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中國網絡觀察:滑稽的包子

華盛頓—自人類創製或發明包子這種食品以來,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包子一直只有三種,即美味的;難吃的;不好不壞或不咸不淡的。
 
然而,滑稽的包子近日在中國橫空出世,橫空出籠,大有可能作為中國的重大發明載入人類文明史史冊,跟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並駕齊驅。
 
這種神奇的滑稽包子表面看似平淡無奇,無論是價格還是味道都頗為大眾化,但卻富有濃郁、濃烈的政治味、戲劇味、諷刺辛辣味,能讓支持和批評執執政黨共產黨的中國人、讓中共的宣傳機關、讓世界媒體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但又都不能暢所欲言。
 
中共黨魁習近平日前在北京吃的包子,無疑就是這種神奇的滑稽包子。
 
*政治味濃烈的包子*
 
中文當中的成語「如鯁在喉」,字面意思是「魚刺卡在喉嚨里」,原本是一種比喻說法,表示「心裏有話但說不出來,非常難受。」
 
如今,擁有毫無爭議的獨立知識產權、絕非抄襲或山寨、絕對是中國原創、獨創、首創的滑稽包子,顯然也有這種堵塞言論表達的神奇功能。這種功能令人嘆為觀止,驚嘆不已,百思不解,但又確確實實、活靈活現,能讓觀點左中右各異的中國人、中共官方和世界媒體都能感到「心裏有話但又說不出來」。
 
要細說這種滑稽包子的神奇,就不能不追根溯源。
 
12月28日,中共控制的中國官方媒體大力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北京的一家大眾化連鎖店餐館「慶豐包子鋪」排隊、買包子、結帳、吃包子的新聞。
 
鑑於1949年以來的中國政治大陸一直是一個政治掛帥的國家,鑑於當時習近平剛剛參拜過中共已故的獨裁者、世界有史以來頭號殺人魔王毛澤東的亡靈和屍體,習近平吃包子之事從開始籌劃、到實際去吃,到吃完之後的官方宣傳,就充滿濃郁撲鼻的政治味。
 
中共官方所宣傳的習近平吃包子的政治味是:這是中共黨魁、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民行動,中國人民有這樣一位親民、跟人民一起排隊、跟人民一起吃包子、而且吃的是一樣的包子的領導人,這是中國人民的大幸福,大幸運。
 
這裏應當順便說一句,按照西方的新聞寫作標準,中共官方宣傳習近平吃包子的新聞有一個致命性缺陷,這就是習近平吃包子的官方新聞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從中央到地方的中共及其政府官員平時吃的東西都是特供的,跟中國大眾吃的是不一樣的,民眾吃有毒食品,官員的食品則是特供安全食品;因此,習近平吃一次民眾吃的包子才算是一種大冒險,才會成為重大新聞。
 
然而,對中國公眾和眾多的中國網民來說,他們現在還無暇關心這種新聞傳播學的問題。他們現在更關注的是習近平包子散發出來的政治味道:習近平剛剛參加過祭拜當年也瘋狂迫害過他父親習仲勛的毛澤東亡靈的所謂毛誕120周年紀念活動,受到許多中國人的強烈批評,批評者斥責他「認賊作父」。這種批評顯然讓習近平及他所領導的中共當局非常狼狽。
 
與此同時,中國眾多的「毛左」自發大張旗鼓地舉行毛誕紀念活動,並且用吃「長壽麵」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毛澤東的懷念。
 
因此,習近平選擇吃包子而不是吃麵,就被中國的公眾和觀察家解讀為他試圖藉此向中國公眾發出一個委婉、含蓄、間接、微妙的政治信號,這就是他並非真的是一個「認賊作父」的糊塗蟲或壞蛋,他與真正的「毛左」不一樣。
 
毫無疑問,這裏所謂的「委婉、含蓄、間接、微妙」,就是「如鯁在喉」,就是「心裏有話但說不出來,非常難受。」
 
習近平選擇公開吃包子而不是吃麵,這是否是出於一種敏感的政治考慮?面對中國公眾的疑慮,中共當局以及習近平本人是否應當作出回答,作出解釋,作出澄清?
 
