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南海無暇北顧 東三省絕地求生

中共十八大兩年後,習近平主導的新執政團隊第二輪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已經大體繪就。「一帶一路」、大建京津冀等國家級城市群、「長江經濟帶」、西南高鐵延伸所代表的西部大開發,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頭戲,身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張高麗獲命擔任京津冀城市群與「一帶一路」領導小組的組長。中央層面的一系列重要規劃體現了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心。然而,曾經被視為「共和國長子」的東北三省卻似乎被中央忽視,不在其主要規劃之內。這對於當前已經深陷困境的東北而言,已經再回「寒冬」。

東北二度陷落

近年來,東北三省經濟發展速度急劇下行,GDP增速被指「太難看」。2013年經濟增速位列倒數第三的黑龍江,在2014年前三季度成為倒數第一。黑龍江的這一狀態也代表了整個東北地區的發展態勢。2013年,該省與吉林、遼寧三省在中國31個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者位於後10名。儘管吉林在2014年略有振作,但難改整個地區的頹勢。經濟增速對地區發展的影響是基礎性和全面性的,也是當地整體狀況的反應。

其實,東北的「陷落」是諸多深層次問題所導致結果。人口流失、國企與市場萎靡、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轉型升級、改革乏力,使東北不可避免地迅速轉為下行,而且這一趨勢在在短時間內難以逆轉。對東北來說,這是一種全面的危機。當地主政者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或是一味巴望中央輸血都只會使問題進一步加重。而要改變這一令人絕望的「處境」,不僅要求中央與地方足夠的決心和魄力,還需有系統而大膽的頂層設計,對東北舊制進行主動、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計劃經濟占較大比重的地區,地方主政者陷入困境時,習慣陷入兩種思維慣性,一是「等」,二是「靠」。「等」是指沒有決心或沒有能力去擔負責任,打破阻礙發展的舊體制舊框架,實施深層次的新的改革探索;「靠」是指過於依賴外部因素,尤其是中央層面的直接輸血或指令,缺乏對自身的檢討,對自身潛力的自信和發掘。這兩種都是一種缺乏責任心的表現,也是中國過去計劃經濟難以避免而且遺留至今的功能性問題。

有敏感的觀察者由此推測,東北地區陷入區域性的坍塌,將轉入歷史性的衰敗過程中,因為造成其經濟增速下滑的原因都是一些深層次和長期性的問題。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儘管已經推進多年,但目前仍以大型國企、資源能源型企業、重化工業為主。但由於中國主動轉入轉型升級過程,中國經濟發展降溫,以及國際層面石油價格急降等原因,對東北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重創。在部分分析者看來,對東北造成「致命一擊」的或許要屬十數年內難以逆轉的「人口流失」問題。

被中央「忽視」東北已非中國發展重心

東北三省發展速度排名倒數,也會拖累整體經濟運行,中央層面應當早已有所認識。儘管如此,在十八大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戰略規劃中,似乎將東北「忽略」。「西部大開發」與「振興東北」等口號已經鮮有提及,取而代之的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與區域性「城市群」等理念。西部大開發雖然「消聲」但並未消失,而是因為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南高鐵延伸高度重合。與此相比,「振興東北」則不僅是消聲,而且有「消失」趨勢。

以時下正熱的京津冀地區為例,除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張高麗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本人就已在多個正式場合作出指示,甚至專門召開座談會聽取相關負責人匯報工作。在北京時間2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習近平審議研究了該地的規劃綱要。相比之下,東北地區已經少見於中央領導的決策、指示和講話之中。

在中央層面制度性權力配置方面也能觀察東北地區在當前中國決策者視野中的地位和考量。國務院在2000年初成立了西部大開發領導小組,由時任總理朱鎔基擔任組長,副總理溫家寶任副組長。所謂的「開發」主要是指四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和青藏鐵路4個項目。但是之後沒有同等級的機構跟進。此次「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城市群規劃也成立了小組,均由現任政治局常委張高麗擔任領導小組組長。

