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1905最後的進士 古代狀元三年才有一個

公式劉春霖
 
公式劉春霖殿試策
 
公式清代的科舉考試現場
 
公式光緒30年進士榜單

「狀元」如今儼然已成一個熱門詞彙,在歷年高考中考過後,人們往往用「狀元」來冠名省市第一名、甚至校級和單科第一名的優異者。一群群「狀元」拜文廟,一堆堆《狀元兵法》熱賣書市……實際上,古代狀元三年才有一個,隋煬帝開科舉制的近1400年間,共產生文狀元522名。

近代中國的教育改革,正是從廢除科舉制為始的。庚子事變後,1901年清政府就痛定思痛開始廢除八股考試,1903~1904年,張之洞袁世凱等多次上書要求徹底廢除科舉制度,興辦現代學堂。劉春霖等最後一批進士發榜後,1905年宣告了千年科舉制度的正式廢除。

第一人中最後人

光緒三十年的五月二十二(1904年),北京城下着小雨,午門外的街道安安靜靜的,32歲的劉春霖神情凝重,若有所思,剛才在保和殿的那場考試中,他下筆千言,論及治國之道。去年與兄長劉春堂一同參加會試,劉春堂中了進士,他卻名落孫山,不知今年能否及第?兩年前他在順天府中鄉試,高中舉人;幾月前的三月初八在開封會試(若不是庚子年八國聯軍火燒貢院,會試就該在京城)。當時也未料到今日能殿試,天子命題,親王監考,倍感精神振奮,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想到近年國勢衰微、外亂內患,一介書生,苦讀20多年聖賢書,精通修身治國平天下之道,更當匡扶社稷。

早年入蓮池書院學習,自幼苦練小楷,其小楷書法有「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之譽。落榜後,他留在京城,每天靠抄寫維持生計。由於其館閣體書法出類拔萃,一傳十,十傳百,竟為慈禧賞識,他即多次應召為慈禧抄寫《文昌帝君陰騭文》等經文。次年,歲值甲辰,逢慈禧太后70歲大壽,按慣例,特加甲辰恩科。

誰也沒料到這個抄寫舉人7月4日的甲辰科取士大考,奪得殿試頭名,按理說兩年後還有一次正科殿試,可惜大清朝氣數已盡,1905年慈禧太后就根據張之洞等人的建議,廢除了科舉制度。甲辰科遂成為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而劉春霖,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最後一名狀元,即「第一人中最後人。」

劉春霖成為狀元,還有一段戲說:陸潤庠張百熙等主考大臣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因國事而憂心忡忡的慈禧正準備辦七十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第一名的字跡流利清秀,文詞暢順華麗,內心頗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時,一股陰雲陡然升起。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一見「珍」字便想起了珍妃(珍妃支持光緒皇帝改良;又加上朱是廣東人,想起康梁維新派「首逆」,於是將試卷扔到一旁。而第二份試卷就是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吉祥」之兆。於是,慈禧大筆一揮,發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

保和殿最後的考試

保和殿上的貢生劉春霖成為最後狀元,而這年參加開封會試的進士成了最後的進士。「狀元」的稱呼始於唐朝,從唐朝到清朝的1300多年中,共開科考試745次,有據可查的文狀元共錄取552人(封建王朝正式承認的)。

開封會試在1904年農曆三月初八開始舉行的,每場3天,連考3場,內容有中國政治史論的、外國政治藝學策、《四書》、《五經》等。四月初十,貼出了榜文,會試共錄取考生273名。第1名是譚延闓,劉春霖取得第17名的好成績。被錄取的考生皆稱為貢士。五月二十一日貢士需到北京參加保和殿殿試。

自從清道光皇帝以後,皇帝就不再親臨,而是委派一位親王代理。這次殿試是恭親王溥偉代表監場,另外還有大總裁和考官的座位。其餘都是一排排的2尺多高的小桌,沒有椅子,考生們自帶小凳。

據劉春霖自己的回憶:5月21日早晨,在東華門點名,集中發放考卷,由專人帶入保和殿,找到自己的考桌。試題共4道策論題,卷子書寫必須是正楷,不能潦草。卷子紙是特製的宣紙白摺,比一般宣紙厚一倍多,很難書寫。若寫錯了字,不准塗改,只能用小刀把錯字輕輕地刮去再寫。考試時間只有一天,當天晚上必須交卷。而書寫的時間就要半天以上,真正構思文章的時間很短,否則就完不成。

三天後,考生們很早就到乾清門外等候,讀卷大臣在御階上捧着黃紙名單宣佈前10名。這10個人由大學士王文韶領到養心殿,朝見皇帝。齊跪下,由領見官把名單呈上,然後從第一名起,報姓名、年齡、籍貫後,叩頭起身退出,引見結束。劉春霖事後說:「跪在下面,又不敢抬頭,只是趁退出的時候,偷偷地看了一眼皇帝。」

