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每週懂一點人情世故(4) 為什麼那些無功也無過的人地位最穩固

作者:

第十一章

  為什麼那些無功也無過的人地位最穩固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勿躁,寧拙毋巧。

  十句話有九次都說得對,未必有人稱讚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話沒說對,那麼就會受到眾人指責。十個謀略有九次成功,人們不一定把功勞給你,但是如果有一次謀略失敗,那麼批評、責難之聲紛至沓來。這就是君子寧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寧可裝作笨拙也不顯露機巧。

  世界上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為什麼那些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的人,無功也無過,地位最穩固?而有的人做得非常棒,為什麼卻得不到上司的重用?甚至稍稍有一點疏漏,就會遭到上司責罵?其中究竟隱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訣?

  究其原因,就是前者深諳人情世故。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知道如何做才恰到好處。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符合為人處世的黃金標準——中庸之道。而後者則固執己見,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暈頭轉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為了圖一時口舌之快,得罪了不少人,最終招致「殺身之禍」;或者逞一時之強,偏激猛進,直至步入人生的死胡同,在牆上碰個頭破血流,腦漿塗地……以一句話概括,就是說話做事欠策略。說不到點子上,說了也白說!做事不到位,做了也白做!

  亂吃東西可以死人,亂說話可以遭禍。此話雖俗,卻是真理。在現實中我們一般不會亂吃東西,更多的則是說話辦事上的錯誤。不懂人情世故,胡亂說話確實讓人多走彎路、頭破血流!

  三國時期的禰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頭的禰衡初到許昌。有人勸他結交陳群、司馬朗。禰衡說:「我,怎能跟殺豬、賣酒的在一起?」勸其參拜當時的名流苟某、趙某,他回答道:「苟某白長一副好相貌,如果弔喪,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只好叫他看廚房了。」這位才子只與孔融、楊修意氣相投,儘管如此,他還對人說:「孔是我大兒,楊是我小兒,其餘碌碌之輩,不值一提。」可見,他亂說話到了何種程度!

  獻帝初年,大將軍曹操召見禰衡。禰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還口出不遜之言。曹操求才心切,為了收買人心,還是給他封了個擊鼓小吏的宮。一天,曹操大會賓客,命禰衡穿戴鼓吏衣帽當眾擊鼓為樂,禰衡竟在大庭廣眾之下脫光衣服,赤身露體,使賓主討了個沒趣。曹操恨禰衡入骨,但又不願因殺他而壞了自己的名聲。

  曹操心想像禰衡這樣狂妄的人,遲早會惹來殺身之禍,便把他送給荊州的劉表。禰衡替劉表掌管文書,頗為賣力,但不久便因亂說話得罪眾人。劉表也聰明,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禰衡為黃祖掌管書記,起初幹得也不錯。後來黃祖在戰船上設宴,禰衡說話無禮受到黃祖呵斥,禰衡竟頂嘴罵道:「死老頭,你少囉嗦!」黃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殺了。此時,禰衡年僅26歲。

  不怕沒文化,就怕亂說話。禰衡的文化不可謂不高,但他以一點文墨才氣便輕看天下,到處亂說話,最終因一言不慎衝撞權勢人物而被殺。這就是亂說話的下場。很多時候,十個正確抵不了一個錯誤!話說多了,總會有出錯的時候,因此說話做事之前需先冷靜判斷——哪句話不該說,哪件事不該做!

  《菜根譚》中說:「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它的意思就是,為人處世不必想方設法去追逐名利,其實只要能夠做到不犯常識錯誤就是最大的功勞;施捨恩惠給別人不必要求對方感恩戴德,只要別人沒有怨恨自己,就是最好的回報。那些深諳人情世故的「人精」都很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處處小心,保證自己不在處世中犯傻。

  說得多、做得多,顯露出來的錯誤也就越多。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會暴露,讓人輕易抓住你的弱點。就這樣,你不知不覺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自然會想盡辦法整你。比如在單位內部,一些同事看你出錯的時候,會抓住你的把柄,跑到上司那裏說壞話,將你的缺點無限放大。上司如果不是明白人,就會對你舉起大棒,於是你就會因多說話、多做事而遭受打擊。

  說錯話的危害,比閉緊嘴巴不說話還要大。由此可見,我們為人處世的時候,一定要牢記——能說不代表會說,只有在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沉默,這才真正稱得上聰明和有口才!

  某外貿公司,新來了一位美女,震驚了整個部門,大家都討論與她有關的一切話題。這天,幾個同事聚到王晉的跟前,讓他幫忙分析一下這個美女的來路。

  王晉被問得實在煩了,就隨口說了句:「你們真是笨,難道沒注意嗎,她經常從老闆的辦公室門口經過,有時還會進去呆一會。而且,經理見了她都要主動點頭微笑!」

  「哇,原來如此!」同事們張大嘴巴,像聽到一個天大的秘密似的,興奮至極地走開了。

  王晉並沒把自己的這句話當回事。但次日中午剛下班,女孩就一臉嚴肅地把他叫到公司的會客室,把門關上,瞪着一雙憤怒的眼睛,質問他:「你昨天瞎編什麼?」王晉晃着腦袋想了想:「沒有啊,怎麼了?」女孩哼地冷笑一聲:「你是不是不編故事就活不下去,為什麼說我是老闆的情人?」王晉出了一身冷汗,這才想起來,昨天自己的一句敷衍之語,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女孩耳中,竟成了「她是老闆的情人」。

