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暴風雨前的平靜—金融危機前兆悉數登場

一切都似曾相識,沒錯,一切都像極了七年前——金融危機前夕的樣子。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John Plender認為,首先,我們又回到了大緩和階段,2007年之前那一段時間市場出現詭異的穩定,經濟學家和央行們都曾認為那預示着一個無通脹增長時代的到來。如今,市場的波動性又一次崩潰,所有資產類別的波動性都降至低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央行最新的系統性風險調查報告顯示,無論是短期還是中期,英國金融系統發生影響力大的事件之可能性都在持續下降,創下2008年開始創立這份調查報告以來的最低點。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金融危機前的「銀行業風險」(Banking Banana Skins)調查,當時這份調查顯示,金融系統中最大的擔憂就是過度監管,風險管理成了最不令人焦慮的部分。

其次,包含槓桿的結構性產品重現江湖,如抵押貸款債務(CLO)。2013年CLO的發行量達到820億美元,僅僅比其2006年的峰值少15%。

與此同時,去年全球槓桿貸款發行量也創下紀錄新高,較2012年的1.6萬億美元激增55%。

美國債市信貸風險處於歷史低位,而債券發行質量已經出現惡化。信貸風險顯然被低估了。

此外,似乎也沒有任何的信貸泡沫跡象。許多發達國家的信貸渠道仍然處於破損狀態,而銀行業一直在經歷大規模的去槓桿化,貨幣政策也傾向於寬鬆而非收緊。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銀行系統並沒有增加信貸催生泡沫,那麼貸款標準為什麼在降低呢?一個不幸的答案可能是,銀行的業務遭到了來自影子銀行系統的激烈競爭,而官方數據又沒能精確地捕捉目前信貸活動的真實情況。

同樣與銀行形成競爭的還有資本市場,這些市場充滿了過度的存款。除了亞洲之外,歐元區也在金融危機之後步入了淨存款時代,加上央行的債券購買項目等因素,就導致了收益率進一步承壓,而金融機構也開始為了追求收益率而愈發忽視風險。

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前兆?

雖然金融危機的到來並不會那麼迫切,但是金融危機的種子可能已經種下,資本市場不穩定性的理論家明斯基(Hyman Minsky)對於這一點有過深刻描述。泡沫終究會到來。

國際金融協會(IIF)也闡釋了潛在的脆弱性,其認為,就像需要關注信貸占GDP的比例一樣,也需要關注資產佔GDP比例。用這個方法,IIF發現,G7國家中,資產佔GDP比率較其長期趨勢顯示出9%左右的大規模偏離。這意味着,除非未來經濟增長顯著加速,否則經濟增長就不能夠創造出足夠的資源為發達國家巨大的資產池子服務,這樣一來,資產價格就會面臨修正,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將會下降,債券市場也將面臨修正,隨後波動性就會復仇般地歸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