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李嘉誠之子拋售北京地產 每平米3.4萬遠低於市價

李嘉誠之子李澤楷以57.5億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據測算,成交單價約3.38萬元/平方米。業內人士認為,這個價格完全被低估,此前該項目報價曾高達80億元。

盈科中心位於北京知名的三里屯街區,是繼國際大廈、京城大廈之後的第三個北京商業地標建築。

香港首富李嘉誠家族一邊聲稱「看好大陸房地產市場前景」,一邊繼續拋售大陸物業。

這次是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旗下盈大地產,以9.28億美元(約合57.5億元人民幣)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接盤方是房地產私募基金公司基匯資本。媒體報道稱,經此交易後,盈大在大陸已無重要資產。

早報記者了解到,盈科中心是北京有名的地標建築,在市場兜售已久,李澤楷掌控的盈大地產(00432.HK)及母公司電訊盈科(00008.HK)早在今年1月就公告稱盈科中心已有意向買家,股價曾因此大漲15%。

去年以來,關於李嘉誠家族在大陸拋售物業的消息就引發市場關注。粗略統計,李嘉誠家族自2013年以來,出售大陸物業套現近180億元人民幣。

報價曾高達80億元

「這項目賣了很久了。」熟悉市場的投資人士告訴早報記者,該項目的報價在去年曾高達80億元人民幣,此次最終的成交價等於打了七折。

據北京媒體報道,早在2008年4月,盈大地產就曾叫價41.03億港元出售盈科中心,但最終並未成交。此後的2011年2月,又被爆出李澤楷將40億元出售盈科中心,但很快盈大地產就對該消息作出澄清。2013年2月,再度傳出盈大地產有意以80億元出售盈科中心的消息。直到今年1月,盈大地產和電訊盈科公告稱,意向買家已經談得很深入了。

這次的成交價,甚至低於估值。公告顯示,2013年12月31日,該物業被列為盈大地產集團的投資物業,估值為66.57億港元。

這筆交易預期將為盈大帶來稅前約26.46億港元的利潤。盈大地產聲稱,出售該物業套現的資金將用來償還之前的融資和債券,剩餘部分則用來投資日本、泰國以及印尼現有項目。

本次交易還有一個先決條件:盈大地產和電訊盈科都需在2014年8月28日之前召開股東大會批准交易股權轉讓和股東貸款按協議完成。如未按時間完成,盈大地產需要向基匯資本支付終止費1億美元。

電訊盈科間接持有盈大地產74.50%的股份,李澤楷為兩家上市公司的執行董事兼主席。

此次盈科中心的接盤方,是泰國華僑吳繼泰旗下的私募基金公司基匯資本。該公司先後在亞太地區參與總值逾500億元的投資。吳氏家族更在香港持有上市公司建生國際(00224.HK)。

李澤楷的要求也很有意思:「盈科中心」不得更名;盈科中心西北角那塊招牌建築物專利還是李澤楷的,而且C座大樓的招牌燈箱10年內只要李澤楷願意花錢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

早報記者對此的理解為,盈科中心聽上去、看上去都還是李家的,就像從來沒有賣過一樣。

每平方米不到3.4萬

盈科中心位於北京知名的三里屯街區,工人體育場北路南段,緊鄰東三環路,地處CBD中央商務核心區與燕莎使館區間。項目樓板面積約16.99萬平方米的盈科中心,由兩棟甲級辦公樓、兩棟服務型公寓、一間大型購物中心組成。

作為繼國際大廈、京城大廈之後的第三個北京商業地標建築,盈科中心多年來都是諸多世界著名公司在北京駐地的首選,包括IBM、諾基亞、波音西安楊森等。

早報記者測算,此次盈科中心成交單價約3.38萬元/平方米。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這個價格在三里屯、北京三環的CBD,完全是被低估的。

知情人士昨日透露,盈科中心寫字樓租金300元/平方米/月,公寓租金190元/平方米/月,商場首層租金700元/平方米/月。寫字樓出租率90%。

世邦魏理仕報告指出,波音公司在位於三里屯的盈科中心續約6000平方米。由於寫字樓供不應求,一季度末北京優質寫字樓市場平均租金413.6元/平方米/月。

但盈科中心的業績被商場拖了後腿。2013年的半年報顯示,盈科中心可出租面積的平均出租率約為61%,較2012年同期66%的出租率出現明顯下滑,而租金收入也僅有1.19億港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然而2012年的租金收入已較2011年出現了下滑。

導致盈科中心出租率大降的最大原因是其商業樓層的空置。自2011年10月底太平洋百貨宣佈撤出盈科中心後,自地下一層至地面五層共計6層的物業一直未能租出,至今已空置超過兩年時間。

但相對較低的入手價,還是讓接盤者感覺物有所值。吳繼泰表示,「這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可在北京無法複製的精華地段收購到如此大型、可生產穩定現金流的項目。該項目來自零售、辦公樓和服務型公寓多樣化的現金流,是規避風險的天然屏障。」

基匯資本在三里屯商圈投資和(或)管理的項目還包含三里屯太古里、北京極棧酒店(Hotel G)和萬國公寓。

八個月內四度套現

可查資料顯示,此次出售盈科中心,已經是李嘉誠家族近八個月來四度套現大陸物業。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李嘉誠一貫的投資策略顯示,他總是在危機發生的前兩到三年出售資產並進行重新配置。

2013年8月31日,和記黃埔公告,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售價26億元人民幣,買家為獨立第三方離岸公司GCREF Acquisitions22 Limited。

2013年10月19日,和記黃埔公告,出售位於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的東方匯經中心,售價71.6億元人民幣,接盤的買家包括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

2014年2月10日,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00001.HK)參股的ARA資產管理公司以24.8億元人民幣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買家為江蘇省最大的多元化民營企業之一三胞集團。

今年2月28日,李嘉誠在出席旗下公司業績會時表示,看好大陸房地產市場前景,但目前問題是土地價格太高,造成「麵粉貴過麵包」的局面,因此近來沒有在大陸購買土地。

李嘉誠說,大陸人口基數龐大,市場空間足夠,而從中國人消費習慣看,中國人有錢之後往往會首先考慮置業。現在雖然中國經濟放緩,但是GDP增速仍達到7.5%,這是很多國家沒法做到的。

早報記者在長江實業2013年年報看到,長江實業旗下2013年完成的物業,僅中國大陸就有18個,建築面積超過178萬平方米。2014年將要交付的物業,大陸有21個,建築面積達166萬平方米。

長江實業官網信息顯示,大陸項目(包括已發展和發展中的)有62個。市場人士稱,按照長實的項目發展周期來看,接下來資產出售的一幕或許還將持續。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東方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