  他急忙道歉:「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是跟他們開玩笑。而且,我只是實話實說,說你經常去老闆辦公室而已,『你是老闆的情人』絕對不是我說的。」事情到了這一步,越解釋只會越說不清楚。事實上,女孩確實跟老闆有關係,只不過並非「小蜜」,而是老闆的小女兒,剛從國外留學回來,想悄悄在公司實習一段時間。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就可以信口開河;千萬不要因為缺乏經驗,就放縱自己成為讓人討厭的大話筒!一個聰明的人懂得獨善其身,懂得沉默的力量,這樣才會讓人刮目相看!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人自古就講究說話和辦事的「度」。這個「度」就是恰到好處。在傾聽與回應、幽默與玩笑、讚美與批評、拒絕與答覆、說服與勸導、辯解與圓場、問話與答話中,掌握了這個「度」,你將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有個公關經理,在外面偶遇多年不見的朋友,兩個人去飯館喝酒。他被幾句好話和幾杯好酒灌得迷迷糊糊,把自己正負責的項目全盤托出。沒想到的是,這位老友如今已是競爭對手的公關經理了。公司的商業機密就這樣輕易地被竊取,他因此被解僱了。

  我們一定要牢記——話多不是福,沉默才是金!謹言慎行未必能保證你萬事無憂,但至少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態度。寧可成為別人眼中笨拙的人,也不要成為一個自作聰明的人!整天抖機靈、耍心眼,把自己樹為別人打擊的靶子,這不是傻蛋是什麼?

  下面是過來人袁岳先生總結的幾條必須掌握的人情世故,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1.即使不是大人物,也要用請教的態度和口吻與之對話,因為人不可貌相,良師益友往往來自不起眼的生活與工作中。

  2.即使不是服務人員,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來時也應該主動倒水。這樣會讓朋友、同事很有面子,也會讓客人覺得你的朋友、同事很有威望。他們會特別感謝你的姿態。

  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場合,要保持微笑,體貼地招呼那些內向、不為人注意、可能有點兒自卑的朋友。在社交中幫助弱勢者會得到別人的感激。對於社會地位較低者,尤其是自己不能適應的生活條件與生活習慣時,儘量不要表現出厭惡的表情。

  4.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時候,用「爭取」與「儘量」這樣的口吻回答別人的邀約,承諾了就要盡最大能力去履行。

  5.好漢不吃眼前虧,如果問題爭執不下,就不要繼續火上澆油。冷靜下來,多收集一些數據材料,想得更明白點兒再說。


第十二章

  做人要中庸,做事要一流

  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生性好動的人就像雲中的閃電一樣飄忽不定,又像風中的殘燈一樣忽明忽暗;而一個嗜好安靜的人就像火已經熄滅的灰燼,又像已毫無生機的枯木。以上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應該像在靜止的雲中有飛翔的鳶鳥,在靜止的水中有跳躍的魚兒,這才算是達到有道的境界。

  讀大學的時候,我很不喜歡孔聖人,認為他的中庸之道是鼓勵抹殺個性,勢必造成平庸之輩的泛濫。等後來踏入社會,我越來越體會到中庸之道的真正價值。剛入社會時,天不怕地不怕,總想表現自己最強的一面,什麼都想做都想爭,結果不僅吃盡苦頭,而且還遭受周圍人的白眼和冷笑。殘酷的現實讓我明白:為人處世,中庸必不可少。中庸是為人處世的法寶。

  對於什麼是中庸,並不是人人都了解。宋朝程伊川先生說:「不偏於一邊的叫做中,永遠不變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所以,中庸也就是合乎規律,符合規律也就是符合「道」。所謂中庸,在哲學上講就是一個做人做事的「度」。

  中庸之道要求我們為人處世恰到好處。在做人方面,《菜根譚》有過這樣的要求:「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衝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一個人的氣度要高遠曠達,但是不能太狂放不羈;心思要細緻周密,但是不能太雜亂瑣碎;趣味要高雅清淡,但是不能太單調枯燥;節操要嚴正光明,但是不要偏激剛烈。具體來說,就是看待問題,要有一個合理客觀的尺度,不偏不倚。

  我經常聽朋友說做生意的關鍵就在於做人。人做得好,生意自然就做得好。但如何做人呢?如何把人做好呢?這正是我們所要討論的。我認為做人要恪守中庸之道。只要我們做人恪守中庸之道,就不會偏激憤青,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和諧,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就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事物,有各具特點和特色的人。以中庸的態度做人,那麼我們就能接受不同的人或事,就能忍受各種不同人和事物的刺激和激發。我們觀察人或事物才會更加全面,得出的結論就會更加的接近真理。

  這個不偏不倚的中庸,絕非「和稀泥」,而是公平與合乎理性。若是理解錯誤,效果可就差了十萬八千里。有不少人對中庸理解錯誤,認為它就是提倡得過且過什麼都不做。其實恰恰相反,中庸要求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追求極致,一定要達到最好的效果。

  有人問知名導演李安為何有勇氣拍《色·戒》這樣限制級電影?李安這樣回答:「我的個性比較溫和,一般不會做比較悲愴或者比較決絕的事情,可是我的勇氣和誠意讓我可以去觸摸這些題材。在生活中,我不是一個愛走極端的人。我覺得做人可以很溫柔很中庸,做藝術不能手軟。這是我的個性,探索題材要大膽、要深入,言別人不能言,擲地有聲!」

  做事要一流,就是做事一定要走極端!古人說:「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意思就是說,如果一開始的目標是一流,最後得到的結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開始的目標只是中流,最後得到的效果可能就是末流;如果剛開始的目標只是末流,那麼你就會什麼也得不到!這就告訴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絕對不可採取中庸的辦法。對於一件事,我們不僅要把目標定位最上等,而且在實際的執行中也儘量做到最好,這才是中庸要達到的效果。如果開始就追求不上不下,結果肯定是什麼都做不好。

