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職業 > 正文

讓你工作效率倍增的「黃金時間表」

「黃金時間表」會因為你我的生理周期與作息習慣有所不同。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張他自己潛在的「黃金時間表」,只是很少人去發掘它。

分享這新方法前,首先我們要先認知一件事──知識份子雖然忙碌,但和20年前相比,「時間」相對的是比較多的。我們現在已經不必花時間應酬,不必花時間在圖書館(或資料室)翻箱倒櫃只為了找一段影片或一句話,甚至要問什麼問題只要上Yahoo!奇摩知識家,甚至,連通勤時間也因為地鐵的便利而縮短。而且,現在許多人放無薪假、失業、或賦閒在家,所有的「財產」都在緊縮中,包括荷包,包括銀行存款,包括信心……唯一愈來愈多的,就是大把大把的如同自來水一樣不用錢的「時間」

這,也正是我自己目前的狀況。最近時間多,但事情更多,籌備一大堆計劃,時間管理愈顯重要,我是時間管理的白痴,所以很需要連白痴都可以使用的特殊時間管理法。我想,上天對每個白痴都還是保留了一個特色,上天留給我的特色,就是「寫日記」的習慣。

最近我開始記下,我幾時幾分做了什麼事情,對照下來,就知道我每件事情做了多久,不知不覺中,這樣也記了近乎半年了。現在,我可以提供一個驚人的發現,我想這個發現,不只我自己是這樣,應該每個人都是這樣吧,只是大家都沒有發現而已──

這個發現就是: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時間做,速度竟然可以快到兩倍、三倍甚至四倍以上!而且,我們都以為周一到周五過的都不太一樣?但,由於我把每天早上中午下午傍晚甚至睡前的時間與「心情」都寫下,我發現,雖然每天的行程非常不同,每天要忙的東西幾乎都不一樣,但心情卻是非常固定的,很微妙,以前都不知道!周一的早上,就是這樣的心情,周二就是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心情就帶來這樣的工作效率,而且並不是和心情有關,而是和我們在哪個時間點,做哪一件事情有關。

舉例來說,我發現我常常在早上10點多就試着要寫點程式,日記上是記着大約都是10:10~10:30之間開始,但往往寫到11:30,才做一小樣事情。但從11:30開始一直到中午吃飯前為止,效率是好幾倍的時間。

我從來不知道這一點,一直到最近看日記才發現,為何每天都是從十點多開始,一直到十一點多才開始進入狀況?

於是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改變:我改成從11點再開始寫程式。

結果:我每天寫並沒有減少。反而還因為自覺效率很高、很滿意,所以寫起來更有勁,寫得更快又更多!

我也發現,我常常在下午2點試着寫點文章,可能是專欄或新書推薦序,卻怎麼寫都寫不完,於是東摸摸西摸摸,一直到下午4:15左右回來,一口氣就可以寫完。

同樣的方式,我現在改成在下午4點才開始寫專欄,然後所花的時間竟然是一樣多的。

然後,我就把原本早上10點多,以及下午2點多的時間,「挪」來用在其他地方。時間就變多了!

發現了這件事以後,整個人超high,馬上把周一到周六所有的時間,都畫成一格一格的,然後查看我自己的日記,挑出從前在每格中常常做得特別有效率的事情,把那件事情。寫在空格里,以後,這張表就是我的「黃金時間表」,我可以按表操課!

我突然發現,我開始有時間上網MSN和別人哈啦打屁了,我也似乎開始有時間回email了?我開始有一些時間用雙腳在這個城市裏穿梭,順便運動,看看這個城市的風景。我甚至覺得這是回來四年多以來第一次好好的看這座城市的。

自從我開始發現這件事,我才領悟,原來「時間管理」這個字還可以這樣看!你看,大部份你我所知道的時間管理法,大多都是在「管理」大大小小的「事件」(events),將他們排進一分鐘後、一小時後、一天後,或是利用一些工具來幫助這樣的安排,如果以電腦做多工運算的角度來想,這樣的時間管理法是屬於「事件導向」的,無論有什麼準備,基本上還是以「見招拆招」為主要原則,來一個事件,就處理它;再來一件,再處理它,一個人每天就是在「等」這些事件。不過,當一個人的時間多了、分心也多了,這些事件都不是很實際的像老闆交付什麼事情我們就做什麼的話,就變成「軟事件」,軟事件的執行率是很低的。所以很多人一旦在家習慣後,就會發現他們的事件愈來愈「軟」,於是需要到咖啡廳等地來讓這些事件「硬起來」,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在外面工作、甚至和大家一起工作;做創意工作本來就是靠比別人更多的自由時間來壓過別人的工作效率來完成更大的事情,這樣的效率,可能比綁在一間公司還差。

我對時間管理有了更不一樣的認識後,看,如果時間真的是有這麼高的「固定性」,那麼,或許時間管理可以有一個「黃金時間表」,來處理這些「軟事件」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每一個小時的時間視為一個又一個的「空柜子」,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如何將事情分類,然後塞到合適的「格子」。以電腦的多工運算的方法來看,每天就是這麼多「空格子」給你塞,而且規定自己「一定要妥善塞滿」。這樣的時間管理,不只是管理時間而已,或許也一併「管理」了自己的生產力、事業規模和個人未來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