中共官方的沉默,凸顯出包子的滑稽。
 
中共當局以及習近平本人目前還沒有對公眾關心的這些具有重大政治現實意義的問題作出解答或解釋,而言論自由在中國還是一種遙遠的理想、公眾對所謂的敏感政治問題只能是竊竊私語、竊竊偷笑、不能公開辯論。因此,習近平的滑稽包子的政治味道變得更加濃烈,更加怪異。
 
中國網民對這種政治味道有一種評論是:
 
「【你瞻仰,我參拜;你吃包子,我吃麵。】———中日矛盾不可調和的節奏哇」
 
(註:在12月26日,習近平在北京「瞻仰」了造成成千萬中國人死亡的毛澤東的遺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在東京參拜了供奉着侵略中國的一些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這一則微博,跟早先的「我們參拜了我們的靖國神社,他們參拜了他們的靖國神社」的微博評論一樣,表面是陳述事實,實際則顯然是政治諷刺、抨擊、譴責。)
 
*包子如哽在喉*
 
「滑稽」可以跟「包子」聯繫起來,看似平常、吃起來也平常的包子可以跟卡在喉嚨里、讓人有話說不出的魚刺聯繫起來,這種令人難以置信、說起來像笑話或惡作劇一般那的事情,發生在當今中國。
 
看來,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所說的「複雜的中國」確實是名副其實,並非虛言。
 
跟《環球時報》常常是相互裏應外合、一唱一和、共唱毛澤東讚歌、唱中共當局讚歌的中國最著名「毛左」之一吳法天就習近平吃包子發表的一條廣為轉發的微博,更是將習近平包子的那種「哽塞語言」的奇特、奇怪、奇妙、奇異的功用凸顯出來:
 
「@吳法天:美國總統買午餐,公知讚不絕口。中國主席買包子,公知全聾啞了。」
 
在這裏,吳法天用短短兩句話,就非常傳神、非常完美地展示出當今中國的政治生態、展示出吳法天的無知或/和無恥,而且還恬不知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英雄氣概」。
 
吳法天在這裏抱怨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沒有及時讚揚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吃包子,但他跟當今中共當局、以及當今中國的所有「毛左」一樣,顯然不懂或假裝不懂如今連一個小學生差不多都明白的基本道理,這就是「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世界各國的人都知道,對一個只能讚揚、不能批評的官員表示讚揚,那不叫讚揚,而是阿諛、奉承、溜須、拍馬、討好、獻媚,擦皮鞋。用中國網民喜歡用的網絡俚語來說,則叫「舔菊」。但這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道理,中共當局和吳法天等「毛左」硬是不懂或假裝不懂。
 
於是乎,吳法天本來是想向那些願憑自己的良心就社會問題表達自己看法的中國公共知識分子扣屎盆子,結果到頭來卻把屎盆子結結實實扣到自己的頭上,讓他的友人或同黨想給他拿開都難。
 
跟中國其他「毛左」一樣,吳法天對中國公知的這種挑戰,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非常無恥,我以無恥為榮,你們這些孬種,有膽量、有氣魄跟我一樣無恥嗎?」
 
非常不幸的是,或曰,非常幸運的是,中國那些知道自尊自愛的公知們都不敢放下身段跟吳法天這樣的「毛左」比賽誰能更無恥。
 
吳法天就這樣獲得了勝利。但在有基本羞恥感和是非觀的觀察家看來,他的勝利顯然只是證明了他和他的「毛左」同黨的失敗和無恥。
 
但毫無疑問,「無恥的勝利」畢竟也是一種勝利。
 
很滑稽的是,中共宣傳機關對這些有趣的問題,對「批評與讚美」、「失敗與勝利」的辯證關係保持了奇妙的沉默。顯然,這些問題讓中共當局感到「如鯁在喉」,有話要說但不能說。
 
與此同時,吳法天等「毛左」和反毛左的中國公知們也因為各自的原因不能公開探討或辯論這些由習近平的滑稽包子所引發的一系列有趣問題。
 
*無知無恥的國家*
 
在這裏需要順便說一句,在許多觀察家看來,吳法天及其「毛左」同黨的無知加無恥,並非僅僅是「毛左」們的個人特色,而且也是中國官方的特色。
 
在這方面,中國官方先前以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向從事中國報道的世界媒體的記者顯示了官方的無知加無恥。
 
這裏所說的中國官方的無知,是說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顯然不知道、或雖然知道但不能理解一則在1960-70年代就廣為流傳的有關蘇聯共產黨政權的笑話:
 