  現在許多人做事浮誇馬虎、敷衍了事,每天早晨往單位的椅子上一坐,什麼也不管,什麼也不做,就知道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有的人,投機鑽營、偷工減料,把工作當成謀取個人利益的平台。這樣做事,既稱不上一流,也達不到中庸的要求。我們看看全國出現多少豆腐渣工程就知道了!有人開玩笑說,從樓頂使勁砸一塊磚,可以直接貫穿到樓底——這就是關於豆腐渣工程辛辣的諷刺!蓋一座百年不倒的房子和蓋一座20年就要推倒重來的房子,其對質量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為什麼日本人、德國人生產的產品那麼受世人推崇,由於他們做事一流的態度,做工精細、一絲不苟。難道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比德國人、日本人差很多嗎?非也!只是我們中國人實在過於「聰明」了,把做人要中庸的智慧,錯誤地用在了做事上。實際上,在做事情時一定要追求一流,這兩者豈能混為一談?如果在本應認真做事的時候還陰險地玩「太極」,這不是忽悠全國人民忽悠你自己嗎?

  真正懂得中庸的聰明人,就會區別對待做人和做事,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格調,不偏激、不糊塗,以理性為基礎,以公正為前提,以通達為尺度,從而實現做人與做事的雙成功!

  

  讓對方做主角,自己心甘情願當配角

  居卑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太露,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為躁。

  處在低矮的位置,才知道攀登高處的危險;在昏暗的地方,才知道當初的光亮過於刺眼;持寧靜的心情,才知道奔波的辛苦;保持沉默的心性,才知道多言帶來煩躁。

  一部電影中往往只有一個或兩個主角,這個主角該由誰來扮演呢?自然是最合適的人出演,這樣的話做主角的只是那麼一兩個,多數人都將出演配角的角色。

  在社會交際中,我們也常常面臨着是做主角還是做配角的選擇,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出演主角,這是人的一種自我表現的本能。但是你不可能永遠做主角,大多時候你都將以配角出現。在一些特別的社交場合中,有些聰明的人總會心甘情願當配角,讓對方當春風得意的主角。對他來說,這並不是一種失敗,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決策性的勝出,他讓出的只是一個主角的虛名,而贏得的卻是真正的實惠。

  真正聰明的人總能一眼看出這其中的訣竅。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如果你想贏得別人的好感和信任,最巧妙的辦法就是讓他做主角,而你心甘情願地當配角。你滿足了他的表現欲,他就會滿足你的一切。比如你想與某個重要人物結交,或是有什麼事需要朋友幫助,這時你就需要把主角讓給對方,使對方過一把主角癮。等對方心理滿足後,他就會配合你,心甘情願地幫你解決一切難題。

  三國時期,有一單「生意」可稱經典之作,那便是「三顧茅廬」。劉備聽說南陽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於是親身前往相邀。一顧茅廬,諸葛亮避而不見,張飛耍起了牛脾氣,大罵諸葛亮,可劉備制止了他;二顧茅廬,諸葛亮仍不相見,一向穩重的關羽也耐不住性子了,可劉備仍然畢恭畢敬,以表誠意;三顧茅廬,諸葛亮故意刁難遲遲不與相見,三位當世英雄站在階下幾個時辰,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山。

  這裏劉備可謂給足了諸葛亮面子,心甘情願做配角且毫無怨言,諸葛「村夫」過足了「主角癮」。可劉備更是個聰明人,他做了一回配角,卻贏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謂賺大了。生意場上也是如此,人們都希望被尊重,特別是一些已經有了較高社會地位、有所建樹的能人學者,往往都有一絲清高和些許傲氣。與他們交往時,就須禮讓三分,讓對方當一回「主角」,一旦你的誠心感動了他們,他們會加倍地信賴你,以各種形式來回報你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地創業同夥,做事專注的得力助手都是這樣來的。

  如何把主角讓給對方且「讓」得不露痕跡呢?以下幾點是需要注意的:

  1.主動為你的「上帝」服務

  一個關鍵人物,可能就是改變你命運的「上帝」。當你遇到了自己的「上帝」,一定要抱着主動為之服務的心態,了解「上帝」的愛好、習慣、性格等等,這是最基本的步驟。在此基礎上,為其量身打造一部主角的情節,對方很快就能入戲,你的「生意之戲」將進行的有聲有色。

  2.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如果你想把生意做成,尤其是一單大生意,你就得時刻保持着低姿態,表現得謙虛、平和、樸實、憨厚,甚至愚笨、畢恭畢敬,這樣對方就會感到備受尊崇,心理上會有一種極大的滿足。其實,你的低姿態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世界上第一流的企業家都是大智若愚型,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遵循了這條規律: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因此,要想把事辦成,把生意做好,你不妨常以低姿態出現在別人面前。別人有了安全感,你才有安全感。

  3.莫讓他人丟面子

  英格麗·褒曼因為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而獲得最佳女配角獎,但是在她領獎的時候,她卻一再地稱讚與她爭逐最佳女配角獎的弗淪汀娜·克蒂斯,認為真正的獲獎者應該是這位落選者。她十分真誠地對弗淪汀娜·克蒂斯說:「原諒我,弗淪汀娜,我本來沒有打算獲獎的。」

  褒曼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她並沒有喋喋不休地誇耀自己的輝煌成績,而是對差點搶走自己獎盃的對手推崇備至,這既維護了對方的面子,也顯示了自己豁達的胸襟。