在一帶一路方面,王滬寧、汪洋、楊晶、楊潔篪等人為其副手;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方面,據媒體報道,王滬寧、孫春蘭、郭金龍、王勇等人曾出席該小組第三次會議。其中,孫春蘭當時是天津市委書記,調任中央統戰部部長後該小組人事配置方面是否出現變化尚未可知。可見,兩個小組都採用了一個政治局常委領銜,兩位政治局委員為副手的高配模式,凸顯出決策層的重視和寄望。

張高麗在一次「一帶一路」會議上發言稱,「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宏大系統工程,對開創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地區及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或許在決策者的視野中,新時代的經濟發展,建立在更深入的改革和更全面的開放相互結合,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力的基礎上。基於此,作為具有巨大區位優勢的東部和南部已不必說,中部得益於大區域大市場中的人口、交通方面的優勢也有較大潛力,作為待開發且鄰國眾多的西部則是大有可為。相比之下,東部地區則差了很多。

從地域的視角來看,長江經濟帶能夠聯通中國東、中、西部,實現中國南方經濟重心區域趨向一體化的合作。「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分別是從西部東部兩邊發力,不僅能夠深化中國海陸兩方面的對外開放,還能起到帶動中國西部和西南部地區發展的作用。城市群則着眼於中國東部與中部區域經濟「龍頭」地區的聯通和升級。其重點建設的5大國家級城市群也與東北地區無關。在一些觀察者看來,東北被「排除」在這些頂層戰略設計之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決策層對東北地區難稱樂觀的預期,或者說是有心無力。這對於嚴重依賴政府主導和投資的東北發展模式而言,無異於被判了「死刑」,成為「死棋」。

東北求生乏力或成「中國的西伯利亞」

這些宏觀設想的主要特點是「開放」、「聯通」與「合作」,這主要是基於地理與經濟兩個元素的統合考慮。在這方面,東北地區有着天然的劣勢。首先,東北地區氣候過於寒冷,不利於工農業發展,也就限制了人口聚集。其次,東北地區三面被圍,過於依賴南部遼寧通往中原及海外。而且與中國西部相比,東北周邊的朝鮮俄羅斯與中國都未形成活躍的經濟關係,這就進一步加重了其封閉性。由於歷史原因,東北地區東部雖然緊臨日本海而不可得,被很多中國人視為一大憾事。

有分析人士表示,東北地區是一個強政府、弱市場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發端於二戰時期的戰時經濟,後來經過計劃經濟的強化,經過改革開放之後仍然沒有出現質的變化。有「中國小國務院」之稱的發改委是中國決策層從宏觀層面協調發展經濟的主角,下設一個名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的部門。該部門在近一段時間十分活躍,雖然少見於媒體輿論。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恆山在2014年在一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新聞發佈會上說,東北地區的振興發展還是有一些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的問題。需要加快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機制。中央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要通過努力使東北重新煥發活力。

據悉,2014年8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東北振興的若干政策舉措的意見,在意見當中有幾台是有針對性的,第一台激發市場活力;第二,大力推動和深化國企改革。這兩點都很有針對性,也是之前一直在鼓吹和探索的方向。但是現在的窘況證明其方法和力度都難稱合格,或者說是過於重視GDP的總量增長而忽略了立足於長遠發展的結構調整。從這一角度來說,這場全面的危機也有望形成倒逼機制,使中央與地方都能形成深化改革的決心。

東北有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即人口流失問題。計劃生育使本地在短期內難以出現足夠的人口補充,而工資過低又使本地人口爭向外流。因此需要至少從兩方面着手,一是在計劃生育方面做出調整,二是通過戶籍制度等社會體制改革提升本地軟實力和吸引力。另外還可從改善東北區位優勢方面出謀劃策,比如增強東北與大陸的交通聯繫。也不排除中國與鄰國俄羅斯或朝鮮等方面出現某種改變,實現東北在東部或北部向海洋的突破。當然,這些或是過於天馬行空,或是過於遙遠,不能寄望於短期內出現改觀。如果東北地區不能做出深層次的調整和突破,很有可能變成「中國的西伯利亞」。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