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為何衛星多次發現「疑似物」海上卻搜不到

截至到昨日,MH370航班失聯20天,泰國和日本的衛星再次發現了分散在印度洋上的漂浮物。頭一天,在印度洋南部海域的搜尋也發現新線索,馬方宣佈經分析衛星圖像後確認122個疑似漂浮物,澳大利亞出海搜尋的飛機也發現了疑似物體。

但是,衛星、飛機明明已在高空發現了海上漂浮物,為什麼船到了以後,什麼也沒有發現?

面對浩瀚無邊的神秘海洋,各路人馬切身體會到「大海撈針」這句中國成語有多麼貼切,感受到人類的力量顯得多麼渺小、多麼無奈。

在南印度洋搜尋過程中,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衛星及飛機均報告發現過疑似漂浮物,但艦船等趕赴相關海域卻仍無有價值的發現。

為什麼在海上搜尋難度這麼大?

A 研判衛星圖像需要時間

據中國《航空知識》雜誌副主編王亞男介紹,衛星一天至少可以拍攝數百張照片,每張照片通常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面積。因此,對大量衛星圖像進行研判是個費時、費力的過程。如18日中午中國衛星拍攝了圖像,到22日才發佈有關疑似漂浮物的研判結果,這個中間就存在一個時間差。

B 海浪使漂浮物不斷移動

中國「雪龍」號搜尋工作總指揮劉順林介紹,海面上漂浮物通常會隨着洋流漂移,海上大風、高達數米的涌浪,也會使漂浮物不斷移動,等到海面搜尋力量趕到衛星觀測的相關位置時,漂浮物已衝到另外的位置了。即使在相對平靜的海面,漂浮物也不會完全露出,海面上所觀測到的往往只是整體的幾分之一。

(澳大利亞空軍的一架AP-3C型「獵戶座」式飛機機組人員在南印度洋上空搜尋新華社圖)

另外,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舶也不像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踩一下剎車就能停下來。有時看見船邊有物體,但轉瞬即逝,快得甚至來不及拍照。等船調頭後尋找,再也沒有見到。

C 海面反光讓瞭望有困難

漂浮物會隨着海流不斷漂移,會隨着風吹浪動而忽上忽下、忽隱忽現。同時,大海的顏色每天都會隨着光線而千變萬化,時而深灰、時而灰藍、時而淺藍、時而湛藍。加上海面上的浪花干擾,艦船雷達很難掃射搜尋到細小的漂浮物體。

另外,海域天氣晴好,海面上的反光也給瞭望帶來困難,陽光透過雲層直射下來,舉目望去,茫茫大海好像一面巨大的銀色鏡面,明晃晃的什麼細節也看不到。

美國戰略安全情報諮詢機構在解釋搜尋工作的難度時舉例說:「隨便一個海浪都可能在目光掃過一個物體時將其遮蓋;陽光照射在水面上可能導致短時間無法看清;在一個物體最清晰可見時,往旁邊偏一點角度就可能使機會錯失。」

D 壞天氣導致能見度下降

現階段的搜尋區域距離澳大利亞西南海岸大約2500公里。這一海域素以條件惡劣聞名,25日的海上搜尋就因天氣原因暫停了一天,昨日另一個「壞」天氣到來,帶來更強的風,因冷鋒引發的降雨還會導致能見度下降。

同時,正如駕駛員在一個枯燥的環境中容易疲勞一樣,面對枯燥的海面,飛機或船上瞭望員也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伴隨起伏搖擺,從高倍望遠鏡里望出去的海面更加搖擺不定,時間久了,更會頭暈噁心。

打撈起碎片

才算突破

澳大利亞空軍搜索聯隊指揮官26日表示,只有真正打撈起碎片,搜索行動才算取得突破,而澳方對搜索行動不設最後期限。

現在的空中搜索力量足夠覆蓋搜索範圍,目前最大難點是缺乏信息。此外,從珀斯到任務區域的距離非常遠,天氣也不走運,導致到目前還未取得重大收穫。

26日,美國國防部長和來訪的英國國防大臣表示,在掌握更多信息或找到飛機黑匣子之前,尚不能完全排除恐怖主義、政治暴力等任何因素。

動態

昨日,泰國科技部地理信息與空間技術發展局表示,一顆泰國地球觀測衛星於24日上午發現了漂浮物,分散在450平方公里的海域內,總數約為300件,部分漂浮物長約2米,漂浮在印度洋南部,距澳大利亞珀斯海岸約2700公里。

當天,日本政府內閣情報調查室宣佈,26日9時至15時的時間段內,日本情報收集衛星發現約10個四方形漂浮物,其中最大的長約8米,寬約4米,位置與澳大利亞等國發現疑似殘骸的海域一致。目前,泰國和日本已將衛星圖交給馬來西亞政府。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華龍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