第十三章

  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

  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用嚴厲的態度對待小人並不難,難的是內心並不憎惡他們;恭敬品德高尚的君子不難,難的是做到真正有禮。

  很長時間以來,我都信奉「對事不對人」這一處世原則。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有一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客觀地分析問題,在處理日常事務時針對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某個人。參加工作以後,每當遇到難以解決的糾紛和矛盾,我都會想起這一處世法,作為自己處理事務的準則。

  關於這種處世法,台灣作家柏楊曾以一個故事解釋得淋漓盡致——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向一個乞丐施捨。朋友告訴他,該乞丐不值得施捨,因他品格之壞,在整個莫斯科都非常有名!托爾斯泰回答:「我不是施捨給他這個人,我是施捨給人道。」在法國有人說過類似的話,具體是「雖然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卻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確實如此,我們可以不同意一個人做事的方式,但是對這個人我們要保持尊重,因為他在人格上擁有天賦的人權和平等!

  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官員因手下一名小吏的工作犯了低級錯誤而嚴加批評,把他教訓得狗血噴頭、眼冒金星。但在回府的路上遇到他,官員又親切地對他禮貌相待,真誠地關心他的生活所需。

  小吏慚愧道:「我這麼不稱職,大人為何還如此禮待我?」官員笑說:「你的錯在衙門之內,與衙門之外有何相干?」小吏聽了很受感動。

  這就是對事不對人的處世原則。對事不對人,無論事情做成什麼樣,這個做事的人在人格上跟自己是平等的。上班的時候有失誤,不代表他下班之後可以繼續被訓斥。隨着時間的流逝,錯誤可以更改,而原本不犯錯的人也許會出錯。正所謂,壞人可以變成好人,好人也能變成壞人。

  人有貴賤之分,對壞人、弱者或自己不需要的人,許多人骨子裏就帶着輕蔑的態度,缺乏基本的尊重。可一旦見到強者、富人、名人,立刻就表現得十分殷勤,以崇拜者的姿態仰視對方,不拿自己的人格當回事,讓受者不屑,觀者不恥。這就是不懂做人做事之道的表現,這樣的人處世是相當輕率的。

  一個人,今天是小偷,明天換個新環境,可能就會成長為勤勞能幹的好人。而一個曾經勤政為民的好官,經受的誘惑多了,也有可能自甘墮落,變成與國為敵的腐敗分子。所以,我們要用辯證思維來看待人和事——你可以指正評論別人做的錯事,但絕不可看輕他的人格,不要把人一棍子打個半死。

  為人處世,最困難的就是做到對事不對人。對事不對人,不對人性進行扭曲、傷害,不對人做道德說教、評判,不對人的素質妄下推論、結論。只針對一個人做過的錯事進行批評和指責,不是由於討厭其本人,就把他做的所有事都批得一無是處。反過來看,對那些春風得意的成功人士,我們充滿羨慕之情。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結,但如果過了頭,就成了諂媚,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位置。這當然不是聰明人應採取的態度。要知道,一個人貶低自己,不僅得不到對方的尊重,而且遭受世人的恥笑——瞧,這人是個馬屁精!這就是不對具體的事,只見人就先臣服的不客觀心態。誰能瞧得起一個總是點頭哈腰的人呢?你自己選擇仰視別人,就休怪他人俯視你!

  

  為人處世的大忌——固執偏激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能及圓融。

  很多老人一張口,你會看見舌頭還在,但牙齒已經掉光了,剛硬的東西終究無法戰勝柔弱。我們還經常看見門被蟲蛀了,但門軸的地方卻完好無損。由此可見,偏激固執遠遠比不上圓融靈活。

  記得在中學時候,教我們數學課的李老師,為人嫉「惡」如仇,原則堅定,最看不慣打架、偷懶和早戀的學生。糾正這些不良習慣,當然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但他因為過于堅持原則,任教之後不到一周,就鬧出了人命。

  一個早戀的女生,和男同學在樓道偷偷接了一個吻,被他發現了。一時火大的他想都沒想,就讓這名女生罰站兩節課,還把她的「醜事」當眾講給全班學生聽,警告大家要引以為戒。這下可好,犯錯的女生性格剛烈,忍受不了這種屈辱,直接從五樓跳了下去。

  李老師就犯了走極端的毛病——這正是為人處世的大忌!操守嚴明是好事,但如果執行的時候過於激烈,不懂得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就必然會造成致命錯誤。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李老師當時不聲不張,下午放學後再單獨跟這位女生談談心,用聊天的方式了解她的性格與真實想法,然後對症下藥,給出合適的建議,效果自然就會好得多。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如果固守一種模式,一味偏激地為人做事,固執到底,就必然會走進偏激的死胡同。這樣的人往往抱着教條原則不肯放手,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還自認為完全是為了別人好。其實,他已經犯了為人處世的大忌!他們不管活了多大年齡,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笨蛋。

  有句話說:「呼喚什麼缺什麼。」咱們中國人雖然呼喚中庸,但在實際生活中卻處處走極端。也正因如此,現在國家又提倡和諧社會,其核心意思就是中庸,讓人們不要偏激和走極端。聖人著書立傳,言傳身教,大力推崇中庸之道,我揣摩有可能就是感覺到這種走極端的危害,以聖人的慧眼洞察到如此下去,將禍及後人,才下決心矯枉過正,但很遺憾,世世代代的華夏子民,一面在學習着聖人的教誨,一面卻不知其真諦,繼續在做着走極端的事情。

