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孝感動天 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

作者:

人生的際遇有時很特別,總會有一個時刻,出現一條長長的絲線,把曾經看到的故事聯繫在一起。儘管這些故事千差萬別,卻能詮釋出一個共同的主題,比如孝感動天。每當過後方才明白,原來這個縱橫交織聯繫的過程,對於人生是一種開啟。

孝感動天,在古裝劇中常會聽到,在傳統德育故事中也會看到。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個故事,便是孝感動天。帝王舜本是一介普通的平民,他的父親瞽叟是個瞎子。舜母早逝,瞽叟再娶,但繼母心惡刁蠻,常出惡言搬弄是非,並幾度唆使舜父殺掉舜。後來繼母生子取名象,象也像他的母親一樣為人傲慢,對舜充滿仇恨。但是舜依然對父母孝順,對弟弟友愛,,常設法避免禍害,對自己的遭遇並不心生絲毫怨恨,反而主動的承擔了全家的家務,常在歷山耕種。由於舜的孝行至純至善,千載難得,因此感動了上天,致使他耕種的時候,會有大象出來協助,有群鳥幫他鋤草。

由於舜的大德,秉承忠厚,所以在他常常耕種的歷山,同他一起開荒種地的人,由於受益於他的渲染,而改變的和氣謙讓,彼此和睦相處,田界也不計較。據說,舜去雷澤釣魚,那裏的人就會慢慢都能放下爭執,互敬互讓。當舜在河邊製造陶器,一絲不苟仔細認真,如果不合格就重做,於是那些馬虎的人見了,心生愧疚,跟着他漸漸的做得精緻了。古語中說,厚德載物。逐漸舜的大德感化了這個偏僻的地方,人們改善的禮恭謙讓,敦厚淳樸。這個偏僻的山村,一年後就變成村落,兩年後成了邑,三年成了都。

後來,堯帝對舜長時間考察,並讓他處理很多繁雜的事,舜的敦厚謹慎,凡是心存尊敬,加之道德的感召之力,能凝聚天下能人之士,所以更多能人志士願意出來輔助政事,遠近的部族都對舜格外尊敬。於是堯帝便將帝位傳給這位仁賢的人,這就是歷史上的禪讓。正是舜的正純忠孝,成就了一代賢明仁德的帝王。所以後人以詩讚曰:隊隊耕田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這個故事在心中珍藏很久,看似簡單的一個「孝」字,卻能在千百年來,很好的約束着人的言談舉止,上至帝王,下至黎民,使彼此在各自的位置安守本分,敬天愛人不狂不過。受現代觀念的影響的人們,或許有時很迷惑:難道孝僅僅只是為了讓人單一的順從父母?

不久前,由於婆婆生病,在服侍老人的過程中,漸漸對古人說的孝有了稍稍的體會。有一個故事片段,大意是說,有位善良的婦人收養了一個小孩。漸漸的這個小孩長大,一天收養他的母親生病了,為了使母親的病好,這個孩子夜晚跪在院中,向上天懺悔自己平日的不足與過錯,愧疚的對天說:由於自己的德行淺薄,以致老人生病,遭受痛苦的折磨,都無能為力。

人的心意至誠時,有時會產生很多連鎖的反應,帶動內心向善的衷心懇切,似乎周圍的一切,因為人的善願而改變的和諧柔軟。在侍奉婆婆時,一天豁然明曉,孝並不僅僅限於至真至切的關心,而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轉達對先天生養我們生命的那位母親,無限至上的尊敬和思念,對天感恩對天尊敬,我們沒有忘本,沒有忘記自己的來源,因此守護內心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善,以其有朝一日返回家園。

一直臥床的婆婆,一天忽然有了力氣竟然自己坐了起來,可以慢慢下床走動時,那一刻,作為子女內心充滿無限的感慨和激動,婆婆虛弱的身體也漸漸有了起色。

想想文化中的德育故事,看看現實,再來體會孝感動天時,便有了特別的意義,不僅僅是古文化中傳頌的神話,也是現實可以遵循的奇蹟。當我們能澄澈的轉達對先天的那份無比致敬時,人的內心便會擁有威力。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