25日早晨,新晉進士到太和殿前等候朝見皇帝,當皇帝在太和殿升座時,新考中的進士都跪在殿前的石階下御道兩旁。大學士王文韶將黃色的榜呈送殿內,交給傳臚官。過了一會兒,聽傳臚官讀榜:「一甲第一名劉春霖」,接着有人應聲高喊:「一甲第一名劉春霖」,一連念三遍。這時有專人將劉春霖從隊裏領出來,跪在御道的靠左邊。讀完金榜,便將榜懸掛在太和門外。因榜是黃色,所以稱為「金榜」,即「金榜題名」。宮中為了便於查尋,另外同樣書寫一個小一點兒的榜,叫「小金榜」。1904年這塊小金榜,現仍存在故宮博物院中。

廢除科舉

經歷過庚子事變的刺激之後,慈禧等統治者痛定思痛,為了「外患可消,內亂可彌」下決心將變法時提出來的多項改革措施加以實施,如早在變法時「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1901年8月29日,慈禧發佈上諭,規定次年開始,鄉、會試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篇,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以上一切考試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論均應切實敷陳,不得仍前空衍剽竊。」廢止八股文、採用與社會實際有關的問題為考試題目,這是清末科舉制度的重大變動,可以看做廢除科舉的開始。

190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與袁世凱奏摺中指出,政府雖屢屢頒佈興學詔令,但各省或持觀望態度,或敷衍塞責。追究其原因,在於學堂經費與師範人才的缺乏。眾人之所以觀望,實際是因為科舉制度的存在。學校在於培養人才,科舉在於選拔人才,二者一貫則學校不勸自興,二者分途則學校有名無實。「利祿之途,人之所趨,繁重之業,人之所畏。」學堂必須積累而後成才,科舉卻可以僥倖獲得。在如此情勢之下,沒有人會避易求難,捨近求遠地進入學堂學習。科舉不廢除,學校便不能興盛,那麼國家永遠沒有人才,不能進於富強,爭衡於各國。因此,應該「將科場遞減之額移作學堂取中之額,俾天下學子舍學堂一途,別無進身之階,則學堂指顧而可以普興,人才接踵而可以勝用」。這就是逐年遞減的方法。

1904年1月13日,張百熙、榮慶、張之洞所奏《重定學堂章程折》《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折》,再次提出並擬定了遞減科舉的具體辦法。光緒皇帝的上諭也批准了他們的奏請:「著自丙午科為始,將鄉會試中額及各省學額,按照所陳逐科遞減,俟各省學堂一律辦齊,確有成效,再將科舉學額分別停止,以後均歸學堂考取,屆時侯旨遵行。」

1905年,張之洞趙爾巽等人再度上奏。指出,科舉一日不停,士人仍存着僥倖得第的心態,民間興辦學堂絕少。公家財力有限,民間若不捐款興辦學堂,學堂的發展根本毫無希望。清政府終於決定廢除科舉。

這樣,劉春霖等也就成為了歷史上重要一筆。最後一榜進士多經歷了禮崩樂壞和社會動盪的衝擊,在後來的人生歷程中分道揚鑣。在政界尤為突出者,如沈鈞儒、譚延闓、王庚、湯化龍等。

1904年甲辰科考試是中國科舉史的尾聲,這批進士不僅在政界學界很有突出貢獻,而且有幾位末科進士還對科舉制本身作過研究與反思,為科舉制發出了隔世遺響,成為中國科舉學史上特殊的插曲:

末科榜眼朱汝珍,曾遊學東京法政大學,後任國史館編修、實錄館纂修,民國時期所編《詞林輯略》由中央刻經院印行,該書對清代翰林的科分、出身、字號、籍貫、簡歷、著作等都有詳細的記載。

末科探花商衍鎏,建國後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以83歲之高齡,寫出了《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一書,該書是此類著作中最詳盡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於1958年由三聯書店出版。另有研究太平天國科舉制度最全面的著作,196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紀略》。

末科進士賈景德,1946年在香港出版《秀才•舉人•進士》一書,源於自己的參加科舉的親身體驗。廢科舉後出版的科第中人撰寫的科舉研究著作只有寥寥幾部,而末科進士就佔了4部,這也是他們在歷史上的貢獻之一。

科舉簡史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考試制度。也是政府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開始於隋朝,一直到清朝(1905年),共延續了1300多年。

讀書人要先參加「童試」,參加的人不論年齡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試合格被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稱「秀才」。秀才分三等,最好的稱「稟生」,由國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叫「增生」,不供糧食,「稟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額的;再次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考試程序上,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考上的叫「舉人」。考試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禮部」(古代政府六部之一)舉行,考上的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

考完後,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土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南方教育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