蘇共政權剝奪人民的言論自由,但又忌諱他人批評蘇共政權剝奪言論自由。有一天,一個西方國家的記者很驕傲地對一個蘇聯記者說,「在我們國家,我們可以自由地批評我們的總統。」那個專職為蘇共政權唱讚歌的蘇聯記者立即回答道,「在我們的國家,我們也可以自由地批評你們的總統。」

那則諷刺蘇聯當局無知無恥的笑話流傳了四五十年之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顯然還不知道那是諷刺。於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北京再傳出笑話: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姜瑜面對德國記者提問:『在德國,德國公民能了解德國總理的子女及其財產狀況,在中國能嗎?』姜瑜面立即回答道:『當然能,中國公民也能了解德國總理的子女財產情況。』」
 
在中共官員貪污泛濫成災、官員財產成為國家機密的當今中國,姜瑜的話贏得了中共支持者的喝彩,但卻讓世界媒體和中國公眾搖頭嘆息,哭笑不得。

當今中國確實是一個神奇而複雜的國家,常常讓中國人自己和外國人感到困惑--中國官方發言人、中國官方媒體、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國高級領導人,以及為中共當局說話的「毛左」常常說一些讓他們自己十分丟人現眼的話,這到底是因為他們是高級黑,還是超級蠢?

對這種疑問,政治學學者和心理學學者有一個基本公認的答案,這就是專制制度導致只有應聲蟲才能倖存,才能官運亨通,結果必然導致思想能力的退化;因此中國官方和為官方說話的人說愚蠢話,是因為他們確實是愚蠢,而不是高級黑,因為高級黑必須有高級的智力才能玩得轉。

*顧左右而言他*

中國國情特殊,具體地說就是缺乏言論自由。中國公眾對政府和中共領導人只能讚揚,不能批評(除了提出「領導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為了工作常常犧牲自己的健康」之類的批評之外)。膽敢對政府和中共及其官員提出實質性批評的,輕則被封嘴、重則被「身份不名」的打手毆打,或直接乾脆被政府投入監獄。

因此,對中共控制的中國媒體大力頌揚習近平吃滑稽包子的新聞,中國公眾如鯁在喉,雖欲一吐為快,但不能也不敢,於是只好顧左右而言他,發表一些跟滑稽包子很對味的滑稽言論:
 
 「一個有足夠影響力的地方大員,確實足以影響所轄地區的飲食文化。他喝神馬酒,神馬茶,愛吃神馬,都會一級一級往下傳播直到民間。有個地方來了個湖南領導,俺一年不去,去了發現全尼瑪喝黑茶了,還都一套一套的門門道道。俺發誓在這個領導去那之前,那地方的人沒有一個曉得黑茶是個神馬玩意。」
 
在這條看似沒頭沒腦、雲山霧罩的微博之下,有一條跟貼評論,似乎是哀怨,但讀者難以確定這哀怨是真是假:
 
「木有推銷陝西水果,包子和炒肝倒是火了…」
 
(註: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習近平到「慶豐包子鋪」點的是包子和炒肝。)

下面則微博,則讓人不能確定是否是哀怨(哀當今中國民生之艱?),還是投資指南:

「【如何開家慶豐包子鋪?】據慶豐包子官方網站,在簽訂特許經營慶豐包子合同時,需要交納加盟費、保證金等總計32萬元,以後每年只交納6萬元的權益金。不計房租,前期投入(店鋪正常運營)總共大概約70萬元到80萬元。總部會提供裝修、培訓服務等。。。投資有風險,加盟需謹慎!開店指南請看下圖」
 
還有一些微博若是放在別的國家,就是一般的插科打諢;但在出產滑稽的包子的中國,在政治掛帥的中國,這些原本應當是稀鬆平常的插科打諢平添了一種滑稽的政治韻味或氣味,如:
 
「昨天一個老頭吃包子,我當他是個屁!今天我的朋友吃豆腐花,比那個老頭帥呆了!」
 
下面一則微博,則顯然是公然諷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共宣傳的拙劣、黔驢技窮。至於這種諷刺到底有多少也是針對習近平本人,則只有天知道:

「【熱!來填空】昨天在包子鋪遇到了位很面熟的領導,閒聊時跟他介紹了_____,他表示______在做的事情,是在為實現_____而努力的事,對______都非常有意義。他表示也很關注______後續經營發展,希望我們能繼續努力,為做好_____而奉獻全部青春和熱血!」
 