  中國還有句成語叫做非此即彼,大意是說一個人在做選擇時,要麼這樣,要麼那樣;而「這樣」和「那樣」之間的關係就是「是」與「否」的關係,似乎是難以調和的絕對的對立。事實上,很多時候問題並不是如此絕對,我們總能從中找到一種中庸處理的方法。

  美國著名的艾菲爾建築公司在承建某山區一條鐵道的過程中,就遇到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題:當工程進行到將近一半的時候,卻在鐵道的斷頭處發現了十幾棵樹,嚴重阻礙了他們的進度。

  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用電鋸把這十幾棵大樹徹底地砍伐掉,給鐵道讓道兒。但如果這樣的話,樹上的鳥兒就將失去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顯然,這有悖於公司的一貫提倡的「環保、博愛」的宗旨。二是,繞開這十幾棵大樹,重新選擇區域修建鐵道。如果這樣,既可以與公司的宗旨相吻合,又可以提高公司的信譽,在業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只是這樣一來,公司則會在工程預算款的基礎上要多出很大的一筆額外開支。

  這確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後來,副董事長約翰在董事長聯繫不上的情況下作出決定:為了維護公司的形象,寧願花費巨額開支,也要保護鳥兒的家園,繞道選擇區域重新修建鐵道。正當大家準備執行他的決定之時,董事長勞斯頓從國外回來了。勞斯頓在聽取了董事會的情況匯報後,毅然推翻了約翰的第二套方案。當然,勞斯頓也沒有選擇第一套方案。而是讓工程隊將這些大樹連根拔起,一棵又一棵地平移到距離隧道十英里的地方,並把它們培植起來繼續生長。平移走這些樹,一方面可以讓公司的鐵道工程繼續進行下去,從而避免一筆巨額的額外開支,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小鳥繼續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園,同時,還保持了公司的經營宗旨,維護了公司的形象。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要麼「這樣」或要麼「那樣」的選擇,令我們頭痛不已,這時候,我們試着想一想勞斯頓的這個小故事,辯證地處理一下「棘手」的兩難選擇,是不是會好一點呢?只有你開動腦筋,總能從這些看似只有走極端的情況下,找到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總是帶着「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有罪」的偏激去做人,必然遭受眾人排斥。對我們來說,堅持某種為人處世的標準固然是對的,但如果變成一種偏激和固執,用教條似方法地去執行,就會給他人造成傷害。許多事情都要視具體情況,採取靈活合理的方式去執行。

  《菜根譚》說:「燥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意思就是,一個性情暴躁的人就像熾熱的烈火,仿佛跟他接觸就會被燒毀;一個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寒冷的冰塊一樣冷酷,仿佛碰到他都會被無情地傷害;一個固執呆板的人,就像靜止的死水和腐朽的枯木,毫無一線生機。這些人都難以建立功業,造福於人。

  「中庸」這個詞,闡釋的就是一種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既讓我們講原則,又必須做到不偏不倚,居於中正。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太過分。另外,我們在處世中還必須懂得靈活變通,不能太依着自己的性子,而是要考慮實際情況,做事合情合理,做人適可而止。

[page]
第十四章

  禍起多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多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沒什麼瑣事可牽掛;最大的災禍莫過於疑神疑鬼。只有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少一事的好處;只有平心靜氣的人才明白多心猜疑是最大的災禍!

  有個鄉下紳士來到城裏看牙醫。醫生說要打麻藥,那位紳士馬上掏出他的錢包。牙醫說:「先生,現在不用付錢。」紳士回答:「哦,我只是想確定一下被麻醉前還有多少錢。」

  這位紳士就犯了疑心過重的毛病。當然,在險惡的社會上行走,保留警惕性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過度就成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出自《新唐書·陸象先傳》。「後來變成我們常說的「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陸象先經常對人說:「天下本來沒有那麼多的事,只是庸人自找煩惱,把事情越弄越複雜。處理問題只要能弄清是非,正本清源,事情自然就簡單了。」人生中的不幸和禍端,大都因多心而起。如果一個人凡事多心,就會「疑心生暗鬼」,本來很正常的事,也會弄出風波來。

  記得曾在某報讀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自卑的丈夫,因懷疑漂亮的妻子有外遇,整天心神不寧,上班的時候瞎琢磨:她都去哪了?做了什麼?然後回到家就開始像審問罪犯似的,對妻子這一天的行蹤刨根問底。妻子當然受不了,就跟他吵架。彼此失去了信任,關係越來越疏遠,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後來妻子無法忍受,鄭重提出離婚。這時候丈夫的疑心一下變成了「現實」,覺得妻子果然背叛了自己,一定是想跟外面的小白臉遠走高飛,現在想一腳把自己給踹了。由疑生恨,由恨生怒,於是當天晚上就對妻子實施暴力謀殺。等他戴上鐐銬,讀到妻子寫下的日記後才明白,原來妻子在一家廣告公司做兼職,為經營這個家一直奔波勞碌。自卑的丈夫這才醒悟:原來錯的那個人是自己!因為自己的疑神疑鬼,徹底毀掉了美滿幸福的家庭。

  由於多心和疑神疑鬼,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事被搞得越來越複雜。就好像一根簡單的毛線,被我們繞來繞去,結果繞成了解不開的亂線團!煩惱和災禍就是這樣產生的。如果一開始我們就保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去處理,很多麻煩和悲劇就能避免。

  古語曾說:「相由心生,相由心滅。」如果你看誰都不像好人,結果一定會成為眾人眼中的「惡人」。你對別人有猜忌,懷疑這兒,猜測那兒,別人發現你的這種心理之後,第一,會主動疏遠你;第二,有好處也不念着你。你看,猜忌之心輕易就讓你變成孤家寡人了!

