦量刑。如歷史學家章立凡,「周永康仍掌不少秘密,免除死刑換取他配合。」此處的秘密,定然不是官方通報中所涉的三宗罪,而是與案發伊始流竄於坊間的政變傳言以及盤踞在此案始終的權力博弈。此前據港媒披露,周永康曾與薄熙來有過一次密談,主要內容是徹底否定前中共核心領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與實踐。報道還透露,周永康了解並掌握大量中共黨和國家最高核心機密,其中包括人事機密和經濟機密。其所涉「泄密」細節,可能包括周永康未經組織批准將中共十八大人事機密告知親信,並據此另行佈局自己的人事安排以及向身邊人泄露經濟機密以謀取巨額利益。凡此種種引爆眼球的「事件」,雖然很難公之於眾,卻很難徹底消聲於公堂。畢竟,這是解開周案或是終結周案的關鍵環節。

而這一次,官方給出的一審宣判,對於坊間說法最為集中的泄露國家機密,卻是蜻蜓點水——周永康在辦公室將5份絕密級文件、1份機密級文件交給不應知悉上述文件內容的曹永正。「犯罪情節特別嚴重,但未造成特別嚴重的後果。」

眼看着周永康滿頭白髮,右派旗手、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選擇放下「屠刀」,頗有感觸地哀嘆一句:「我覺得我們國家可以廢除死刑了。」因為眼看着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恐怕時下的境遇比死刑更讓周永康身心俱疲、萬念俱灰。同樣說死刑,經濟學家馬光遠換了一種口氣則全然不同味,「1.29億!才無期!刑仍然不上大夫。快把貪腐犯罪的死刑取消了吧。」字裏行間,顯然失望多於同情。專欄作家徐昕則當起了甩手掌柜,「我毫無感覺,愛咋的咋的,此事與我無關。」

北京甩出免死牌,周永康配合認罪、悔罪、不上訴。期間究竟存在着怎樣的政治妥協和灰色交易?或者更直接點,這場已經基本落幕的世紀審判,誰才是真正的贏家?如果中共是贏家,那麼法治決心的彰顯以及對於腐敗分子的威懾已經盆滿缽滿;如果周永康是贏家,那麼恐怕只剩下為家人謀取最大限度的政治寬容。當然,若單純以妥協之後的輿論反響論,恐怕原本佔據上風的中共要略遜一籌。誠如章立凡所言,權力鬥爭背景下的反腐敗運動,形式上動了體制內大小官員的奶酪,實際上卻連公佈官員財產都無法兌現,足見內部的阻抗力之大。引爆周永康這樣一顆重磅炸彈,或許可以起到一些震懾和清障的作用,但省部級以下的中、基層腐敗很難撼動。沒有標本兼治的政治體制改革,僅憑紀檢部門的外科手術式的自我切割,根本無法清除腐敗的溫床,抓了一個周永康,還有吳永康鄭永康王永康……

確實,在現有的黨國體制下,周永康只是人們反思體制的一個典型素材。為了消除公眾的疑慮,中紀委也在不遺餘力「講政治、顧大局」。按照社科院教授于建嶸的表述,「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針對周永康這種黨棍來說,還是有些道理的。如果是對於普通公務員,就不知所云。因為在今天的黨國體制下,說那些貪官污吏「吃納稅人的飯,砸納稅人的鍋」才更確切。

猜測者以外的質疑者,則圍繞不公開審理展開。作為李莊案的辯護律師,陳有西尤其激越,而且一開始就將靶心緊緊鎖定。「不公開審理,也必須開庭前三天在法院門口向社會張貼公告開庭日期。這個案程序問題太嚴重了。」在被網友拿國家機密擋回來之後,陳有西更是進一步從法理層面進行了細緻剖析。「不公開是例外。國家秘密、個人私隱、商業秘密三類列舉可不公開審理。同時涉及應公開和應不公開的案件混合怎麼辦?必須保障不涉密罪名的公開審判,必須開庭前三天向社會公告。司法實踐中,開庭時先公開審理非密罪狀,涉密時閉庭清空旁聽者審理。」

同樣來自法學院的吳法天則給當局的這次審判打了滿分。面對周永康審判為何不公開審理的詰問,給出的回覆與陳有西截然不同。「因為涉及國家機密,按照規定可不公開審理。需要說明的是公開審理需要三天公示,不公開審理沒有規定。」

顯然,對於周永康的審判,遠遠不是乾癟的法律條文可以解釋清楚的。宮廷鬥爭的戲劇性,從一開始就已經遠遠超出了公眾的想像力。國家行政學院副秘書長雷強則試圖道出中共轉型期不得不承受的成長陣痛。「目前,我國反腐大案仍是選擇性公開,距離完全公開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歷程。」言外之意是,不公開周永康案,並非「時」之所限,而是「勢」之不對。新聞聯播僅有畫面的公開,雖然只是零星且遭遇剪輯的片段,總算是彌補了公眾本以為自此再不得謀面周永康面的遺憾。

遺憾之外,打鐵記當家人羅昌平還從註定要載入史冊的新聞聯播中讀出了大局觀,「看今天的新聞聯播,黨際交流如火如荼,食品安全重中之重,國家交流囊括四海,法治建設壯士斷臂,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航天科技日新月異!」最後就差仰天長嘯補一句——「嗚呼壯哉!我黨萬歲!」  (泉野撰寫)海外黨媒多維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