*世界媒體很吃虧*
 
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不出戶,知天下」已經不再是夢想。如今觀察和分析某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環境、教育、媒體、文藝、衛生、社會等方方面面狀況,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所謂的網絡觀察。
 
於是在這個時代,報道中國新聞的世界媒體很是吃力,很是吃虧。因為互聯網觀察,主要是語言觀察。然而,一個外國記者就算是對中國的文化語言有精湛、精深、精緻、精微的了解,這記者也很難把他基於這種了解得來的觀察結果恰如其分、原原本本地傳達給自己的受眾。
 
習近平的滑稽包子所引發的中國網民評論、以及這種評論所反映出來的當今中國狀況,就讓世界媒體感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但又很難吐出來。
 
例如這樣一則有趣的評論:
 
「過去資訊不發達,唐詩宋詞能風騷幾十年,現在信息太快,嫦娥和太祖風騷了一天,二兩包子打發了。十三億無知無聊無神的人每天要找樂子,一個頭疼的問題。」
 
這則評論讓中國受過教育的人一看就覺得有趣,就禁不住要笑。但外國記者卻無法向外國讀者、外國受眾介紹這則反映中國網民高超表達藝術水平的微博貼,因為這微博貼里包含太多的典故和文字遊戲,其中有:
 
1)「嫦娥」是中國傳說中的人物,她偷吃了仙藥,飛升到月球一去至今不得歸;「太祖」則是過去中國歷代王朝開國皇帝的稱呼;
 
2)「嫦娥」和「太祖」都出現在毛澤東的詩詞當中,毛澤東則被批評者戲稱、被崇拜者尊稱為當今中國的「太祖」;這種稱號對號稱推翻封建專制的中共構成一種有意無意的諷刺;
 
3)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號」登月探測器12月14日降落月球;毛澤東冥誕在12月26日來臨;中國官方對「嫦娥號」和「毛誕」都給予了宣傳,所以「風騷了一兩天」;毛澤東詩詞當中有「唐宗宋祖略遜風騷」之句,此微博寫手顯然是用毛澤東話來諷刺毛澤東;而「嫦娥」的故事也顯然是對中共當局自作聰明的諷刺;
 
4)「二兩包子打發了」,中國官方媒體報道說,習近平到「慶豐包子鋪」點了二兩包子,有關習近平吃滑稽包子的報道,一下子把「嫦娥和太祖」的消息全沖了;
 
5)「十三億無知無聊無神的人每天要找樂子,一個頭疼的問題」,這裏的微博寫手顯然那是戲仿並諷刺中共宣傳部門對中國公眾居高臨下的評價。
 
說笑話、聽笑話的人都知道,笑話的真諦、神髓、或曰生命力就在於說者和聽者智力相當、價值觀相當、學識相當、觀點相當,因而能彼此心領神會、一觸即發,一點即通,不需要解釋;一解釋,笑話就會死掉,或死掉大半,笑話將不再可笑,或不那麼可笑了。
 
於是乎,習近平吃滑稽包子的新聞再次凸顯出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外國記者面對中國民眾創造的世界一流的政治評論只能是望洋興嘆,徒喚奈何。
 
中國已故的小說家、常常被認為是說話很損的文學研究學者錢鍾書曾經用「太監眼看着周圍美女成群,即使對她們有欲望也沒能力」的比喻,來形容一個學者面對大批的好書不能利用的窘態。
 
錢鍾書要是現在還活着,大有可能再把「太監」的比喻拿出來用一次,用於形容世界媒體記者。當然,世界媒體記者也可以反駁說,即使是錢鍾書當記者,他也只能是太監,因為笑話幾乎總是跟笑話原產地的語言、文化、政治環境密不可分,因此很難移植到另一種語言、文化、政治環境中。
 
*包子如何不滑稽*
 
笑話的包子,滑稽的包子橫空出世,橫空出籠,中國公眾和網民對習近平吃滑稽包子的報道和新聞圖片指手畫腳,竊竊私語,嘻嘻嘲笑,嘿嘿壞笑,哈哈大笑,諷刺挖苦,嬉笑怒罵,調侃諧謔,顯然也讓中國官方覺得不對味了。
 
這些諷刺挖苦,嬉笑怒罵,調侃諧謔包括:
 
1)中國官方媒體報道,習近平到「慶豐包子鋪」吃了一頓包子,花了21元人民幣;官方以此顯示習近平貼近人民;然而,有許多網民詢問,在中共領導下的中國,如今到底有多少人能過上一頓飯可以吃21塊錢的生活?
 