  一個人如果陷入多心的境地,就會變成不可救藥的「庸人」。這個時候,心裏想的多了,迷惑自然就會多。一旦理智失控,就會為自己惹來是非和災禍。友情、愛情、親情,都會讓他搞得雞犬不寧,生活充滿了痛苦。這樣的人生不是我們想要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微妙!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因為多心,或許就會演化出你根本預想不到的局面。但事後回想,就會發覺責任其實全在自己,還不如避開起初的那一事呢!可是,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就免不了因多心而招禍。

  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這種心態呢?鄭板橋有四個字的條幅廣為流行:「難得糊塗。」這四個字不失為一劑良藥。生活中,我們不妨多琢磨、多體悟這幾個字。何時糊塗,何時又聰明?怎樣才不多心,如何才能少事為福?這就需要我們謹守自家田,莫管他家事,尤其是別人的私事不要瞎摻和。除非對方在做違法之事,否則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們自己解決為好。

  同時我們還應該明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並非讓我們不幹事,而是讓我們不操無謂的閒外心,干好自己的分內事。也就是說,要用最簡單的方法,將最複雜的事情處理好,而不是因自己的多心多事,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一團糟。

  

  誠信是最好的「還魂藥」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信任別人的人,雖然對方未必都誠實,但自己首先做到了以誠示人;懷疑別人的人,對方儘管未必是虛偽的,自己卻先變成了虛偽的人。

  公元前4世紀的意大利,一個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輕人被判絞刑,馬上要被處死。但他是個孝子,希望自己在臨死之前,能與遠在百里之外的母親見最後一面,以表達他對母親的歉意。

  他的這一要求被告知了國王。國王感動於他的孝心,決定讓皮斯阿司回家與母親相見,但條件是他必須找一個人來替他坐牢,如果他到時不回來,就要殺掉替他坐牢的人。有誰肯冒着被殺頭的危險替別人坐牢?如果皮斯阿司言而無信,就此逃之夭夭,代替者豈不是自尋死路?不過,皮斯阿司的朋友達蒙站出來說:「我相信你,所以我替你坐牢!」

  達蒙住進牢房以後,皮斯阿司回家與母親訣別。人們都抱着看熱鬧的心態關注着事情的發展,認為那小子一定帶着自己的母親逃得無影無蹤了,怎會回來送死?果不其然,皮斯阿司一去不回頭,眼看刑期在即,一點影子也見不着。人們議論紛紛,都說達蒙上了皮斯阿司的當,成了可憐的替死鬼。

  行刑日是個雨天,達蒙被押赴刑場,圍觀的人都在笑他的愚蠢,幸災樂禍。但刑車上的達蒙不但面無懼色,還有一種慷慨赴死的豪情,好像這是一件美差似的,一點都不擔心自己今天會被絞斷脖子。追魂炮被點燃了,絞索也已經掛在了他的脖子上。有膽小的人嚇得緊閉了雙眼,他們為達蒙深深地惋惜,那個出賣朋友的小人皮斯阿司,實在太壞了。

  就在此時,在風雨中突然傳出一陣高喊:「我回來了!」皮斯阿司飛奔而來,他沒有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也沒有辜負好友達蒙的信任。這個消息宛如長了翅膀,很快便傳到國王的耳中。他親自趕到刑場,要親眼看一看這位誠實的國民。當他驗證了此事的真偽之後,親自為皮斯阿司鬆綁,赦免了他的罪刑。

  皮斯阿司值得我們肯定,因為他重信守諾,但最值得讚頌的卻是對朋友無限信任的達蒙,不管這位身為死囚犯的好哥們是否會真的上演乾坤大挪移,成功利用自己逃跑,他都首先做到了「信任」兩個字。自己以誠示人、相信朋友,在信任危機的今天無疑是一種優秀品質。

  或許會有人搖頭晃腦地說:「這年頭還有誰值得信任啊?」確實,騙子無孔不入,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都提高了警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過度小心,看誰都不是好人,才導致了大家都沒有安全感。

  假如你能夠反向思維一下,一切問題就清清楚楚了。當這個世界上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的時候,誠信就是最寶貴的東西,如果你能夠在恰當的時候正確運用它,你就是一個最聰明的人!你就能利用這把誠信的金鑰匙打開世界上最豐富的寶藏。因為你手裏擁有的誠信,在別人那裏都找不到。

  這個道理容易理解,就好像農民種莊稼,當大家都種植土豆,都不願意種植地瓜的時候,地瓜就能賣個好價錢。在信任空前缺乏的時代,如果你懂得誠信的運用法則,懂得在人際交往中什麼時候應該誠信,什麼時候要慎用誠信,那麼你還愁自己在「人際市場」上沒有好價錢嗎?

  芝加哥一場大火燒毀了許多商鋪,許多人在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可是驚人的是有家商鋪一個月後居然重新崛起,營業額也是有增無減。原來這家商鋪早年留下的誠信口碑,讓許多銀行都願意主動借款給它,而許多老顧客也繼續光顧。

  由此可見,只有講誠信的人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作為人類本性中最美麗的那朵花,誠信自古便被人們歌頌讚揚。不講誠信的人,只能是被人唾棄,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哪怕家財萬貫,位高權重,最終只落遺臭萬年的下場。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可以丟掉一切,但是你絕不可以丟掉誠信。丟掉了誠信,那麼就終將丟掉一切。反之,如果有了誠信,你即使一無所有也能轉眼擁有一切。

  《菜根譚》中說:「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意思就是,做人如果沒有真誠懇切的念頭,就會變成一個滑頭,做任何事都很虛偽,處世如果沒有一些隨機應變的技巧,那麼就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木頭人,時時處處都會碰到阻礙。

