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姚樹潔:印度只需要一招 就可以擊敗中國?

作者:
最近有些學者認為,印度只需要一招,就可以擊敗中國。這一招,就是印度的人口年齡結構,將造就印度未來的巨大人口紅利,就像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一樣,靠的就是勞動力豐富,老年人口比例低,社會負擔輕的優勢。

5月14日到16日印度總理莫迪高調訪問中國,習近平彭麗媛親往西安迎接。可以說,莫迪受到的禮儀,是習近平當國家元首以來最高規格的待遇。

西安人用仿古的形式在西安街頭歡迎印度總理,許多美女帥哥,身着唐朝服裝夾道歡迎莫迪,把他整得像1400多年前唐增取經歸來的場面。這一方面再度展現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文明古國的交往連綿千餘年,另一方面,更是體現中印兩國關係在21世紀的重要性。

習近平4月20日至21日,才訪問印度的「頭號敵人」巴基斯坦,與巴國簽署了360億美元的投資合約。習近平把中巴關係定格為「全天候的合作夥伴關係」,使中巴關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友好合作階段。中國迫切希望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從新疆的客什直接通過鐵路和管道直接聯通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徹底解決中國從馬六甲海峽進口石油的安全憂患問題。

然而,從經濟和世界政治角度考慮問題,中國不可能在與巴基斯坦建立密切關係的時候,去徹底地忽略印度的重要性。中印兩國有邊境問題的爭端,在亞洲的區域政治方面,也有根本的利益衝突。

然而,中國和印度的雙邊關係,合作,就是共贏,對抗,就是兩敗俱傷。習近平清楚,莫迪更清楚。近年來,中國和印度,就是一對互相有吸引力,也有明顯排斥力的「戀人」。為了吸引對方,他們都使盡渾身解數,各自與其他「異性」示好,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對方的嫉妒和神經緊張。在互相都嫉妒和神經緊張的時候,才知道彼此之間,原來還是很有互相吸引力的,有互相可愛的一面。

習近平和莫迪,都是非常睿智的政治家。他們在面對互相「曖昧」的過程中,都各自展示了彼此之間的吸引力,而當他們一起聚會時,或者彼此訪問對方的時候,都不惜客氣的給對方做足了面子。

那麼,中印之間,習近平與莫迪之間,為什麼都要像孔雀一樣,展開美麗的羽毛,互相讓對方嫉妒,又互相讓對方客氣和相愛呢?

原來,印度和中國都已經進入世界10大經濟體行列。中國2014年的GDP總量是10.3萬億美元,是美國的60%,日本的兩倍,排行世界第二;印度的GDP已經超過2.2萬億美元,排列第九。另外,這兩個國家都保持7%以上的發展速度,遠遠高於其它8大經濟體。也就是說,中國和印度,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內,在世界的10大經濟體排行榜上,還將繼續上升。中國一定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印度也將不斷地超越許多其它主要國家。

中印兩國的人口總和為25.6億人,接近世界總人口的36%,是歐洲、北美洲人口總和的三倍。不可否定,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重心,將不斷地向這兩個國家傾斜。

如果說20世紀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歐、美、日的話,那麼,再過20年,其最厲害的競爭對手一定是印度。與此同時,印度的迅速崛起,已經把中國的發展當成其最重要的坐標系。40年前,印度的人均GDP不比中國低,現在,印度的人均GDP只是中國的四分之一弱。所以,中國改革開放的神速發展,早在25年前就已經激發了印度崛起的意志,印度人認為,中國人能做到的,印度也能做到。

相對於中國,印度還存在許多弱勢。例如交通運輸,網絡建設,文化教育和科技,農業,製造業,等方面,印度人還遠不如中國。土地所有制,國家治理能力,老百姓的積累和勤勞程度,等等,印度也不是中國的對手。

不過,最近有些學者認為,印度只需要一招,就可以擊敗中國。這一招,就是印度的人口年齡結構,將造就印度未來的巨大人口紅利,就像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一樣,靠的就是勞動力豐富,老年人口比例低,社會負擔輕的優勢。

可是,經過40年的人口生育計劃,中國的人口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現象。0-14歲的人口比例只有16%,65歲以上的老人佔比已經超過10.5%。印度人口呈現明顯的金字塔形,0-14歲人口比例為28%,65歲以上人口佔比只有5.8%。

也就是說,印度人口12億人,比中國少1.6億,可是,印度的勞動力人口很快就會超過中國。同時,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是中國的3倍,再過15年,相對於中國,印度將有明顯的人口和勞動力優勢。中國可能要面對嚴重的未富先老的現象,在人均GDP收入還沒有到達1.5萬美元之前,就失去了經濟繼續增長的強勁力量,因為每個勞動力所要撫養的人口,特別是年老體弱的人口數量急劇上升。

2014年,印度GDP增長速度與中國持平,2015年極有可能超過中國。之後,如果印度由於人口優勢而長期超過中國的人均GDP增長速度,那麼,印度追趕中國是有可能的。

不過,就目前的情況看,印度想超越中國的難度還非常大。

首先,印度的GDP總量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就算印度的增長速度快於中國,也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夠達到中國今天的水平。

其次,印度的存款率遠沒有中國高,加上人口增長速度比中國快,人均投資率將在未來很長的時間裏無法超越中國。而人均投資少,是印度長期增長最大的阻力。

第三,印度農業生產率遠不如中國,人均糧食產量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二,糧食以外的農產品產量也遠不如中國。印度農業的相對落後,是印度缺乏工業化所需要原始動力的致命因素。

第四,印度的基本建設落後。高速鐵路幾乎為零,高速公路遠比不過中國,航空、港口、橋樑、隧道的建設,也與中國不同日語。印度想在基礎建設方面超越中國,不是數十年的時間,無法談起。

第五,印度的土地制度,國家集中力量搞建設的能力,遠不入中國。例如,中國要建一條100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可能從規劃到通車,只需要5年的時間,而印度卻需要10年到15年的時間,而且,建設的成本也不是一個水平的。

第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印度再成為世界工廠的可能性很小。莫迪說印度是世界跨國公司的後院辦公室,但是,這樣的業量,絕無可能支持一個世界重量級的經濟體,因此,印度想超過中國,還必須在製造業方面下功夫,而由「中國製造」變成「印度製造」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中國已經啟動了「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

第七,既然人口結構問題是印度超越中國最大的優勢,那麼,我相信中國政府一定會很快清醒,對人口政策進行認真的重新審視,儘快全面實施「二胎」政策,甚至是「三胎」政策,使人口不至於在14.5億的頂峰以後,迅速下滑。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政府把握好自己發展的優勢,及時改變人口政策,避免人口迅速老化,印度應該在未來的30年,甚至50年之內,無法趕上中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亮軒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