2)習近平到「慶豐包子鋪」吃的消息傳出,很多網民懾於中共動輒以言治罪的淫威,不敢直接評論習近平,於是轉而調侃「慶豐包子鋪」,說該包子鋪的服務員臉色是出名地難看,活脫脫是短缺經濟的好代表,好象徵;到那裏去就餐的,怕都有點自虐傾向;另外,慶豐包子鋪的包子也不如其他品牌的包子味道好;
 
3)早先《環球時報》抨擊美國副總統拜登到北京一家小餐館就餐是做平民秀,說拜登秀小餐館就餐節儉,但拜登就餐所牽涉的餐館周圍及其一路的保安費用巨大;於是,就有網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詢問習近平去吃平民的包子耗費了多少保安費,習近平的保安費是否比訪問中國的拜登的便宜。
 
習近平吃的包子,就這樣從包子皮到包子餡里里外外地滑稽起來。
 
如何讓習近平吃的包子顯得不滑稽?目前,這顯然是中共控制下的中國官方媒體所面臨的一個大難題。
 
面對難題和挑戰,官方的《重慶時報》一馬當先,通過微博轉發一篇特寫報道,試圖為習近平的包子消除滑稽味。《重慶時報》所引的這篇報道的導語是:
 
「【為什麼習近平選擇了慶豐包子鋪?】北京有無數家快餐店,包子也有很多品牌,如果讓北京食客中見多識廣的人推薦,恐怕根本輪不上慶豐包子店。那麼,習近平為什麼選擇了慶豐包子鋪?」
 
*臭招與滑稽包子*
 
在國情特殊、政治掛帥的中國,習近平選擇包子鋪無疑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於是,習近平為什麼選擇慶豐包子鋪,為什麼選擇吃包子而不是吃麵,也就帶上了跟「中國將走向何方」問題一樣重大的政治意義,現實意義。
 
這顯然也是為什麼中共控制下的媒體在報道習近平吃包子時跟報道習近平的任何言行一樣,都必須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嚴格按照中共宣傳機構的指令進行主旋律宣傳,不敢越過雷池一步。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重慶時報》轉發的題為「為什麼習近平選擇了慶豐包子鋪?】」文章再被廣泛轉發之後,又在中國微博用戶最多的新浪微博網站被神秘刪除。
 
畢竟,中國是一個不能自由評論中共任何一級領導人的國家。在中國,甚至連一個中共村支部書記也不能自由評論。假如放開公眾評論習近平吃包子,人們難免會進而評論習近平的生活和工作,從而導致中共當局看來是不可預測的後果甚至是災難。
 
在一些觀察家看來,習近平吃包子的消息所引發的中國公眾反應、中國網民反應,顯然使中共當局或習近平本人意識到吃包子秀是一個臭招。
 
實際上,許多批評者和觀察家認為,習近平子去年11月上台以來臭招連連,從頌揚毛澤東,到為實行集權獨裁的蘇聯倒台唱輓歌,到加強網絡言論控制、加強打壓異議人士連未成年的青少年也不放過,這一切臭招已經使他徹底喪失了公信力。
 
批評者指出,在徹底喪失公信力、喪失公眾的好感和信任的情況下,中共當局即使是正式宣佈廢除臭名昭著的勞教制度也不能再給習近平帶來公眾的好感,反而使公眾更加懷疑他又是要耍花招,要進一步剝奪中國人本來就少得可憐的一點自由。
 
習近平上台以來到底是臭招連連,還是妙招連連,依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與此同時,習近平吃包子到底是臭招還是妙招現在也難下定論。
 
但中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支持或批評習近平的中國公眾目前毫無疑問都能欣然或勉強認同一個結論:習近平吃的包子絕對是滑稽的包子,絕對是中國獨一份,是中國原創,首創,獨創,是人類歷史上頭一份。
 
那些不肯認同上述結論的人將發現自己無法面對中國互聯網上堆積如山的證據,其中一條是:
 
「習總的機智不在於他選擇了慶豐包子鋪,而在於他沒有選擇豆腐腦、月餅、粽子、湯圓、餃子、臘八粥豆漿等一系列可能引發國家分裂、人民內戰的食品,這是一個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智慧和視野,也是一個國家維持統一的必要物質保證。」
 
如此神奇的滑稽包子,大有可能成為中國貢獻給文明世界的第五大發明。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