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誰來償還中國巨債

進入2015年,中國經濟奇蹟已經維持超過30年,改革開放也已經接近40年。以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去年GDP總量已經超過美國,那麼中國下一步何去何從,下一站中國是日本的「失去十年」還是人均GDP超越美國?在對中國經濟眾聲喧譁之中,劉海影的新書《中國巨債》令人耳目一新。青年經濟學家張明認為該書是「一本富有誠意的著作,也是一本頗具野心的著作」,這一評價可謂公允。

此時此刻的中國,如果看做一家體量龐大的公司,那麼釐清未來發展戰略之前,認識中國道路的過去與現在更為重要。在劉海影體系之中,核心在於債務,他強調債務膨脹與產能過剩互為鏡像,書名叫《中國巨債》,可能不落叫好人士的喜歡,但常識並不以人們的偏好為轉移。

債務為什麼重要?人性決定了人們往往更注重當期享受,所以一方面享受債務累積的槓桿狂歡,另一方面卻又諱言債務累積。也正因此,各類文件或者口號往往表態支持實體經濟,打擊虛擬經濟,似乎二者之間存在防火牆,但在現代社會,一切都是商業,而一切商業本質上與金融業難脫關係。事實上,在劉海影看來,債務只是過剩產能在金融層面的現實,實體問題與金融問題才是中國經濟的一體兩面。

《中國巨債》這一邏輯體系,也可解釋宏觀微觀感受脫節的狀況。宏觀強大靚麗的數據之下,微觀個體的感受卻有所不同,幸福指數並未隨着經濟增長而逐步提升。原因何在?中國的經濟增長看似迅猛,其中卻存在以投資拉動的成分。劉海影通過數據分析指出,這一模式問題在於中短期可以使得經濟起飛,但是長期來看可能因為大量投資被浪費,加上體制的軟約束,造成大量過剩產能,使得殭屍企業橫行,最終的結果則是債務不斷累積。如果不加以修改,結局的結局必然存在一個臨界點,如今我們在逼近這一時刻。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美國經濟學家萊因哈特與羅格夫合著經典《這次不一樣》中所強調,在八百年的金融危機歷史中,學術研究往往集中外部債務危機,而對於國內債務關注不多。事實上國內債務的危害並不小於國際債務,其表現形式也更為隱秘。中國經濟奇蹟年增長不低於8%的名聲,曾經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刻遭遇挑戰,但隨後出台的四萬億的大手筆刺激政策,使得中國經濟迅速反彈,繼續保持8%的增長。其結果固然令世界側目膜拜,但是隱性後果在於中國需要花費不少時間要消化因為大手筆投資而導致的過剩產能。如果過剩產能繼續積累,那麼債務危機可能為期不遠,這也就是新一屆政府執政之後強調去槓桿的原因所在。

「債」在人類經濟生活中如此重要,但卻一直神秘隱居在貨幣經濟的潛流之中,這就需要有心人以歷史、邏輯、數據三點來勾勒其形貌。換而言之,這是一本當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歷史與未來的書,也就是將中國經濟奇蹟放在大歷史框架之中審視。除了對於現實經濟的思考,其中有一些很新鮮的經濟史結論也值得重視,比如還原古代經濟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事實,同時肯定南宋成就。「人們幾乎已經忘記了宋文明的輝煌,實際上,那是中國唯一一次如此接近現代政治經濟原則,並將自己物質與精神的創造力建在這樣的原則之上。喪失了這次機會之後,隨後的數百年我們只能目睹中國墜入越來越深的深淵,其死水微瀾恰與歐洲的突飆猛進形成鮮明對照。」

經濟學的核心是成本,而從人類學角度而言,債務可能先於貨幣出現,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債:第一個5000年》中,對於債務起源已經有了精彩論述,他認為人類在5000年前已經使用複雜的信用體系而不僅是物物交換來進行商品交易。《中國巨債》也談了很多貨幣方面內容,劉海影藉助人類學研究,認為人類最早的債務類似一種支付承諾。

關於書名「巨債」,劉海影表示過去的30年中國經濟創造了偉大的奇蹟的同時,也欠下不少「巨債」:「巨債不僅體現在環境、社會、文化、精神、政治各個方面,而更加可視化的體現是中國非政府債務的急劇飆升。如此巨大的債務為中國歷史任何朝代、任何時期都沒有經歷過的,它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也沒有先例可以參照。」

到了結局,誰將為此清償呢?所謂「債」,在中國古代與「責」是通假字,中國巨債,誰最終來承擔責任呢?筆者希望不是中國普通民眾,因為在過去的增長中,他們或得收益,但是也已經付出成本。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中國經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