  一個人對什麼都不信任,就會把周圍的人當成假想敵,這樣必然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同時還會讓自己背負沉重的精神負擔,長期生活在憂慮的氛圍之中。事實上,世人都願意真誠,只是互相擔心上當受騙而已。這時,只要你掌握了誠信的運用法則,盡最大可能去播種誠信,懷揣誠信為人處世,相信大多數人也會給你同樣的回應,你也就因此多了一個新的朋友以及合作機會。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信任對方,並不是讓你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完全托心。如果有人利用你的真誠去作奸犯科,難道你也要毫不猶豫地投懷送抱嗎?因此,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信任的前提是明辨是非。


第十五章

  人活臉,樹活皮——傷什麼都別傷別人面子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批評別人的缺點不要太嚴厲,要想想別人是否能夠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要要求太高,要考慮別人是否能夠做到,不要使其感到太為難。

  對一個中國人來說,生命有多珍貴,面子就有多寶貴!你給他面子,他就會給你一切!可如果傷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會對你恨之入骨,徹底把你推向他的對立面!

  一位17歲女孩好不容易找到在高級珠寶店當售貨員的機會。在聖誕節前一天,店裏來了一個中年男人,穿着破舊,滿臉悲傷,眼睛一直盯着那些高級首飾,似乎非常想買一個回去。

  這個時候,女孩接了一個電話,在其間不小心把一個碟子碰掉了,而那六枚鑽石戒指也落到地上。她慌張地去撿,但發現只剩下了五枚。她一抬頭,發現那個中年男人正急忙往外走。她頓時意識到戒指被他拿去了。

  當那人快要出門的時候,女孩柔聲道:「對不起,先生!」男子轉過身來,兩人相視有幾十秒之久。「有事嗎?」男人在說話的時候,臉上的肌肉在抽搐。

  「先生,這是我頭一回工作,現在找個工作很難,想必您也深有體會,是不是?」女孩神色黯然地說。

  男人看了小女孩很久,笑了:「沒錯,找個工作很難。但是我能肯定,你在這裏會做得不錯。我可以為您祝福嗎?」他向前一步,把手伸向女孩,把戒指還到了女孩的手裏。

  「謝謝您的祝福。我也祝您好運!」女孩說道。

  女孩因為給了那男人一個台階,使他可以全身而退,從而保住了這枚戒指,也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就這樣讓一起竊盜案輕鬆化解。如果小女孩不這樣做,而是大喊抓賊,結果就可能變得非常糟糕。人活臉,樹活皮,當你不給別人面子的時候,自己的處境相信必定極其艱難。

  面子是個什麼玩意兒呢?就是一個人在眾人眼中的形象。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別人對你讚揚,對你恭維,稱之為有「面子」;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別人對你否定,對你批評、漫罵,稱之為沒「面子」。

  「好話一句嚴冬暖,惡言半聲三春寒」。有的人之所以好心沒有得到好報,大都因為他在提意見的時候,沒有真正意識到別人也是需要面子和自尊的。《菜根譚》中說:「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意思就是,當我們發現別人的缺點時,要懂得委婉地為人家掩飾。如果故意暴露宣揚,是在證明自己的無知,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對於別人的固執,要善於教誨勸解,如果因為別人的固執而怨恨,這不僅不能使他改變,同時還等於用自己的固執來對抗別人的固執。

  這就要求我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一定懂得保全對方的面子。如果不照顧對方的情緒,一味撕破臉皮,雙方肯定發生衝撞。哪怕以前的關係再鐵,也將在眨眼之間搞僵。

  一對情侶坐公共汽車去郊外旅遊,因為瑣碎小事,剛才還柔情蜜意的兩個人轉眼間就發生了爭執。女孩大聲地說:「喜歡上你這個窮鬼,我真是倒了八輩子霉了!」車裏人很多,女孩的聲音又很大,大家都側目觀看,竊竊私語。

  當着這麼多人被罵窮鬼,男孩怎麼受得了?他尷尬地看了眼眾人,然後揮手打了女孩一個耳光,在下一站獨自下車離開了,留下女孩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車裏哭泣。

  當我們批評、指責別人的時候,一定要顧及對方的面子,否則我們就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傻蛋!一個熱情的人,往往能夠善待自己,同樣對待別人也溫和仁厚;而一個冷漠淡薄的人,不僅處處苛薄自己,同時也處處苛薄別人,於是事事顯得枯燥無味而毫無生機。真正聰明有修養的人,在為人處世方面,既不過分熱情奢侈,也不會過度冷漠吝嗇。

  另外,我們還要看對方是否能接受批評或提議。如果對方在心理上有很強的排斥傾向,哪怕建議再好,起到的作用實質上是個零。就像教育輔導,父母總希望孩子做到最好,於是彈鋼琴的時候,兩三個音節不對,就大訓特訓;練書法,幾個字沒寫好,就大罵「笨蛋」。這就是對孩子的面子缺乏基本的尊重和重視。這樣下去,孩子的逆反心理必定越來越強,哪怕提供再好的精神營養,孩子仍然是越教越壞。要知道,孩子的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怎麼可能一夜建成羅馬城呢?

  在批評或提議時,我們不妨柔和一些、漸進一些。正如《菜根譚》中所說「思其堪受」、「使其可從」。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在對方能接受的前提下進行交流,這樣才能達到積極效果!

