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精彩視頻 > 正文

大陸同胞注意 電影也要對比 看台灣抗戰電影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把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和大陸做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其中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雄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大阪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千秋英烈》(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等。他們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中國大陸寫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裏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是國外留學等等。《筧橋英雄傳》裏的空軍家裏老太太也是很有身份的人,他老婆是上海大學畢業的校花。人物角色全是有錢人家出生。跟我們大陸原來觀念不一樣。大陸原來就是窮人抗戰,富人是漢奸。但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觀系統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在抗戰里全是富人,比如張自忠,大家族士紳,受教育程度很高。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裏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起,國恨是一個背景。比如《梅花》寫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

電影第五、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着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裏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給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着眼淚說了一句話「打贏了回來」。短短几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在人性方面、中國文化方面有非常頑強的表現。比較之後,我發現同樣反映抗戰,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才是事實,單看一方面都不夠,到歷史現場看歷史,為了看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那一面。

英勇勳章

趙傳

我又站在着地方,勝利的戰場,

年輕的歲月在呼喚,

所有迷茫的過往,英雄的土壤,

壯志和熱血又在一次激蕩在我的胸膛,

啊!我親愛的弟兄,

汗水辛勞都化為力量,

啊!我親愛的弟兄,

遙望故鄉我心仍激昂,

青天白日旗飛揚,

將執愛奉獻給理想,

期待着衣錦榮歸回故鄉,

千千萬萬心靈的祈望,

青天白日旗飛揚,

壯志壯獻豪情在放,

期待着衣錦榮歸回故鄉,

永恆不滅英雄的光芒。

..

.

青天白日旗飛揚,

將執愛奉獻給理想,

期待着衣錦榮歸回故鄉,

千千萬萬心靈的祈望,

青天白日旗飛揚,

壯志壯獻豪情在放,

期待着衣錦榮歸回故鄉,

永恆不滅英雄的光芒。

青天白日旗飛揚,

將執愛奉獻給理想,

期待着衣錦榮歸回故鄉,

千千萬萬心靈的祈望,

青天白日旗飛揚,

壯志壯獻豪情在放,

期待着衣錦榮歸回故鄉,

永恆不滅英雄的光芒。

 

800壯士

筧橋英烈傳

電影《梅花》-1976年

英烈千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