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濃濃的年味兒融進噴香的美食中 各地過年都吃啥?

過年了,我國各地的人們根據不同的習俗和生活習慣,製作各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將濃濃的年味兒融進噴香的美食中,讓回家的人們在舌尖上品味外婆、媽媽、故鄉和家的味道,在幸福甜蜜的氛圍中過一個有滋有味的過年。圖為1月23日,貴州省盤縣紅果康盛火腿廠工作人員在製作火腿(拼版照片)。這種火腿需選用農家新鮮土豬肉,經手工去除皮下淤血、食用鹽醃製、存晾、火燒、去鹽、打磨、真空包裝等十幾道工藝製成。由於選料嚴格、工藝獨特,成為遠近聞名的土特產。新華社發吳東俊攝

1月25日,福建省莆田市白沙鎮白沙居委會的居民在製作白粿(拼版照片)。白粿是福建省莆田市山區居民過年必備的傳統美食。白粿有很多吃法,可直接吃,也可炒、烤等,是除夕團圓宴、節日待客的重要食品。

1月19日,湖北省宣恩縣珠山鎮上湖塘社區的居民在製作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迎過年的傳統食物「豆皮」(拼版照片)。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城鄉,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有烙「豆皮」迎過年的習俗。進入臘月,人們家家戶戶開始備足「豆皮」,準備過年。

1月22日,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澤掌村一名村民在製作花饃(拼版照片)。花饃是我國山西、山東、河南等地的傳統節慶麵食。

1月26日,江蘇蘇州梅花糕傳人鄧月明在蘇州山塘街現場烘烤梅花糕(拼版照片)。梅花糕是蘇州的著名小吃,相傳乾隆皇帝品嘗後因其狀如梅花賜名梅花糕。梅花糕選用上等麵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將其注入烤熱的銅製梅花模具,然後添加豆沙、豬油、玫瑰等各種餡心,再註上麵漿,撒上白糖、紅綠瓜絲,最後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爐具糕模上烤熟即成。

1月25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慶陽垻村的居民在製作「油餡兒」(拼版照片)。「油餡兒」是宣恩縣當地的傳統土家族小吃,用麥子或糯米浸泡後磨漿,待凝固後包入豆腐、肉丁、蔥、蒜等餡兒,放入油鍋煎炸至微黃即可食用。

1月27日,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居民在製作花糕(拼版照片)。花糕是魯西地區迎過年的傳統麵食。花糕的製作原料以紅棗和麵粉為主,整形好的花糕造型生動,寓意人們的生活年年高、步步高。

1月9日,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上莊村村民在製作新春花饃(拼版照片)。花饃是我國山西、山東、河南等地的傳統節慶麵食。

1月19日,江西省九江縣的鄉村居民忙着製作凍米糖(拼版照片)。凍米糖是贛北地區的傳統糕點,相傳已有兩百多年的製作歷史。凍米糖選用上等糯米,經淘洗、浸泡、蒸熟、晾曬製成凍米,然後下鍋炒,膨化成米花,再與麥芽糖、白砂糖一起拌和均勻,趁熱鏟至木架內滾平,用刀切分,前後經過半成品和成品共20個工序加工而成。

[page]

1月21日,江蘇揚州市一家麵食店的員工在為顧客蒸新年包子(拼版照片)。包子是揚州聞名遐邇的著名小吃。

2013年12月21日,山東省文登市高村鎮的製糖師傅用傳統作法製作糖瓜(拼版照片)。糖瓜是一種以小麥、大米為原料,通過傳統工藝生芽、發酵、炒糖、拉制、經嚴寒冷卻成的瓜狀甜食。乾脆的糖瓜常溫下即可還原成糖漿,有「漿上來漿上去」的說法。

1月18日,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的土家族群眾在製作糍粑(拼版照片)。每逢傳統佳節或家逢喜事,湖南省張家界市土家族群眾都有製作糍粑慶祝的傳統習俗。人們將糯米、小米、玉米等原料,經浸泡蒸熟後,放在石槽里搗成泥狀製成糍粑。

1月13日,在江蘇蘇州一家製作傳統年糕的老字號企業,師傅們在趕製年糕(拼版照片)。每逢年節,江蘇蘇州的年糕即進入生產高峰期,這些年糕是經過十幾道工序製作而成的,是家家戶戶的必備年貨。

1月26日,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走馬鄉聯安村的居民在製作油糍(拼版照片)。油糍是廣西昭平農村著名小吃,主要材料是糯米粉、白糖、花生芝麻等,是過年不可缺少的「年果」之一。

1月26日,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走馬鄉聯安村的居民在製作糖環(拼版照片)。糖環是廣西昭平農村過年不可缺少的「年果」之一。它形狀別致,外面一個圓環,裏面像五角星,寓意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炸後的糖環呈金黃色,亦有黃金滿屋之意。

1月25日,海南瓊海彬村山華僑農場村民在製作年糕(拼版照片)。在海南瓊海市彬村山華僑農場有130多戶人家的印尼村,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動手製作各式各樣的印尼糕點,為節日增添了一道獨特的異國風味。

1月22日,新疆哈密市新市區街道機輛路社區居民在製作饊子(拼版照片)。饊子是一種傳統油炸麵食,味美脆酥、美觀、色澤黃亮,是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愛的節日食品。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