  切忌用情緒化的方式批評別人,千萬不要輕易評價對方的人格、興趣與家庭教養。批評時若能提供解決方案,就更加具有建設性。批評時也不要忘記肯定別人的長處。此外,如果批評時能採用幽默的方法,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會更佳。

  

  階梯遞進心理法則——恩要自淡而濃,威需從嚴至寬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給人恩惠應該從淡薄到濃厚,如果開始濃厚而逐漸淡薄,那麼人們就容易忘掉你的恩惠;樹立威信要先嚴厲而後寬鬆,如果先寬鬆而後嚴厲,人們就會怨恨你的冷酷。

  冬天下雪的時候,一個快餓死的乞丐,躺在街角的陰冷處,可憐巴巴地望着路人。有一位農夫實在不忍心,就把剛買來的雞腿送給了他。乞丐感激涕零,拿過去就狼吞虎咽,吃完了還跪下給他磕頭。沒幾天,農夫又經過那裏,乞丐見他來了,眼睛頓時一亮。這次農夫給了他一個熱乎乎的飯糰,希望他能填飽肚子。沒想到,乞丐失望地搖搖頭,像看吝嗇鬼一樣瞪着他,十分不情願地接過飯糰,說他是小氣鬼,詛咒他活不過這個冬天。

  農夫回到家,氣得睡不着覺。老婆聽他講了事情的原委,對他說:「人心就是這樣,永遠不知足。如果你先給他一個飯糰,再給他雞腿,他一定很感激你。」

  這就是階梯遞進心理在作怪。如果同時有兩種食物,先吃美味佳肴,後吃粗茶淡飯,就發覺難以下咽;反之就覺得這餐飯吃得很香甜。在管理中同樣如此,老闆先給員工一個下馬威,讓他們看到自己嚴厲的一面,日後管理起來就比較容易。若開始寬鬆地要求他們,就會慣出毛病來,當你再想上緊發條的時候,難度已經增加了百倍,他們對你的嚴厲會感到非常的反感。

  有人聽到這樣的分析,或許會認為,幫助別人竟然還不討好,那麼我們就不要幫助他們好了,有了恩惠自己留着,何必給他們討嫌呢?這樣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絕對不可忽視幫助他人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凡是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給別人小恩小惠是開拓和鞏固人際關係的「常規武器」。一個從不幫助別人的人,很難想像怎麼能在這個社會上吃得開?因為人情就是財富,讓別人欠你一個人情,就等於寫下了一張不定期歸還的欠條,將來一旦有機會,別人肯定加倍地還給你。但是,幫助人也絕非餓虎撲食,不分輕重、不講策略地撲上去這麼簡單,像上面這位思想單純的農夫,他雖然做了助人為樂的好事,卻得不到好評,原因就在於第一次給的太多太好了,反而提升了乞丐對他第二次施捨的期待。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翻成喜也。」意思就是,用千金來饋贈他人,有時難以打動人心換得一時之歡喜,相反有時候一頓飯的恩惠卻能使人終身感激。這是因為有時過分的關愛反而變成仇恨,而一點小小的恩惠反而容易討人歡心。善於運用小恩小惠的技巧,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小恩小惠,實際上就是一種感情投資,最好時刻就是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雪中送炭。大家都送的時候,你的作用就顯現不出來,別人也無從感受你的誠意,但是在危難時送,他就會感激你。在困難中得到了幫助,他將會記得長久,感受最為深刻。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為什麼要報?因為沒有這滴水,可能就沒命了,這滴水就是活命之水。宋江為什麼得到梁山好漢的尊敬?就是因為他總是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以致人們稱他為「及時雨」。在情感投資中,及時非常關鍵,幫得早,不如幫得巧。

  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的塑膠業出現了嚴重的危機。由於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而此時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並抬高物價,致使許多廠家停產,瀕臨倒閉。在這個關鍵時候,李嘉誠出現在了風口浪尖。他倡議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聯合塑膠原料公司,並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面,與國外原料商直接交易。由於他們現在的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所以購進的原料價格降低,並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於是,進口商的壟斷局面被打破了。之後,李嘉誠還將長江公司的1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場一半的價格賣給了一些瀕臨倒閉的廠家。在這次危難之中,有幾百家塑膠業的廠家得到了李嘉誠的幫助,他因而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從此以後,他在業內的威望更大,而自己的生意也越來越順利。

  最高明的情感投資就是急人之難、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如果你能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手,那麼你就成了他的恩人。什麼時候你有了困難,別人肯定會在重要時刻助你一臂之力。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總是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東西。事實上,要想得到,必先施予。但施予也要講究技巧,並不是所有的給予都會有效果。對別人的幫助,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好。如果別人這個時候不需要幫助,為了表示你的友好,你非要主動幫忙,這樣就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別人反倒以為你是故意要讓他欠人情,並不是真心實意的幫助。

  由此可見,施恩應該從小到大,不可一下就滿足對方,否則會慣壞他的胃口,導致你後來的幫助失去意義。同時還要記住——不可過於直露,以免對方感到不好意思,導致臉上無光。另外,如果別人幫過我們什麼忙,也不要傻乎乎地四處張揚,這樣會使對方陷入尷尬的境地。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開始讓別人吃雞鴨魚肉,到後來慢慢讓別人吃糠咽菜,這只會把自己之前對別人的好全部毀掉。

  立威從嚴至寬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在樹立自己威望的時候,切不可一開始就與下屬嘻嘻哈哈,這會讓他們覺得你並不比他們強多少,從而在工作中不會認真對待。這個時候,就需要一開始就給他們一個下馬威,讓他們知道你的厲害,然後再慢慢放寬尺度,讓他們感激你的退讓和隨和。這就是《菜根譚》教給我們的管理技巧,可以說是CEO的智慧——每一個欲做大事者都要懂的。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磨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